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报刊

第四章 新闻

第一节 报刊


1952年5月1日,仿东北行政委员会农林部的《机农通报》刊名,创办了农场油印《机农》报。《机农》报以反映全场广大职工群众生产、工作和学习情况,宣传先进人物事迹、好人好事为宗旨。1953年4月14日,改《机农》报为《生产报》。这个时期,报纸是场工会主办,先后有秦述、李慕安等四五个工作人员。小报为 8开2版,刻印质量好,大都是仿宋体字,常伴有套色刊头。
  1958年12月3日,《赵光报》创刊。这是在通北农场《生产报》、红星农场《红星报》与和平农场《宣传小报》3家油印报纸的基础上创办的。当初,小报编辑兼刻写员是任俊祥,以后,任克、蔡平、丁履枢、杨树萱、孙志文也参加过办报工作。从采访、编辑、排版、插图到刻写、印刷、分发都是工作人员承担。他们经常深入田间、工地和车间采访,刻印有时通宵达旦。杨树萱任专职编辑和刻写员的时间较长,他编印的小报技术可谓赵光一绝。至今,经他编辑刻印的套色报纸还保留一部分,装订成册作为心爱珍藏,完好无损。这次场志编修征集资料中,他曾多次上门无私奉献。
  《赵光报》内容丰富多彩,体栽灵活多样,形式新颖活泼,发行及时迅速,群众爱不释手,在当时西片国营农场系统中享有盛名。《赵光报》肩负着对中央、省、地县(市)及场内重大会议精神的报道,形势任务的宣传,先进典型和经验交流,劳动竞赛评比,各业生产进度通报,也有内外信息交流、文体动态、职工生活,乃至本地天气预报、农业谚语等。文章短小精悍,有新闻、通讯、特写、散文、访问记、诗歌等各种文学体裁;有计划、总结、挑应战书、贺信、喜报、规章制度等应用文体;有小评论、编者按语等论说文体;不时还刊登歌曲、曲艺等。小报通常为8开4版,时有增减,但每期不少于2版。遇有重要会议、节庆日还有增刊“号外”。 重要消息报道,常常是套色刊头、标题和插彩图。领袖像上刊头形象逼真,十分庄严。每周出刊两三期。小报在场内一直发到基层生产队,好多重要消息当天见报;对外定期向省厅和附近农场及其他垦区邮寄。九三农管局尚保存有《赵光报》多期。
  《赵光报》1958年创刊,到1959年元旦共出刊13期。1959年6月26日省厅在赵光召开的麦收工作和增产节约运动现场会,历时5天,《会议简报》每天一期,重点介绍了赵光农场的经验。1960年3月22日,全省国营农场书记和场长参加的技术革新现场会,1960年4月20日,各专署、市、县的农机局长参加的油掺水现场会等,《赵光报》都及时地作了报道。1960年6月13日,出刊的108期《赵光报》头版头条报道了赵光农场二届一次党代会开幕的消息。《赵光报》起到了对上汇报,对外交流,对内指导的作用。1960年底,《赵光报》基本停刊,而后,各生产季节办临时生产简报,如生产指挥部办《麦收快报》报道麦收生产情况。重大节日如新年、国庆发专刊报道节日活动,向全场职工、家属、休养员或在外支援未归者发贺信、慰问信等。
  恢复农场体制后,场团委办的《赵光团讯》,宣传部门配合农场中心工作按时出刊的《情况反映》,1979年场直初中办的8开2版《火炬报》和1984年教育科办的《教育通讯》等,都在场内起到了传播信息,交流思想,介绍经验,指导工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