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编 社会第一章 人口第一节 发展概况1947年建场当时,全场只有15人,多数是东北局分配来的干部、首长警卫人员、部队转业军人。他们都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年纪稍大一点的也没带家口,从牡丹江、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城市汇聚拢来,成为办机械农场的尖兵和开路先锋。几十年过去,他们之中多数人早就离去任职他地,只有朱龙飞始终在这里工作、生活和战斗,由一个普通管理人员成长为一名高级农艺师。
1948年初,从齐齐哈尔招来10多名汽车司机,从双城、呼兰两地招来40名青年学生,学开拖拉机,开荒就是依靠的这批技术队伍。1948年底,全场职工 219人,居民8户。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有名气的农科院校毕业的青年知识分子加入农垦行列。据不完全统计,50年代前进场的大学生就有30多人。北京、上海、无锡、哈尔滨等一些大中城市的有志青年,也越过千山万水慕名涌入农场。号称我国第二女拖拉机队队长林革和女拖拉机手刘瑛都是北京青年。此后,几乎每年都从省内的海伦、望奎、拜泉、绥化、双城以及邻省吉林的镇赉及辽宁省等城乡招收青年学生进场,充实这支队伍。1950年,全场人口超过千人。1952年,又从香兰农场调入很多职工,包括几十人的话剧团和军乐队。1953年,军队转业干部登记时,全场准团级以下干部48人。
50年代后期,农场大发展,人口大幅度增长,开始接收国务院机关精简下放人员、十万官兵、山东支边青年和移民。60年代初,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绥化、北安等城市的高初中青年学生和60年代末的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四大城市的知识青年陆续进场,人口急剧增长。1957年,全场居民1 600余户,人口增至7000多人。1958年,广州军区军官及其家属来场千余人,再加上红星、和平农场人口,全区居民增至1 800多户,1万多人口。1959年,北安县人口普查,全场转业军官近400多人。后来他们中不少人先后调到哈尔滨、牡丹江等城市及省内各林业局去工作,全场人口减至不足9 000人。由于“大跃进”以来人口盲目流入和山东支边青年移民进场,年末统计,人口又增至万余人。三年困难期间,盲目流人人口多起来,家属也陆续迁入农场。1962年居民增至2 000多户,人口1万多人。1968年以来,几大城市知识青年大批进场,1969年统计,全团居民3 000多户,人口达2.1万多人。人口发展步人高峰期。
1970年分团后,居民不到3 000户,人口开始减少。1978年起,知识青年通过上学、病退、困退、家变等多种渠道相继返城,人口数明显下降。1979年统计,知识青年返城人数达4 000多人。福安农场并入后,全场居民增至4967户,人口达2.5万多人。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全场居民增至5 000多户,人口达 25 228人。到1984年,居民及人口都比较稳定。其中人口数是1950年人口的24.6倍,是1957年人口的3.2倍。1980年后,农场人口生大于死,迁出略大于迁入,人口增与减基本相当。
职工,随着生产发展不断增加。1950年职工人口由1947年底的几十人发展到650余人,1951年达2500余人,1957年增加到3 000多人,1970年近万人。以后,总在9 000人上下波动。职工抚养指数:1954年前偏低不到2人,表现为职工多、家属少,男职工多、女职工少,青年职工多、中老年职工少。职工队伍属年轻型。1955年开始,家属增多,抚养指数有较大幅度提高。最高的1965年,平均每个职工抚养3.7人,而后开始下降。1979年后,又有升高的趋势。由于人口随职工进出变动大,带进农场家属人口(如农转场)增多,还有些待业青年不能分配工作,又育龄妇女进入高峰,而职工队伍相对稳定,职工抚养指数较50年代前偏高,达2.7人以上。户均人口在4~6口之间。
人口发展大致经历4次高峰:第一次是1953~1957年,1957年总人口比 1949年增加10倍;第二次是1958~1965年,1965年总人口比1957年几乎增加1倍,是1949年的20倍;第三次是1968~1979年,1979年总人口比1965年增加 0.5倍,是1949年的36.7倍;1979年以来,形成第四次高峰,人口突破2.5万人。直到1984年,人口虽有变动,但基数基本保持稳定。
1949~1984年人口发展情况表
表5—1
说明:上表为统计数字,不包括原红星、建设农场人口数。
1980~1984年人口变动情况表
表5—2
续表5—2
说明:上表为场公安分局户籍档案数字。其中北安农管局驻赵光的局直属单位人口1984年为5935人。
1949~1984年职工抚养指数情况表
表5—3
人口来源特点:建场初期都是开发性人口,多不是当地人。以后,职工陆续安家,娶妻生子,人口的自生能力逐渐增强。1979年前,农场的计划生育工作不深入,造成人口再生产类型一直属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党中央“公开信”发表后,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1980年出生率13.0‰死亡率、4.8‰、自然增长率8.2‰。1984年,出生率5.15‰、死亡率4.35‰、自然增长率0.78‰。这一年是农场控制人口增长最有成效的一年,人口再生产类型开始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过渡。在育龄妇女走向高峰期,采取各种节育措施,严格控制出生率,坚决杜绝计划外生育,使1984年计划生育率达100%,综合节育率由1979年的72.2%,上升到95.1%。从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变化状况看,清楚地说明人口自然增长率主要是随着出生率升高而升高,下降而下降。
1979~1984年人口出生、死亡、自然增长情况表
表5—4
说明:上表为计划生育办公室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