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队伍60年代以前,农场科技队伍实力雄厚,来源广泛。中、高级科技人员多数毕业于全国20多个较著名的高等院校,来源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上级主管部门选派和抽调的干部,第一任场长周光亚及王荫坡、丁振乡、陈世富、杨士奇等逐渐成为内行领导;樊悦珩、吴显生、史占三、朱龙飞、邹隆瑞、洪瑶楹、周绍钧等是内行的技术干部;二是部队转业的官兵,董作才、于才、张万仁等后来都成了拖拉机中队队长;三是从社会上招聘来的技术人员和学员,杨寿东、张树兴等是从齐齐哈尔市招来的技术工人代表,胡耀祖、张焕生、费治浩、张碧霞、周振等是从上海、南京、常州、无锡等南方大中城市应东北人民政府招聘团招来的青年人;四是从呼兰、双城、沈阳等地招来的没毕业的中学学生;五是国家统一分配来的大中院校和中等学校的毕业生;六是在长期的专业工作实践中自学成才的科技人员,多数是文化不高有技术专长;七是广大知识青年和职工子女不断充实科技队伍。
几十年来,农场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成千上万的管理干部和技术人才。早年入场的绝大部分领导干部和科技人员相继离开农场,调到全国各地。其中多数还是在省内农垦系统各级部门当领导,少数人调到中央有关部门任职。近10多年来,科技人员大量外流,队伍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不论是农机畜,还是文教卫生战线,中、高级科技人员不断减员,出现了青黄不接的严重局面。1980年以来,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指示精神,对全场科技人员队伍又补充了新鲜血液。1984年统计,全场技术员以上科技人员551人,占职工总数 5.93%;其中高级只1人,占职工总数0.01%;中级75人,占0.8%;初级475人,占5.1%。这是金字塔型结构,比较合理。从各系统看,除农业外,教育、卫生、会统占比重较大,其他业体占比重较小,且中、高级科技人才大量集中中上层领导机关,而在第一线指挥并领导生产的为少数。使用结构不甚合理。随着农场产业改革的深入,不仅第二、第三产业人才匮乏,就是第一产业的人才也感到不足。1984年统计,全场平均710亩耕地有1个科技人员,5 218.6亩有1个中级科技人员,856.4亩有1个初级科技人员。笼统地从数量上看已形成一个队伍,但从科技人员素质上看亟待提高,况且在以农为主的企业里,农、机、林、畜方面的人才显得很少,平均每个基层生产队还配不齐农业技术员、农机技术员和畜牧技术员。而从技术工人方面看,1984年全场农机工人中,四级以上不足30%,比50年末下降15%,且多数是二级工人和学员,在生产第一线田间作业的占绝大多数。
1980年职称套改情况表
表4-5
1981年晋升定职情况表
表4-6
1982年晋升定职情况表
表4—7
1983年晋升定职情况表
表4—8
1984年科技队伍结构情况表(一)
表4—9
1984年科技队伍结构情况表(二)
表4-10img src="nkzj/zgncz19471984/images/B376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