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结构
第五章 家庭
第一节 结构
一、家庭形式
建场最初几年,职工家庭不多,主要是老职工家庭和干部家庭。绝大多数青年,包括异国他乡的日本青年都没有成家,住的是大宿舍,是“集体大户”。“集体大户”一直延续到70年代末,这是不同于农村的一大特点。1950年起,大青年们陆续结婚建立小家庭。50年代后期,随着住宅大批兴建,一些老人也陆续投奔儿女来农场居住。到了60年代,早期家庭逐渐成年化。老职工家庭上有父母老人,下有妻室儿女,少则四五口人,多则六七口人;早期结婚的青年家庭也生儿育女,成了多口之家。70年代以来,家庭结构开始明显变化:大户的职工家庭子女长大成人,参加工作,逐渐成为生活的强者,婚后生儿养女,开始形成三代或四代同堂的大家庭。下乡的城市知识青年也开始成家立业,组织青年家庭,青年集体大户逐年减少。这一时期的家庭色彩与60年代前大不相同,逐渐城市化。70年代末以来,老职工家庭绝大多数开始分化,青年夫妇同老人们分居,另立门户,不再与父母同居。3口之家的青年户越来越多,他们响应计划生育号召,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据1984年不完全统计,全场这类家庭占30%以上,506对新婚青年成立了小家庭。
农场职工家庭多以直系关系为主的成员构成。除了青年人的小家庭外,还有几种形式:一是以男性为主的家庭,除妻子儿女外,还有男方父母及其直接供养的同胞兄妹,这类家庭较多;二是以女性为主的家庭,除丈夫儿女外,还有女方父母及其直接供养的同胞兄妹;三是男女双方及其直系亲属同舟共济的家庭,这类家庭不多。此外,还有极少数鳏寡老人家庭,他们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得到单位及领导的直接帮助,料理生活排忧解难。场高中李会军是南征北战的转业军人,老俩口无儿无女,离休后吃水烧柴及其他生活琐事都得到学校帮助料理,晚年生活过得很幸福。
二、成员关系
家庭成员中,夫妻关系直接影响到家庭的喜怒哀乐和起落兴衰。老职工家庭主妇多数是家庭妇女,少有文化,没有工作。但长期以来这样的家庭一直很稳定,爱情忠贞,互相依托,白头到老。多数青年家庭夫妇也是互相尊重,体贴入微。这种新型家庭关系充满着生机和活力,生活和谐美满。
家庭中,父母对子女关心无微不至。从小到大,上学读书、乃至成家立业总是挂在心上;不论是同居还是另立门户,不论是近在咫尺还是远隔千山万水,总是为子女的事操心。关照儿孙,协助料理家务,皆尽教育之责,即所谓“老不舍心”。儿孙们也非常孝敬老人,特别是为老人们创造舒适环境,使其安度晚年,尽子女赡养老人的义务。每到老人大寿之年,儿孙们准备寿点全家欢聚,祝愿老人益寿延年。孝敬公婆,爱护儿媳也形成了风气。妯娌间、兄弟姊妹之间都你尊我让,珍视手足之情,打架闹事很少见。那种不道德行为一旦发生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邻里关系融洽,吵架不和的占极少数;借东找西,看家望门,互相照应,互相资助,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已深人人心:邻里和睦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