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口构成全场现有居民5655户,总人口25 250人,其中男性12 988人,女性12 252人,男女比例1.06:1。
一、年龄构成
1959年北安县人口普查,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和1984年农场公安分局统计,全场不同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如下表:
不同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表
表5—5
按年度横向比较:19岁以下人口数,20个年龄组的人口大体占总人口一半,而20岁以上人口数的70个年龄组的人口占一半。其中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甚小,说明人口年轻。年度间纵向比较:1982年后的青少年人口数,在人口基数稳定的情况下,趋向越来越小,而中老年人口数越来越大,逐步走向成年化。从1982年人口年龄塔形图看,刚刚开始打破“金字塔”型年龄构成特点。从人口年龄段的不同比重看,1986年后育龄人口将进入高峰期,可持续10年左右。
二、年龄组性别构成
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和1984年场公安分局统计,农场人口的男性女性比例 1.05:1,各年龄组的构成性别也大体相当。20~40岁的女性偏大,40—80岁的男性偏大。80岁以上女性偏大,女性寿命较长。
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赵光农场人口年龄、性别分组表
表5—6
续表5-6
1984年场公安分局户籍人口年龄、性别分组表
表5—7
续表5—7
三、文化构成
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中,全场大学程度(包括大学毕业生和在校生)94人,占总人口的0.37%;中等程度(包括高中和初中)9 366人,占总人口的37.13%;初等程度9 165人,占总人口的36.33%。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4 322人,占总人口17.13%,其中12周岁以上的3 511人。学前儿童2 281人。人口中有聋哑呆43人没有文化。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到1984年累计考入大专院校的学生60人;通过函授电视广播大学的代培进修及专业干部学校训练,有117人取得大专文凭, 123人取得中专文凭。
四、职业构成
农场人口包括职工、家属和少儿三大部分。其中家属和少儿占人口比重除建场初期较小外,1955年后一直超过总人口半数,60年代曾达到总人口的70%。
职工中的工人,历来是农场各业生产部门的主体,在人口中尤其是在职工中所占比重最大。工人队伍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高到低、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发展过程。1954年,工人占职工比重高达90.5%,1983年降低到64.5%。工人中的各产业工人的结构,历年都以种植业工人人数占绝对优势,其次是牧业和工业。林业工人队伍发展缓慢,工业自50年代末才进入发展阶段,人数逐年增加。1984年,种植业工人4 562人,占工人总数的74.2%;工业工人806人,占工人总数的13.1%;牧业工人474人,占工人总数的7.7%;林业工人40人,占工人总数的0.7%;其他工人264人,占工人总数的4.3%。管理人员,在职工中所占比重一直在10%上下波动,忽高忽低。1963年高达12.4%,1969年低到5.1%。1979年以来,在人口和职工基本稳定情况下,管理人员比重略有上升,1982年达 10.6%。
农场人口主要是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比重较小,而且集中分布在场部和分场部。1984年统计,非农业人口场部占13.3%,分场部占3~6%。
1948~1984年人口职业结构表
表5—8
续表5—8
主要年度生产工人产业结构表
表5—9
五、民族构成
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全场人口是由11个民族构成的,其中以汉族为最多。汉族2万多人,占总人口的97.75%,少数民族人口所占比重一直到1984年变化不大。满、蒙古、回、朝鲜等几个民族人口虽有一定数量,但增减不明显。
建场初期,场部职工中,外族的日本遗孤,1953年多数返回日本。还有苏联侨民尼克莱一家4口,1954年也离开农场回国。现在仍有早年日本遗孤托给中国人民抚养,已经成家立业,如场职工医院医生山丽华从医20多年;场直小学教师李玉环,热爱本职工作,从教多年。1982年以来,个别职工根据国家政策,申清移居得到批准,先后有工人王守业、张明珠和教师黄森光等人分别移居日本崎五、香港、美国旧金山。无国籍的垂亚文落实政策后迁到克东县居住。
1982年全场各民族人口比重情况表
表5—10 (全国人口普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