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教师队伍

第六节 教师队伍


农场初期的师资来源,主要有人事部门委派的文化素养较高的干部、城市支农的老教师及主管部门选派少量的师范生和高中生、复转军人中的文化教员。50年代以来,付成山、亢树林、刘臣、冯维民几位老教师一直坚守在农场的教育岗位上,把整个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农垦教育事业,现在仍以饱满的工作热情默默地贡献余年;60年代初开始,国家有重点的分配一些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如齐齐哈尔师专、哈尔滨师范学院、江苏师大、郑州师大、哈尔滨体育学院以及东北农学院的毕业生到农场作教师工作,冯玉琴、张守忠、董宝生等师范院校毕业生,热爱教育事业,至今仍没有离开学校,正以旺盛的精力开拓着赵光教育的新天地。1968年后,几大城市的知识青年不断充实教师队伍,实力有所增强,结构得到改善。1978年,青年教师中的知识青年陆续返城,场内先后录用一些其他行业的人员改作教师,农村教师开始进场,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开始下降。1984年,北安农管局高薪招聘的高中教师分配到农场,不能胜任工作,不久便纷纷离去。同时,场内中小学教师采取调配的办法,将小学或初中教师能胜任初中或高中教学的分别予以调整,使各级学校教师数量基本得到满足。职业高中开办后,专业教师—时不能满足需要,学校采取请进来的办法,聘请兼职教师给学生上课。
  为提高教师的文化、业务水平,采取在职函授、离职进修和在教学实践中学习提高相结合的办法,不断改善教师队伍的结构和素质。“文化大革命”中就有 5名小学教师参加北安县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中函学习,有3名参加省组织的高函学习。组建七团后,有15人参加一师宣传科组织的语文、数学教师短训班学习。1977年以来,中师函授150人、参加高函7人。先后送外地大专院校、教育学院离职进修10多批,共401人,其中学校领导6人。1982年北安农管局内招一批中师生,农场有33人参加学习。以后,参加中小学教材过关考试,中学有 25人、小学30人合格。除此,还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观、访问、学习外地经验的活动。更多更普遍地是通过教学实践,如公开课、观摩课、专题研究、经验交流会、业务理论讲座等多种形式的互帮互学来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教育战线评选先进已经形成制度,每年农场都在学年度结束后,通过评选表彰一批优秀教师。1984年,场党委讨论并批准6名优秀教师入党,选拔16名优秀教师分别担任教导主任以上学校领导职务,有257名教师浮动一级工资并享受边远地区津贴待遇,有40%的教育工作者住上科技房。
                 1977~1984年师资培训情况表
  表4—3



               1984年现任教师文化程度情况表
  表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