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婚嫁
第三章 风俗习惯
第一节 婚嫁
50年代以前,青年男女的婚嫁有别于农村,又不同于城市。党组织十分关怀开拓者队伍中的大男大女的婚姻问题,场领导亲自牵线搭桥做红媒,也倡导因陋就简办婚事。男不置家具,女不要彩礼,农场只发给一块板皮饭桌和面菜两用的木板,两套行李搬到一起就算完婚。1950年10月1日国庆节那天,场家属工作委员会为3对青年举办了集体婚礼,一壶开水,几斤糖果,炒些葵花子招待来客。仪式简单不操办,领导讲讲话,代表致贺词,新婚夫妇表示在生产和工作中努力为农场建设做贡献,争当劳动模范,于一片欢声笑语中进了洞房。这就是拓荒战场上的“草原婚礼。”
到了60年代,提倡文明结婚。1间典雅朴实的洞房,1副时兴的对联,1张迎接宾朋摆放香烟茶点的桌子,好一点的家庭买1对木座柜算是家具。单位领导主持结婚典礼,新郎新娘介绍恋爱经过,表演小节目,庆贺新婚。贺喜大都是集体赠送的纪念品,邻友亲朋送些如镜子、炊具、闹表、枕套、床单之类的生活日用品,破费都不大。
60年代末,知识青年来场后,兴起旅游结婚风。青年男女办完结婚手续,带上十足旅费,到名城古都旅游度蜜月,游览名胜和城市风光。返回单位后,再以糖果、烟茶待来客。这时,赠送礼物就不那么单调和俗气了,有精美的工艺品,也有时装衣物及儿童玩具。这种时兴也为农场青年所接受。
70年代以来,娶嫁旧俗开始抬头,婚嫁不节俭,大操大办的人多起来。不仅订婚要彩礼,买衣料、会亲家吃认亲饭,而且结婚更讲究。要置办高档家具,要舒适如意的新房,就是怎样迎娶、怎样送嫁也要充分准备。什么押车钱、改口钱以及洞房花烛等一些俗套过场也非走不可。置办酒席时,由一般地招待当天完事,到撒帖子邀宾客,摆上几桌、十几桌,个别的几十桌,一次婚事要耗费上千元,甚至几千元。博收彩礼记礼帐,人情礼逐渐由送礼物变成送“大白边”(指10元票面的钱)、甩“红包(较大的礼钱用红色纸包着)。少则10元,多则几十元,甚至上百元。娶送接迎也开始用公家部门车辆,有的领导小汽车也一齐出动,大车小辆来来去去。在党和政府提出禁止大操大办,提倡节约办婚事的形势下,有人为避“风险”提前或错后宴亲友会宾朋,一办就是两三天。有的领导干部顾面子,一请就到,过吃喝瘾,多数群众只好背地议论。农场领导曾一度在党员干部中进行教育,收到一定效果。但这种旧观念实在难改,有禁不止。工资收入少的为随礼发愁。有时一个月工资都不够用!多子女的家庭受世俗影响为办儿女婚事发愁:一个几千元,两三个就得上万元!实际上大都欠下了人情债,给社会增添了一大公害。但仍有不少干部和职工俗尘不染,移风易俗,子女婚事不操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