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机构

第二章 科技

第一节 机构


一、科研机构
  (一)农业科研单位
  1948年夏,东北行政委员会农林处在通北农场设立农业研究室,负责农业生产技术研究和提供机械化作业实施意见,主任丁振乡。1949年,研究室附设农场试验区,位于场部东南方1公里处,面积不大。试验区进行以小麦、大豆为主的作物播期、播量、品种比较、连作、等高耕作、春麦秋播、大豆耕法和行距、秋开荒及深耕试验。观察区对甜菜、陆稻、亚麻等一些作物也进行试验研究。试验项目,从1949年的9项发展到1950年的13项。试验区最初只川津胜人一个技工,到1950年除技佐史占三、技术员李景仪外,还有固定农工4人,经营试验面积36.28公顷。经过几年试验研究,为生产作业提供了不少科研数据。初步确立了小麦早播、条播、密植、机械平作栽培的高产理论和方法,并开展了大豆垄、平作对比小区试验,初次获得机播早熟大豆行距45厘米高产试验成果。
  1958年,农场试验区扩建成试验站,成为独立的事业单位。试验站成立后,广泛进行作物栽培方法试验,业务站长周绍钧。1960年,改建成农业科学研究所,下设试验队、良种繁育队和林艺队3个基层单位。其中试验站1965年列为省厅九三农业科学研究所的重点站,站长洪瑶楹。1960~1962年,科研所是一个以农为主,包括果树园艺、机械改装及新技术开发的综合性的科研单位。至1964年,在良种、肥料、耕作、栽培、植保、园艺等许多方面都进行研究,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1968年组建七团后,改称农研连,下设实验排,技术负责人窦延武。恢复农场体制后,业务站长先后有孙洪伟、蒋迪飞、孟繁忠、朱作文。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实验站变成种子公司、原种场、实验站三位一体的半事业半企业单位。实验部分的耕作组长徐晋利、大豆组长邹天庆、土肥组长周导农、植保组长王学峰。
  1966年,科研人员发展到14人,其中大学毕业生11人,占技术人员总数78. 6%。增配了懂业务领导,扩大了实验室,设有土壤化验室,备有显微镜、经纬仪、天平等精密仪器,能够开展作物育种、土壤理化研究,能够掌握和应用最新科学技术,为发展生产科学种田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实验区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有小型拖拉机、播种机、脱谷机等农机具。
  “文化大革命”中,科研人员增减变化大,不稳定。1984年,科研人员增加到 14人,其中多数是中青年知识分子,有大学2人、中专10人,包括农艺师1人、助理农艺师1人、技术员4人。研究项目有小麦、大豆新品种选育,因土施肥,新技术和新农药应用,共50多项。1976年以来,曾多次派人到海南岛、福建、云南等地南繁,空间加代,并于沈阳、哈尔滨、佳木斯农场总局等农业科研机构及北安农管局科研所实行科研联网。除满足农场内主栽作物品种3年一更新外,还有良种外援,为农业科研的良种繁育、推广和应用作出了贡献。
  实验站科研人员经过多年试验研究,先后选出一批适合本地区生产的小麦新品种克旱7号和8号、克丰2号和3号、克77~593、克旱9号、龙麦12和13号等,都比原生产品种增产10~30%,已推广20多万亩。还选育出沈68~71、龙 85~207和赵77~71等优良品种。全场小麦达到良种化。“六五”计划期间,先后选出适合本地生产的大豆新品种,北69—1483、黑河4号、北丰3号都比黑河3号增产10~20%。还有黑3之早、赵7257和赵2350新品种。全场有10万多亩更新大豆品种,达到良种化。小麦因土施肥,比原来增产15%,1982年开始全场大面积推广应用。对大豆苗前、苗后新农药灭草效果鉴定,于1979年大面积推广应用。1984年以来,大面积推广应用拿扑净等农药,杀草效果都在90%以上。
  (二)生产科研相结合的单位
  1.气象站。1948—1950年,农业生产所需气象观测数据资料由克山试验场提供。1951年,农场农业试验区设气象观测站,气象哨由川津胜人兼任。工作不正规,只有温度计、雨量筒等简单设备,记录数据夏有冬无。1954年10月,在省气象局领导下,同红星农场三方合建通北气候站,配有3个人,按规定设置仪器,开始进入正常工作。完整的气象资料记载和积累是从1955年开始的,以后一直没有间断。主要测记项目有气温、降水、风频、空气湿度、地温、冻土、日照、蒸发等。1956年,又增加农业物候观测和土壤湿度测定。1958年,气象站由北安市气象水文科协助,开始补充订正气象预报,由群众经验预报发展到“图、资、群”相结合的天气预报法。1961年,通北气候站改称赵光农业气象试验站,由省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所领导。赵光农垦局时,称局气象站。1968年组建“兵团”后变为一师中心气象站,人员扩大到24名,设备仪器增加部分自记仪,开始接收天气图,正式做中、短期天气预报。这个时期,人员业务能力强、分工细。祖秉霞、吴巩、张志方、张明、陈震、李宝春、李荆贞、陈道荣等8人素有“八大金钢”之称,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汗水积累了自1955年以来的气象资料已经汇编成册内部发行。1977年,改称北安农管局中心气象站,建立自绘天气图预报,使天气预报工作由单站资料向天气图方法迈进了一步。1980年,气象站复归赵光农场,增添了天气图传真机等先进探测、接收设备,引进数理统计预报方法。在资料处理和预报制作过程中采用微机技术,天气预报采用数值预报产品为主,天气图和统计预报为辅的现代化天气预报技术。80年代以来,观测误差在2%以下,预报准确率高达85%以上。服务主动、及时,资料完整。1980~1983年,连续3年被评为省农场总局气象先进单位。1982年被评为黑龙江省气象先进单位,受到奖励。1977年后,气象站站长先后是张永治、刘长友、王英才、李荆贞。
  2.农机修配技术室。长期以来,农场修配厂一直设有技术室,由技术室主任负责农机具和机械设备维修、改装及机件的设计,监督检查车间改革工艺技术和产品质量、推广和引进新技术等工作。对附近农、林、牧场及水利等部门,年年承揽一定数量的技术服务项目。
  3.基建水利设计室。1952年,基建科设有勘测组,1958年扩大勘测队伍,勘测队设有设计室,主要负责房屋、道路、桥涵建设的设计和工程测绘。以后,农田基本建设工程的农防林带设置,水利排灌、防洪及水库设施的工程设计测绘任务也纳入设计室工作日程。同时,协助电讯部门工程施工设计和检查指导。1980年,对全场水暖建设和给水工程设计及施工也列入设计室的工作计划。
  4.教研室、教研组。农场教育1978年开始设置教研室,1982年并入教育科,成为农场中小学教育的研究机构。多年来,对“黑山识字法”、“常青教学法”等一些先进经验进行试验研究和推广工作。1958年,农场初中成立后,组成了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教研组,全场中小学教研组有几十个。每学年初教导处都布置科研课题,年末总结,逐年积累研究成果并应用于教学实践。
  5.防疫站。卫生部门结合防疫治病,在工作中也进行典型病史和防治方法的研究和医疗实践。
  6.地震观测组。1976年,唐山地震后,北安地震办公室在赵光农场高中设地震测试点,组成地震观测小组,为北安提供物候观测和有关测量数据。1979年撤消。
  二、管理机构
  1964年11月12日农垦局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科委)主任韩有、副主任周绍钧、王守廷,委员包括农场各业专家及第一线工作人员共15名。在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鉴定了10多项农、机、林、牧各业科研成果;听取了农业科学研究所14年来科研成果汇报;讨论了垦区今后科研方向及群众性科研活动;安排部署了科委的其他工作。科委成立后,具体科研项目实施和管理仍然由各部门自行负责,只是重大问题要科委决定。“文化大革命”期间,科委停止工作。1981年重新成立科委组织,主任郑德林,副主任姜远才、朱龙飞,委员9人。同时成立科委的办事机构科技科,科长朱龙飞。科技科成立后,科技工作步人正规,落实科技政策,建立队伍和清理科技档案,酝酿及协调各部门制定科技发展规划,组织协作攻关和科技技术推广应用,调动了技术人员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