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设施

第三章 文艺

第一节 设施


一、电影队
  1952年,农场成立电影放映队,放映员王安一,使用1台法国产16毫米移动式放映机。场部在俱乐部公演,作业区没有固定场所。1958年,电影队增加到4人,王树维任队长,又购进国产长江5502型16毫米、匈牙利产16毫米和苏联产 200型电影放映机。1959年,场部俱乐部添置1台日本罗拉35毫米座机。60年代,俱乐部总队下设3个放映小队,淘汰了罗拉35毫米座机,购进1台国产松花江座机,放映小队全部用上国产南京Fh—16毫米放映机,放映人员增到12人。1970年七团分团后,只留下一套松花江座机和两套16毫米放映机,1973年又购进一套长江轻便型16毫米放映机。1975年,二、三营俱乐部都安装了甘光35Ⅱ型座机,全场放映人员增加到16人。1977年全场放映机组增加到7个,1979年增加到9个。1980年,大小放映机11套,发电设备5套,全场放映工作人员高达 33人。1980年后,电视的迅速普及,电影受到严重冲击,1983年放映员减少到10几人。1984年,9个放映组全部停演,放映员改做其他工作。场部俱乐部座机放映工作人员仅剩下9人。
  上映影片来源,先后由通北县、北安县、“兵团”一师电影管理站及北安农管局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提供。60年代,每个电影小队配1台法尔毛拖拉机和1台小型发电机及幻灯机。场部俱乐部现存有大型彩色故事片《老兵新传》和科教片《大豆大面积机械化除草》拷贝各1部。
  二、俱乐部
  1948年,在修复后的日本开拓团青年训练学校遗址的旧草房内,开辟一个面积不大、又很简陋的职工俱乐部,它是全场文化活动的中心场所。1950年新建一座800平方米的砖瓦结构的俱乐部:当时是通北县境内最大的建筑物,可容纳观众八九百人,除公演电影外,农场文工队经常活跃在俱乐部舞台上。1952年,各作业区均建起大食堂。这种食堂兼做俱乐部和会议室。以后,各生产队也陆续建这类食堂,其用途也和作业区的食堂大同小异。
  1963年以后,随着知识青年进场,生产队“三用”食堂的面积扩大,各农场相继建起较大的俱乐部。当年的农场俱乐部几经改建,1984年达1 165平方米规模,有近千个座位。这个俱乐部农垦局时称文化宫,组建七团后到1984年一直称俱乐部。
  场、分场的俱乐部,主要用途是放映电影、文艺演出和大型会议会场,也是其他文娱活动的集中场所。1984年,全场俱乐部总面积5 731平方米。场部俱乐部已经形成综合性的文化活动场所:正面主楼上部是电影放映室,设有两部35毫米的放映机,南侧是工会办公室,北侧是老干部活动室;楼下南侧由东向西依次为化妆室、场史展览室、图书馆,北侧是仓库、老工人活动室。
  三、图书馆、文化室
  1948年,农场职工会成立一个小图书室,以后逐年增加图书和杂志,到1966年已经发展成为相当规模的图书馆。由1名图书管理员负责图书借阅和保管工作,图书馆设在俱乐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革命小将”横扫“四旧”,将局文化宫和局中学图书馆的一些所谓有毒书籍全部清除,就地焚毁,其他珍贵图书资料也在夺权斗争中抢劫一空。七团时期,宣传部购买一些图书,只设图书室没有图书馆,图书随买随丢,只见买书,不见藏书。
  1979年,场工会重建图书馆,为适应广大职工群众的政治、文化、科学知识学习的要求,不断扩大图书阵地。各分场和基层单位也用一定资金订购报纸、杂志和图书,建起图书室和阅览室。1984年,场部中心图书馆、阅览室及4个分场图书馆、阅览室初具规模,30多个生产队和50多个非农业单位普遍建起了图书阅览室、文化活动室和游艺室。据统计,全场图书馆(室)藏书近3万册,还存有100多种报纸和杂志。中心图书馆配有专职图书员,全场有68名兼职图书员。图书阅览和活动制度健全。
  四、青少年公园
  1984年5月17日,由场团委胡晓元主持,场直团员和青年自动献工,利用业余时间,开始建造青少年公园,9月27日竣工,历时134天。
  公园位于场部机关办公室北端,面积2 400平方米。园门正朝东北,面临友谊路口,对过是场部商店,东面是农场俱乐部,四周有红砖花墙和铁栏杆围绕。园内,由南至北:花坛、凉亭、假山排列有序,四边的小榆树墙整整齐齐。登高俯视,小巧玲珑,倒也秀气。小小园林天地确实有一股诱人的魅力。青少年公园建成后,儿童常在这里玩耍,老人们常在这里聊天、散步、娱乐或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