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节庆
第三节 节庆
农场的节庆活动和当地村镇格调大致一样,特点不甚明显。场内各族人民的节庆习惯基本相同,有些封建意识很浓的阴历节日已经革除,或逐渐消逝。保留下来的民间传统节日,多数是旧貌换了新颜。
正月里,人们最欢庆的节日有春节、破五和无宵节。以春节为最。因事外出无论路途多远也要赶回家“过年”,一家人团聚,共庆新春佳节。
“春节”是阴历正月初一,俗称“大年初一”,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时刻。这天早晨人们都习惯吃饺子。早餐过后,有的走出家门到亲朋邻友家串门,祝福、拜年、问好;有的备好烟茶糖果迎接来客。多数年份,春节时农场都要组织东北大秧歌到各单位拜年慰问,打场表演,锣鼓声、鞭炮声、欢笑声汇成一片。
“破五”是正月初五,新年味正浓时刻。家家户户依然是一派节日气氛。爆竹声声,此起彼伏,行人来往,互相问好。
“元宵节”是阴历正月十五,夜晚观灯,俗称“灯节”。人们早饭除习惯吃饺子外,煮食元宵的人家多起来。元宵之夜浩月当空,月影正圆,月光、灯火相映成趣,是人们渴望的时刻。农场俱乐部门前常常举办灯火晚会,各种彩灯挂满街头,每家每户也竖起灯笼杆悬挂红灯,街头巷尾挤满赏灯人群。节日烟花腾空而起,好一派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景象。60年代的元宵之夜,农场常常组织手执五彩缤纷纸灯笼的秧歌队,走街串巷,锣鼓喧天,人山人海,热闹非常。有时彻夜不眠。
“中和节”是阴历二月初二,俗称“二月二”,是正月过后人们要过的第一个节日。老人们习惯用麦秸和花布为孩子们穿上一种被叫作“龙尾”的装饰品用线缝在肩头,以求平安。人们还要饱餐一顿春节就准备好的猪头。
“清明节”每年阳历4月5日前后到来,俗称“清明”。人们习惯在这天早起踏青,到坟头填土扫墓悼念死者。中小学校组织学生到烈士墓前进行祭扫活动,缅怀先烈。
“端午节”是阴历五月初五,俗称“五月节”。相传古代是一种民族的祭礼活动,后来变成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殉难日。这天,最大特点是人们一大早太阳没出来之前,赶到郊外,捧露水珠洗脸,采花草、剪树枝,回来后系上五颜六色纸葫芦插在门窗前、屋檐下。早饭,都习惯吃荷包汤、煮鸡蛋,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吃粽子也为更多人所习惯。
“中秋节”是阴历八月十五,俗称“八月节”、“团圆节”。八月节正值中秋时节,花好月圆,人们早就有赏月吃月饼之俗。中秋之际,月饼是应时佳品,又可做赠送礼品;进入80年代,销量超前,人们不仅从市场上购买,而且有些家庭也学做适口的月饼,无论男女老幼都一饱口福。
“腊八节”是阴历腊月初八,俗称“腊八”。源于佛教,效法佛道,造粥敬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如今每到腊八这天,人们习惯做腊八粥吃,以示五谷丰登,喜庆吉日。
“祭灶节”是腊月二十三,俗称“过小年”。而今祭灶节不祭灶,变成“迎春节”。人们从这天开始为迎接春节打扫卫生、拆洗被褥、粉刷房间、剪头烫发、做新衣、上街赶集办年货。市场开放以来,提篮上市选购合意的新年物品。赶做年饭也是农场职工家属的老习惯,包冻饺、蒸馒头和黄米豆包以及其他熟食。
“除夕”(阴历大月三十、小月二十九)是阴历一年最后一天,俗称“年三十”。是迎新最热闹最快活的一天。这天,全家人动手做的事是贴年画、贴春联、挂挂钱、张灯结彩、梳装打扮换新衣。傍晚,家人团聚共餐,酒宴丰盛。子夜时分,洗漱整衣,院庭中爆竹声不断,烟花似锦,满院生辉;厨房里煮水饺,热气腾腾,忙个不停。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欢乐时刻,多数人家都不出家门,话家常、看电视、做游戏,在欢聚幸福气氛中度过不眠之夜。迎新饭前后,家属区常常是鞭炮声四起,烟花要持续一两个小时。个别家庭还沿袭祭祖敬神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丰收。
建国后,人们欢庆阳历节有“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中国青年节、“六一”国际儿童节、“七一”中国共产党诞生日、“八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十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此外,还有元旦。其中“五·一”、“十·一”、和元旦,不仅国家规定法定假日举行庆祝会,农场也毫不例外地年年庆祝。大庆之年,升国旗、挂过街旗、张贴标语口号,举行隆重的纪念会和庆祝会。50、60年代,农场在庆祝会后,常常组织广大干部职工手持三角彩旗,排着长长队伍,沿场区主要街道游行,高呼口号,浩浩荡荡。有时学校师生也参加游行。其他如“三·八”、“五·四”、“七·一”、“八·一”等节日,也都召开专门的庆祝会或座谈会。
孩子们最盼望的是六一儿童节。当节日到来的时候,他们兴高彩烈参加庆祝会,参加演出会。80年代以来,除庆祝会外,各单位还开展自动捐款捐物和为儿童做好事活动。
元旦是普天同庆的节日。每到元旦,机关、学校和各单位都组织座谈会、茶话会、团拜会和各种游艺会。活动往往进行到午夜零点,聆听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新年祝词和首都北京传来的钟声。有时在元旦前后,农场工会组织元旦会演或电影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