第五节 成人教育
第五节 成人教育
1948年,农场建立政治文化学校开展冬学,由党、政、工、青的领导人组成学习委员会,场长周光亚任学习委员会主任委员,工会主席钟喜文任校长。14个学习小组,按要求制定学习计划,教员都是能者为师,就地取材。业务股长王荫坡和老技工任技术教员,文化高的职工教文化课,农场领导负责讲政治课,都是自编教材。政治学习内容:反贪污浪费,学先进人物事迹,进行思想鉴定,检查领导作风。业务学习内容:学习农业和机械基础知识,文化学习分初、中、高3个班,其中初级班是文盲和半文盲班,主要学习识字;中级班重点学习写信、写日记、开便条等应用文。另外,还成立俄文班,学俄语读本。1952年,为进一步开展扫盲教育,成立速成识字法师资训练班,培养了几十名速成识字法教师。
政治文化学校,主要在冬季整训时间开办,学习时间大致1个月左右,夏季农忙空隙也学习十天半月。职工的业余学习实行年终考试制度,学业成绩作为升级、提薪、选优和送管理局技术学校学习的参考条件。职工家属中的青壮年也都组织起来参加识字班,进行扫盲学习。50年代中期以后,职工业余教育常年坚持。场设文化校,负责人李光时,有专职教员,每天早晚上课。场、分场两级农闲季节也举办各种类型培训班,基层开办夜校,职工都有学习提高机会。据不完全统计,“文化大革命”前农场共培训行政干部200余人、政工干部10余人、机车驾驶员1 100多人、会计人员250人、农业技术人员70多人、畜牧技术人员20多人、机械技术员60多人。
1969年,团部成立教导队,进行短期轮训连排干部和部分技术人员。时间有半月、一个月、两个月不等。到1979年初的10年间,每年平均办10期,共约有1 50O多人次受训,学习军事、政治和专业业务。1976年抽调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在职青年参加高中的师资班学习,文科16人、理科9人。毕业后多数当了人民教师。1979年春,改教导队为教师进修学校,先后举办英语教师班50多人、中学语文教师班20余人、小学教师班3期100多人。场工会组织恢复后,根据国务院恢复职工教育的精神,积极组织人力抓职工业余教育。1982年全国职工教育工作会议之后,在农场职教办公室的领导下,把进修校改为职工学校,李万春兼书记、校长齐光,教师都是专职的。当年招收3个“双补”(文化、技术)班,其中1个后备干部理论班、1个高中班、1个初中班,学制为一年。学员来自机关和基层,都是“双补”对象。同时,在场直和分场部成立职工教育分校,整天上课。生产队也办夜校,利用晚上业余时间学习。技术补课由职教办公室统一制定计划,有关科室出人讲课,考核合格由职教办公室颁发合格证书。办学经费统一由职教费中支出。据统计:1981-1984年,共办职工初中班39个,学员1490人,业余教员79人;高中班9个,学员450人,业余教员51人。几年来,取得文化补习合格证的2000多人,占应补对象的50%以上。1983年末撤销了职工学校,成人教育重点转入在职函授、离职代培、进修和参加国家及地方教育部门组织的自学考试学习。
建场30多年来,农场始终把业余文化学习和技术培训当作提高职工素质的重要手段,坚持农闲多学,农忙少学,长短班结合,自学与专业培训结合的办法,使职工业余教育工作不断发展和深入,为农垦事业和国家培养出成千上万的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老工人出身的工会主席钟喜文一字不识,经过两年业余学习能看报读书,后来当了作业科副科长。1948年招收的40名学员,通过自学和业余教育短期培训,很快成长起来,早已成为技术骨干,内行里手;有的继续学习,进了中专、大学离职深造。劳动模范耿德到北京农业大学学习,陈思和杨克俭去东北农学院进修,以后又有蒋迪飞等也参加了东北农学院函授学习。中学教师李光时、周云龙、李任安等60年代初参加省教育部门组织的本科函授学习。只有小学文化基础的气象站站长李荆贞几十年坚持自学,1980年经省农场总局组织的自学考试大学课程考核全部合格,终于自学成才,晋升为工程师职称。最近几年,毕业于大专院校代培人员140余人,农场每年都要付出10万余元的职工教育经费,进行智力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