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简介
第二章 简介
第二节 简介
周光亚
周光亚,男,汉族,1915年12月生于辽宁省开原县一个佃农家庭。自幼好学,积极探索,勇于追求。九一八事变后,不忍家乡横遭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于1931年参加了东北军,1932年成为抗日义勇军战士,1937年参加震惊中外的七七抗战。失败后,1938年加入晋察冀军区游击队,1940年人抗日军政大学第二分校学习,1942年随分校赴延安抗大参加大生产运动,1945年7月参加延安整风运动,8月在陕北绥德加人中国共产党。1945年10月,从延安到东北四平,先后任辽北军区司令部第五科科长和辽北省梨东县县长、政委。1946年2月以后,先后任辽北专署秘书、辽北省(后为辽宁省)政府建设科科长、牡丹江省建设科科长等职。
1947年,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林枫根据党中央指示,部署在北满创建一个大型机械农场,农林处处长魏震五接受任务后,选派周光亚负责具体的筹建工作。当年,周光亚在考察黑龙江附近三河地区苏军接收的机械化小农场后,于11月经过亲自踏查,制定规划,选在通北县通北车站(现赵光车站)一带的大片荒原上建场。12月首任场长周光亚,以指挥员的姿态,调兵遣将,筹集资金,调购物资,率领垦荒战士日夜奋战,经过短短几个月时间准备,一切就绪。
周光亚在通北工作期间,全身心地投入到农垦新事业中,同农场职工结下了鱼水深情。他为人正直,光明磊落,作风正派,意志坚强,坚持真理,不怕“左”的影响下强加给他的“突出技术”、“业务挂帅”等帽子。一贯坚持抓生产,发展农业技术,尊重科学,爱护人才,和技术人员交朋友。建场以来,经过3年实践他就和群众一起总结出比较全面而系统的建设大型机械化农场的经验,为1950年冬北京举办的全国国营农场场长训练班提供了宝贵的教学资料。周光亚是新中国农垦工作的开路先锋,他卓有成效地完成了党中央和东北行政委员会提出的关于“要在北满创办一个粮食工厂”和“培养干部,积累经验,创造典型,示范农民”的任务。1950年8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特派记者田流写的通讯《草原上的拖拉机》,历史性地记载了通北机械农场的榜样力量和示范作用。50年代以周光亚为原型拍摄的大型彩色故事影片《老兵新传》曾轰动全国影响到国外。周光亚当年招聘的技术人员,早已成为黑龙江垦区第一批技术骨干力量,当年招收培养的一大批知识青年也已成为垦区内外技术和管理骨干并且早已建功立业。
1952年5月,周光亚离开通北机械农场,任东北人民政府国营农场管理局农业处长,10月受东北荣军委员会委派任二龙山农场场长,1954年11月任友谊农场第四分场场长,1957年5月任农垦部直属盘锦农垦局副局长,1958年1月任查哈阳地区国营农场办事处主任,1958年11月起先后任嫩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局局长。1960年10月调任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1983年离职休养。王荫坡
王荫坡,男,汉族,1922年9月生于辽宁省营口市。1945年日本投降前参加革命工作,曾任西满贸易总公司运输科长兼嫩江运输公司主任,1947年11月参加筹建我国第一个国营机械农场工作。1948年加人中国共产党。通北机械农场建立后,曾任作业股股长、科长。1950年1月后,调任东北人民政府国营农场管理局机务处副处长、松江拖拉机厂第一副厂长。1953年再次到通北机械农场,任副场长。1954年起,先后任东北人民政府国营农场管理局机务处副处长兼计划处副处长,友谊农场副总工程师,农垦部机务处副处长、处长,农业部畜牧总局副局长等职。1984年离休,从事学术活动。
在通北工作期间,他积极钻研和传播科学技术,制定规章制度,总结机械化生产经验,成绩显著。1948年,从苏联进口的斯特兹拖拉机,他带领工人按说明书将机器组装起来,调试成功。在没有现成的机械化管理资料情况下,参考铁路和公路的规章制度,起草了一整套农业机械的使用和管理制度。其中最主要的有《机务人员责任制》、《拖拉机和农机具使用保养制度》、《田间作业和管理制度》、《安全作业制度》等。这是中国最早的农机管理制度。王荫坡在任副场长期间,起草了《机务作业定额和经济核算制度》,在成都农学院一位教授协助下,制定一套田间作业和消耗差别系数表,受到东北人民政府的表场,并被收入大学教材。在其他领导协助下同工人一起总结的国营机械农场的机械使用、管理和维修的经验,对东北地区及全国国营农场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朱龙飞
朱龙飞,男,汉族,1921年7月生于河北省遵化县。1938年于通县农科学校园艺系毕业,后到北京大学农学院进修。解放前,曾当过汽车兵、临时雇员。1947年,东北大学历史系毕业后被分配到通北机械农场参加建场工作,先后任管理员、作业股副股长、生产室(科)副科长。1958年后,长时间在分场、农场做农业技术员、技师工作。1981年开始,任农场科技科科长。1983年评为高级农艺师,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7年,跟随场长周光亚来到通北这块人烟稀少的荒原,筹建国营农场,同领导一起踏查、建点,学习和研究总结农业生产技术经验。1952年春涝,创造性应用大豆茬耙茬种小麦获得成功,后被国营农场管理局马尔采夫耕作组认定是行之有效的耕作措施。以后,在组建良种培育试验区、繁育优良品种和建立种子管理制度以及70年代组织农业科研网络都做了大量工作。1976年,参与耕作改制,进行深、浅翻,深松及耙茬耕作少耕法的研究和实践,为耕作制度的改革花费了心血,尽到了科技人员的职责。
朱龙飞农垦生涯几十年,不仅亲身参加赵光农场的创建,而且是唯一没有离开农场的第一代垦荒战士,如今已是鬓发斑白的老人,光荣离休,欢度晚年。杨寿东
杨寿东,男,汉族,1916年生于山东省牟平县。机械工程师。1948年,任通北农场修理所主任,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随着农场体制变动和经营规模的扩大,这所修理所先后称通北农场修理厂、赵光地区农场办事处中心修配厂、赵光农场修配厂、赵光农垦局中心修配厂、“兵团”一师和北安农管局赵光机械厂。身居厂长的杨寿东始终没有离开他所热爱的农机修造事业,始终没有离开他亲手创建的这所工厂,直至1984年离休。
他是北安垦区农机修造厂的创始人之一,是个十分有骨气的科技工作者。到农场后,白手起家,因陋就简办起了修理组,挑起农机修理的重担。修理业逐渐发展壮大,成了农场重要的工业生产骨干部门。
在建厂创业的艰难时期,他率领全厂职工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办厂的方针,修旧利废,勇于革新,边干边学,摸索实践,开展小创新小发明活动,成为整个农场技术革新的先行和后盾。既做到了服务于生产生活,又为农场节约了大量资金。50年代末以来,他冒着右倾危险,发动全厂职工从实际出发,不说大话,踏实工作,不仅圆满地完成内外修配任务,而且生产出各种农机零配件和研制一定数量的生产急需的机器,除满足自用外还销往外地,使工厂从容地度过了三年困难时期,并在经济困境中逐步发展起来。
杨厂长生活艰苦朴素,作风正派,廉洁自律,不搞特殊化;工作不务虚名,讲求实效;知人善用,不感情用事,绝大多数科技人员都能发挥技术专长和创造力。他领导的工厂,几十年来一直享有盛誉,远近闻名,他本人也得到上级领导的信任和广大职工群众的拥护。耿 德
耿德,男,汉族,1929年生于松江省呼兰县一个中农家庭。1947年底,正在松江省立第一中学读书的耿德,听说东北行政委员会招收拖拉机学员的消息,他就带头报了名,跟随周光亚场长来到牙布洛尼(现亚布力)拖拉机手训练班学习。结业后,于1948年1月20日来到通北机械农场当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学员。
耿德来到农场后,满腔热忱地投入了刚刚兴起的农垦事业。他工作积极,关心集体,爱护机器,勤奋好学,勇于革新。194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担任拖拉队的副队长。1948~1950年3年中6次评上场劳动模范,1949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195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并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第一届工农兵劳动模范、战斗英雄代表大会,1951年又出席了东北机械农场首届劳模会。1952年,耿德被评为优秀团员,出席了黑龙江省团代会,被选为团省委候补委员。在国营农场初创时期,耿德做出了突出贡献,是全国农垦系统著名的劳动模范。
1952年耿德被调到北京,补习课业准备出国留学。1954年,考入北京农业大学,后转到北京农机学院。毕业后,历任海伦农业机械试验站站长、牡丹江水稻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文化大革命”后,任中国农业工程设计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等职。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物资局局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农村能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常务理事。冯继芳
冯继芳,女,汉族,1946年10月生于黑龙江省海伦县。1963年6月初中毕业后,响应毛主席“上山下乡”号召,来到赵光农垦局东方红农场第二生产队当饲养员。1965年8月加人中国共产党。1970年起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七团三营二十九连副连长、副指导员,1974年7月任七团副政委,1976年3月起调任北安农管局副局长、党委常委。后调去省农场总局建筑工程公司工作。
冯继芳到农场后,干一行爱一行,不怕苦不怕累,服从组织分配,踏踏实实工作,不计较名利地位,为知识青年树立了榜样。她种过田、养过鸡、喂过牛、当过炊事员、做过泥瓦工、赶过大车、放过羊。就是在这些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事迹。在赵光农垦局期间,曾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和五好职工。1964年被评为省下乡知识青年标兵、北安县优秀团员和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1970年出席“兵团”党代会,评为五好战士。1973年,被选为省妇联、团省委委员,并光荣地出席了党的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