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衣食住用
第二节 衣食住用
一、服 饰
建场初期,职工的服饰受部队影响与当地农民截然不同,由农场的成衣室统一制做工作服发放给职工。沈阳解放后,拨给农场一些如羽绒被等战利品。而家属、老人则常穿便服衣裤。冬季棉衣一般不加罩衣,头戴狗皮帽,脚登棉布鞋、大头鞋;野外作业身着棉大衣、皮衣、棉皮手套,脚穿皮乌拉,汽车司机穿长毡窝。服饰颜色以青、蓝、灰为主色调,夏季以白色为主。面料都是花旗布、士林布、斜纹布等棉织料为最多,礼服呢、条绒衣料少见。这个时期,人们的着装朴实,讲究适用。
60年代,款式变化较大。便服衣褂很少见,家家户户陆续购进了缝纫机,无论大人、小孩衣服多数都自己做,到商店购买是较讲究的服装。学校学生兴起做校服,是立领三兜的制服。工人仍由农场发给统一样式的作业服。服装颜色仍很单调。这一时期的衣服面料,斜纹棉布及灯芯绒布多起来,穿解放鞋和球鞋较多,穿皮鞋还不普遍。各族人民勤劳、朴素、节俭的生活特点不减当年,打补丁的衣着看上去也不逊色。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受“红卫兵”运动影响,以穿军衣、戴军帽、挎军用兜为荣,以黄绿色军服为时髦,工人们仍以兰灰劳动布工作服为主。大批城市知识青年进场后,农场的服装逐渐城市化,样式和质地开始讲究,不仅兴起罩衣外套、夹克衫,短大衣也开始流行。化纤料开始进入市场。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特别是进入80年代,人们的服饰有了新追求,不再是那么土气。随着化纤布料尼龙、的确良、绦卡、绦纶及毛呢料等日渐增多,时装的款式和颜色绚丽多彩。青年人开始穿喇叭裤(瞬息即逝)、牛仔库、筒裤,毛料服装也开始时兴。套服普及,西装也多起来。光面皮鞋大量地为人们所接受。有些青年妇女穿起半高跟、高跟皮鞋,梳起披肩发;青年男子也穿上了半高跟皮鞋,留新发式。夏日里姑娘们头戴纱巾、脚穿凉鞋、身着短裙或连衣裙,显得格外别致。儿童服装更是各色各样,美不胜收。劳动服装的颜色、样式、质地也一反常规。人们春秋不仅穿绒衣,而且大多数穿上了毛衣毛裤。有些妙令女子,开始穿上冷暖相间的多彩针织外套,构思新颖,合身得体。路间,偶尔会遇见描眉打鬓、涂脂抹粉的青年妇女。青年人的衣着由过去的宽松式向紧缩式发展,突出人体线条美,颇有点“西化”、“港化”苗头。而中老年人还是喜欢制服裤褂和中山服装。
二、饮 食
农场职工家属的粮油长期以来都由农场统一供应,自产自食为主,调剂为辅,形成了与众不同的饮食风格。
主食历来以小麦面食为主,食油是大豆榨的豆油,土豆、白菜是家常菜。由于农场上下都掌握土豆制粉条和用大豆做豆腐的技术,粉条、大豆腐、干豆腐、冻豆腐这几样菜便成60、70年代餐桌上的代表菜肴。
吃白面虽为单一,但经过多年实践,家家都会做。主要品种馒头、面饼、花卷、糖包、面条等,受南方人影响偶尔有人做点面汤和煎饼食用。馒头是农场职工的家常便饭。到了年节花样翻新,包饺子是传统,也做馅饼和肉包,麻花、油条、酥饼等油食也越来越常见。困难时期的“低标准、瓜菜代”情景一去不复返了。建场最初两年吃稷子米、油麦面,农垦局时期,为调剂主食,曾一时种玉米自己加工渣子吃。后来附近农民用粗粮换白面,农场各单位有时出车到绥化、秦家、五常、庆安等盛产稻谷地方换大米。种植结构政策调整以后,农村人不再用粗粮到农场换白面,粮食部门用原粮或白面向外地兑换大米、高粱米、小米、包米馇等粮食,调剂供应比例。每逢年节职工家庭也蒸上点黄米面豆包食用。
副食以蔬菜为主,还有鸡鱼肉蛋。50年代初,农场陆续建起专业畜牧队、养禽队,水库进行人工养鱼,每个生产队都有菜队,职工家庭也养禽养猪,家家有自留地。生猪、禽、蛋除上交国家外,自食有余。蔬菜除自给外,为解决市民吃菜难,也成批地运往城市。
“文化大革命”前,生产队和场直单位的菜园子,不仅有秋菜,还有韭菜、菠菜、小白菜、大葱等春菜,更有茄子、大小青椒、大蒜、黄瓜、豆角、西红柿、芹菜、西葫芦等夏菜。小青菜类如香菜、生菜、臭菜等量虽不多,但用来方便,既可生吃又可熟做。当春季到来的时候,人们习惯采食婆婆丁(蒲公英)、苣荬菜等野菜蘸酱吃。更有较名贵黄花菜,也是本地美味。每临秋季,大雨过后,人们常到林边草地采蘑菇,晾干或腌咸后保存起来用来待客,这是普通职工家庭都备有的美味山珍。60年代以前,农场的狍、野猪、野鸡、水鸭、野兔等野味都不少见。初期,农场的打猎队还常猎犴食肉。咸菜,是职工家庭常备小菜,常见的咸菜有黄瓜、茄子、芹菜、辣椒等。这些年,不少家庭做糖蒜和朝鲜咸菜吃。大白菜用缸腌起来发酵后便成为本地特产的酸菜,是冬季适口菜肴。秋后,把鲜菜晾干储存起来冬春食用。
市场开放以后,南产北运的蔬菜常见的有元葱、蒜台、菜花、花生米等,填补了本地淡季蔬菜市场。瓜果食品,除本地大秋、黄太平、海棠、李子外,外进以苹果、白梨、花生、西瓜为大宗,还有桔子、桃子、大柿子。进入80年代,葡萄、香蕉也进入市场。各类罐头食品都来自外地。
开放搞活讲生意,兴起请客吃喝风。一桌酒宴常常是十几个菜,虽不是那么名气,但鸡鱼肉蛋俱全,山珍、海味也偶尔在餐桌上出现。职工家庭中,不时也摆上一桌两桌。如今烹饪技术已不单是煎炒胡涂炖,流行的倒是馏、浆、焖、浇、熏、炝等多种做菜技术。除此,用火锅待客也越来越常见。这和建场初期喝白菜汤吃大豆腐的大锅饭,俨然是两个天地!
宴席酒常用的是赵光家乡自产的粮食酒和省内的玉泉、宾州、花园酒,有时也用些地方较名贵的麯酒、窖酒,还有各种果汁酒和啤酒。酒后喝茶也为人们所习惯,常用之待客。花茶、红茶较多。有些闲来无事的离退休老人竟为品茶所陶醉。
三、居 住
农场场部、分场部和生产队都设居民点。长期以来,公家集中盖房,分给职工居住。房屋质地经历了由土坯草房、拉哈辫瓦盖房,到砖瓦结构房屋发展全过程,居住条件逐步改善。1948年,利用日本开拓团遗留下来的草马架,做职工宿舍。老工人家属搬来一屋住几家,头顶锅台,下地都困难。1949年开始,陆续建起大草房、拉哈辫土房和少许砖瓦房,多数为一户住两家。60年代后,成批兴建砖瓦结构的住房,不少机关干部搬进了新居。七团时期,成批建兵团战土房和家属房。70年代末起,开始从根本上改善居住条件,兴建宽敞明亮的砖瓦房。比较讲究的场级房、老干部和科技人员住房。知识青年返城后,兵团战士房改为职工家属房,集体宿舍陆续撤掉,居民住房又得到进一步改善。两户、四户、五户房较少,六户房较多,还有极少的十二户。跨度小的5米,大的6米,7米和8米不等。两户和四户房都是场领导住房,小四户和五户房基本都是科级或科技人员住房,六户则是人口较少的青年房。科级以上和科技人员住房都建有门斗和仓房。户均建筑面积少则20多平方米,多则80多平方米。职工住房单元结构也发生变化,一屋一厨、二屋一厨、三屋一厨不等。场级房还设有客厅。三世、四世同堂的现象已经少见了。房子向阳,油漆的门窗,地面多数为砖地和水泥地,少数为油漆地板。粉刷的墙壁,宽阔的玻璃窗,光洁明亮。室内养花也成了习惯,一年四季都可看到花美,闻到花香。
住房冬季取暖,不同于南方又有别于本地农村。生火炉、烧火墙、睡火炕已经成为很普通的防寒措施。60年代中期局中学教学楼就烧上暖气,到80年代不仅场部、分场和个别生产队暖气化,而且场级、科技房也安上了土暖气。普通住房紧跟形势,自筹设备装暖气。尽管这样,当冬季到来的时候,还赶修门窗,糊窗缝,扒炕抹墙修烟囱。最近几年兴起用塑料簿膜钉窗户,防寒又挡风。有些年轻人一改旧习,拆除火炕搭床铺,睡电褥子,用暖气维持室温。多数人家,屋外是冰天雪地,室内却温暖如春。
四、交 通
建场初期机动车很少,多用于生产,没有专设交通车,办事或传递信件常常是步行。以后,通信人员跑上跑下骑自行车。那时生产生活运输主要靠畜力木架胶轮车,农场专门成立大车队进行短途或长途运输。冬季上山,常用履带拖拉机牵引原木制成的大爬犁,运木材修桥建房。60年代以后,机动车便成了运输的主要工具,承担场内外主要运输任务。畜力车主要用于短途运输,给职工群众拉煤,拉烧柴等。通向分场生产队的大客车或代客车,往来频繁,外出办事不再搭乘货车。农场领导干部早期的交通工具主要是摩托车,下去检查工作一天能跑好多生产队。效率高,很方便。50年代末才有了一台美吉普,有的领导还是习惯有车不坐步行下生产队,察看农情,了解生产和工作情况。职工家属有病用车急,领导积极派车护送病号。而今,不仅场部有吉普车、小客车,分场也有了吉普车,就是生产队和机关部门也有不少摩托车,指导检查工作十分方便。职工群众上下班或出外办事常用的还是脚踏自行车,以永久、飞鸽、红旗、孔雀、凤凰牌最多。运输用的小四轮拖拉机也一天天多起来。
五、家 具
建场初期,一般家庭是小炕桌,硬板凳,有对木箱就算不错了;50年代后期,兴起木制的小座柜;60年代添置新家具“三大件”,即小立柜、靠边站(立式可折合饭桌)和写字台;70年代城市家具引入,大立柜、五斗厨、高低柜,又有书柜、茶几、小沙发,开始形成配套的家具热。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已经普及。进入80年代,家具开始高档化,三开大衣柜、梳妆台、酒柜、电视柜、大沙发、沙发床,配套家具向大型组合方向发展。有些讲究装饰的家庭,室内字画条幅、盆景、雕刻、门匾等美术工艺品布置一新。电视机、收录机、摩托车、洗衣机、电饭锅正在普及。
炊具、食具、酒具和茶具也不是从前那样简陋、低级和粗糙。除了过去铁制炊具外,铝制品逐渐增多。70年代铝制焖罐、铝饭勺、铝水壶已经普及。不少人家使上了煤油炉,吹风机代替了手摇风车吹火做饭。80年代以来,电烤炉、电饭锅不锈钢器具开始增多,塑料容器也进入市场。少数人家的成套酒具茶具典雅别致,用来吃酒喝茶赏心,放之陈列观赏悦目。白炽灯具越来越多,讲究的家庭不仅有台灯、壁灯、地灯,还装上了大吊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