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成果

第三节 成果


一、科研成果
  农场科技事业发展大致经历以下几个时期:1948~1954年,大胆探索、不断创新、积累经验时期;1955~1959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初步发展时期;1960~1970年,缓慢发展,在困难中前进时期;1971~1976年,经过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后,群众性科研活动发展时期;1977—1984年,尊重知识、重视人才,科研工作开始繁荣时期。
  在科技发展中,通过农业生产实践,在学习中国传统耕作农艺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包括轮作、耕法、施肥、植保、良种和作物栽培等农作技术综合应用在内的一套科学系统的农艺流程。
  轮作:由40、50年代的三区向四区、六区过渡,到1959年基本形成了新的轮作体系。1976年后开始向“远三区”、“近四区”的七区过渡,七区轮作便成为 1977年以后八九年耕作的主要轮作形式。
  耕作:由50年代的以伏秋翻为主的“两翻一耙”制,向60年代以伏秋翻为中心加深松的土壤耕作过渡;从70年代后期开始到80年代逐步形成了耙、耙(或浅翻)、松(垄沟深松)、耙、翻、耙、松的土壤耕作制。
  施肥:由50、60年代以施有机肥为主逐步转向70、80年代以施化肥为主的科学施肥的新阶段。1964年省厅在赵光组织的农垦系统土壤肥料试验研究座谈会上,赵光试验站作了利用钼酸铵进行大豆叶面喷钼肥增产试验经验介绍。到了80年代,进入广泛开展土壤调查,实行因土施肥、科学施肥的新时期。
  植保:经过实践,逐步摸索出一套防治病虫害的科学方法。50年代中期开始,在良种繁育地上进行化学除莠剂量用法研究;1954年开始试用机械除草,60年代全面推广了机械化除草经验;70年代末以来,逐渐形成了人、机、药剂综合消灭田间杂草的新时期。
  良种:1948年创建试验区开始进行品种比较和一些新作物的试种研究观察。1964年农垦局科委组织科研部门对建场15年来科研成果作了整理:建场以来小麦选种育种通过区域鉴定的克强、克壮、合作5号和合作6号、松花江1号等85个品种中,有24个优良品种得到推广应用。大豆通过鉴定有希望品种103个,适应本地早熟品种3个、中熟10个、中晚熟8个,仅1960~1963年间培养适应本地不同地区,耐湿性强,适应机械化栽培丰产性能高,品质好的丰收、北良、库班等大豆品种17个。1958年开始试验50个马铃薯品种,选出德友、波友、克交等15个产量高、抗病能力强的品种。其他如玉米、谷子等作物品种也都进行过试验研究;果树抗寒育种、高枝嫁接和防治腐烂病等研究均收到良好效果;蔬菜进行了13种170多个品种鉴定研究,选出适合本地栽培的蕃茄、辣椒、芹菜、萝卜新品种10多个。1963年,通北农场良种队获中央农垦部良种繁育三等奖。
  作物栽培:经过长期对播期、密度、播法、田间管理等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获得不少成功经验应用于生产。
  此外,强化器空中引氮、冻土播种新技术也进行过试验研究。
  1971~1976年,掀起农业科研新高潮,基层科研班有20多个,参加试验活动人员200多人。1971年,农研连3 420亩小麦地首创平均亩产211.3斤的历史新纪录。师团主要领导特别是“兵团”领导一行10几人到农研连亲自检查验收,并在《兵团战士报》上报道了《屯垦戍边再展宏图》的特大新闻。十九连科研班科研成绩显著,曾连续被省、地、“兵团”和一师评为先进集体。1977年北安农管局科技大会上,十九队、二十九队养猪班被授予科学实验尖兵单位称号。1978年,三十一队小麦平均亩产250.5公斤,有10个生产单位5万亩小麦平均亩产超200公斤;二分场全场小麦平均亩产201公斤,历史上第一次全分场小麦平均亩产上《纲要》过“黄河”。
  1983年七生产队技术员罗剑峰高产攻关,取得小麦亩产398,5公斤,大豆亩产258.5公斤的高纪录;生产科仇奇伟等人的甜菜万亩攻关,取得亩产1 933公斤好成果。其它如改革耕作、稀土微肥、化学药剂除草、黑豆果栽培、育肥猪攻关、牛冻精配种、机具改装技术推广应用,成果都比较显著。
  据不完全调查,建场以来主要农业技术方面改革50多项。良种的引进、繁育、推广和自繁育种超过百个,优良品种推广面积几万亩、十几万亩、几十万亩;农机具引进、改装和新机具研制有70多项;畜牧方面成果不下10多项;其他各业也有一定成果。综合起来有各业科技成果200项左右,其中不少为革新创造项目。
  长期以来,科技成果只有个别项目向国家科委申报过,少数在中央、省和系统内上报或在有关会议上作为经验介绍推广,较多的是在农垦系统内和场内推广应用。早年红星农场研制的红星2.4钉齿耙,在50年代末办事处时期就组织全垦区推广,并在中央、省除草耕作会议上详细介绍过平作垄管和机械化除草经验。这项技术早已被制造厂家采用。1960年国家农业部把这项经验拍成科教片《大豆大面积机械化除草》进行公演;C—6联合收割机链条传动改为V型三角皮带传动的改革,1963年在赵光召开的全国三部三省选型定货会上作了介绍,向全国推广。畜牧生产方面,1958年北京群英会上,东方红农场畜牧队的高寒地区大群养猪丰产经验得到推广。但有的成果如50年代“翻耙耕作制”到70年代后才逐步完善大面积推广;60年代的“鼠道犁”治理低洼易涝地,实践证明是有效的,但至今没有推广开来。
  60年代农垦局科委曾连续几次进行科技资料清理,有的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有关研究所同赵光科研所联合试验研究写成的试验总结和调查报告。这些成果报请上级科技领导部门审定认可的不多,只是70年代以来,个别项目,如“C—6联合收割机传动链条改V型皮带”、“东方红—54(75)发动机柴油预温器”等两项成果1978年获省优秀成果奖,“改革耕法提高重茬小麦产量”、“大豆药剂吸湿拌种”两项1983年获北安农管局科技成果二等奖。
  建场以来,作物栽培不断良种化,主栽作物品种不仅满足自需,而且外援。1970年后,支援外地小麦优良品种据不完全统计达5570多吨。
               部分农业科技成果情况表
  表4-11



  续表4—11



               部分畜牧科技成果情况表
  表4—12



               部分农机科技成果情况表
  表4—13



   续表4—13



  续表4—13



               麦类作物品种推广情况表
  表4—14



               大豆品种推广情况表
  表4—15



             1970~1984年小麦品种外调情况表
  表4—16



  二、科技论文
  建场初期,丁振乡、王荫坡、陈世富等科技人员在生产实践过程中,经常撰写探索田间作业、机械维修装配和使用操作技术以及国营农场管理经验介绍等文章,发表在当时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办的《机农通报》上,以后不断发展完善广泛应用于生产。科技人员周绍钧、洪瑶楹、王守廷、蒋迪飞、王本宣、邹天庆、赵群英等总结生产实践经验,撰写大量调查报告等科研资料,有的论文还在有关会议上作典型介绍。现有少部分资料存入档案室。
  80年代以来,特别是科技管理机构复建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撰写论文,多次参加上级机关举办的学术研讨会,更有不少论文刊载公开发行的《北大荒农业》、《气象》、《中国兽医杂志》、《黑龙江畜牧兽医》等刊物上,有的收集在省农场总局和北安农管局内部资料汇编中。
             部分科技论文发表情况表
  表4—17



  续表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