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防疫保健

第三节 防疫保健


一、防病灭病
  建场初期,卫生防疫工作由卫生医疗单位兼管。防病工作薄弱,人们对防疫和保健认识不足,卫生条件差,常有流行性出血热、小儿麻疹、菌痢、伤寒、流行性脑炎类等疾病发生。克山病、甲状腺肿、大骨节等地方病危害更加严重。
  赵光农场是地方病的重灾区,地方病分布广、病人多、病情重、威胁大。发病率高的一分场二队、五队、八队,二分场十四队,三分场三十队、三十八队,四分场十队、二十队等单位的牛马等大牲畜都患大骨节病。据职工医院普查得知,0~15岁少年儿童大骨节病患者超过85%,甲状腺患者达60~70%。克山病,多发生在冬季头场雪、三九天、过“小年”等3个关口,发病率高,平时也有发生。诱因主要是寒冷刺激、暴饮暴食、烟熏火燎、着急上火。其特点是发病急、死亡率高,常因心肌大面积坏死而导致心原性休克,迅速死亡。1962年前,急性克山病死亡率超过80%。
  农场的地方病防治工作,长期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治疗的方针,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除害灭病讲卫生,制定“两管五改”(管水、管粪、改水、改厕所、改畜圈、改炉灶、改环境)措施,不断改善工作与生活环境,与地方病进行了长期的斗争。50年代起,农场成立了克山病领导小组,下设抢救组,备有快马爬犁,以应付对急性病患者的抢救。同时,广泛宣传防止非常规饮食,经常保持室内外卫生,并抓好“三户”(冒烟户要修好炉灶、火墙、炕、烟道;贫困户要注意改善伙食,加强营养;寒冷户要改善住房条件,加强保暖),实行“三早一就”(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和就地抢救)的防治措施。根据病情,实行中西结合、土洋结合的办法治疗。民间采用扎针、拔罐、割口子等治疗办法,来得快,治愈率高。1960年,黑龙江省医科大学副校长于维汉教授来场蹲点,进行克山病防治工作。他冒着严寒,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宣传防治措施,还通过录音宣传抢救克山病患的办法,并直接为群众治病,亲自做心电图。1968年后,克山病发病率逐年降低。到了70年代,急性克山病基本得到控制,亚急性克山病还是时有发生。1972年防疫组织建立后,把传染病、地方病防治列入日程,加强了这些疾病的预防、观察、调查、报告工作,并且坚持年年制定防治计划,落实组织措施。1980年6月,农场对地甲病进行普查普治,从哈尔滨太平区防疫站购进碘盐片,全场1307名地甲病患者进行服药治疗,到1981年6月,治愈率超过80%,经北安农管局检查达到验收标准。根据省委地病办(1981)1号文件精神,农场从1981年起将地方病防治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攻克大骨节病上来,对全场25 536人进行普查,查出患者4 337人,发病率为17%,其中11~17岁少儿占42.6%。场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配合省防疫站,在一分场五队进行口服亚硒酸钠治疗大骨节病效果观察试点工作,定期对患者做X线拍片和心电检查。组成一支以防疫站为主,卫生、教育、保育等人员参加的服药工作队伍。学校由班主任负责发放药品并做好登记、观察反应,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同时,对全场水井进行水质检验,建立水井档案。在水井或水缸中投放硫酸钙,实行普遍改水,逐步淘汰浅水井,打深水井和机井,改变水源水质。经过多年防治,克山病得到控制,地甲病也无新患者,大骨节病情稳定。
  其他疾病也得到有效控制。1983年10月,建立了儿童月免工作制度,实行计划免疫,接种率不断上升。据抽样调查,全场麻痹糖丸服药率为97%、麻疹接种率95%、百白破89%、卡介苗70%。同时,对结核病和肝炎患者加强了管理:结核病患者在普查基础上进行观察治疗;为防止乙型肝炎的传染和蔓延,实行一人一针一管的操作规程。对流行出血热采取灭鼠预防,早期诊断等办法防治均取得了显著成绩,发病率逐年降低。进入80年代,小儿麻疹、伤寒基本消除,流行性脑炎也逐年下降,发病后也能及时确诊查明病因对症治疗,达到了国家规定指标。场卫生防疫站,1979年黑河地区防疫站授予计划免疫先进集体,1983年黑河行署授予计划免疫先进集体。
  二、卫生保健
  建场初期,除规定公费医疗外,还制定一些卫生保健措施,特别是女职工在例假、孕期、产期有休假制度。1950年,开始宣传和推行新接生法接生,新法接生率:1950~1957年为80%;1958~1966年为90%;“文化大革命”以后为100%。国家对女工保护条例下达后,农场按照严禁女工从事有害健康的工作精神,妥善安排女工的工种,并实行哺乳、怀孕、产期、经期、更年期“五期”保护制度,其中产假工资和福待遇照常。除此,还按规定发放生育费和卫生费。
  1978年后,结合计划生育工作,广泛开展优生优育的宣传教育,实行孕妇定期检查制度。1984年,对全场4 350名妇女中的2 698名妇女进行了普查,查出妇女病患者1 268人,立即采取“五期”保护及吸药、针灸、手术等防治措施。对儿童也进行了体检。0~7岁儿童2 704人中的1 853人建卡管理。0~3岁儿童体检658人,身长超均值137人,佝偻病6人,营养不良8人;4~7岁儿童1 699人,体检400人。查出患者都相应得到治疗。
  全场中小学校对学生也进行身体保健教育,注意教学卫生,开辟运动场,坚持“两课”(体育课和课外活动)、“两操”(早操和间操),讲究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对女学生进行青春期卫生常识教育,同时定期不定期地对学生进行体检。场部幼儿园1984年设1名保健医生负责儿童的保健工作。
  长期以来,农场对特殊行业和特殊工种人员实行保健费待遇。卫生人员防疫治病,经常接触患者,按规定每月随工资发放保健费,一般为4元,防疫、传染、检验人员保健费较高,放射线人员高达12元。此外,对翻砂工、伐木工、掏粪工、高温作业工人、粮食加工、电焊工以及废品收购入员,凡接触有毒有害损害健康的工种工作人员,根据不同规定发放保健费或保健物品。但不少单位没能按要求执行。
  1983年以前,农场食品卫生无人过问,食品加工单位卫生无人检查和管理。1984年,农场成立食品卫生领导小组,食品卫生工作纳入日程,具体工作由卫生科防疫站负责。除经常宣传食品卫生法、卫生知识外,对全场156个食品单位和个体从业人员428人进行了体检,体检率98%。合格者发健康证,不合格或违法经营的单位或个人停业整顿或罚款处理。同时,对饮食业的饭馆、冷饮店,食品零售的副食店、食杂店以及摊床等进行卫生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对严重违犯食品卫生法的进行严肃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