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后记

后记

后记

后记


历史的机缘,难得的幸运,使我们跨进了编史修志的大门。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10年艰辛,不懈努力,《赵光农场志》终于问世了。
  赵光农场的历史是赵光儿女创造的。几十年风雨沧桑,几十年峥嵘岁月,在这块并未彻底开垦的荒原上,几代农垦战士辛勤耕耘,奋斗不息,为灿烂的农垦文化的发展奠下了一块基石,为新兴的农垦事业的奋进铺下了一条光彩照人的路。当我们编修这部志书的时候,第一代拓荒者行列中,有的已经鞠躬尽瘁、长眠于这块沃土;有的已经告老离休、颐养天年;有的还在兢兢业业、尽心竭力地站好最后一班岗;有的已经转战他乡、另辟新径建功立业。这些当年风华正茂、胸怀大志,而今鬓发染霜、壮心不已的老农垦,不论身居南国还是家在北疆,“岁月悠悠情不淡”的眷恋故土之心犹在,“振兴吧,赵光!”的强烈呼唤在激荡。现代化建设时期,继承和发扬北大荒精神,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改革者,正在成长;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进取精神,正在发扬。新老拓荒者的业绩,功不可没,当入史册。
  1981年,根据省农场总局党委指示,赵光农场为自己农场写史书开了先例,以孙志文为组长的3人写作组拉开了编史的序幕。朱龙飞、任克二同志不辞辛劳到哈尔滨、沈阳、北京等地搜集资料。不料,中途任克因病休养,孙志文调离农场,不得不充实人力另组班子。在省农场总局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郑加真的亲自指导下,朱龙飞、孙庆海、李英祥、王恩玉、任宝山、张宇彤、刘子学等同志齐心协力,《赵光农场史》草成初稿,现存于农场档案室。
  1984年,农场成立史志办公室,亢树林任主任兼主编,赵军任编辑,开始进入修志阶段。以后,又有吕延鹏、张兆昌、张吉庆、赵玉凤等进出编辑队伍。1985年1月,农场成立了以党委书记马学利为主任、党委副书记毕文杰为常务副主任的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委会产生后,主要领导亲自主持召开工作会议,组织人力,落实任务,明确要求,开始形成“众手修志”的新局面。此后,编委会主要领导一直关心史志工作进程,注意改善工作条件。因为种种原因《赵光农场志》 (1947—1984)一直没能出版,直至2003年初,农场聘用已退教育党委书记徐振华担任主编负责定稿和出版工作及《赵光农场志》(1985—2000)的编写工作。在场长吕贵山、党委书记于永久、常务副场长薛德祥、办公室主任王山等领导同志的指导、关怀下,赵光农场的第一部志书终于出版了,北安农管局史志办公室主任李兆禧对《赵光农场志》的编纂工作尤其关切,从拟定篇目、试写初稿、审议修改、审批定稿,到印刷出版各个环节,无不精心指导,倾注心血。
  《赵光农场志》编修篇目确定后,专志稿由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专人起草,农场史志办公室汇总改写形成征求意见稿;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经主编修改总纂后,交编委会审议。1991年春,调整后的编委会召开会议,志稿经讨论一致通过,决定送审;根据上级意见,送审稿由主编修订后,付印。正当筹备出版之际,意外原因此稿遭到“劫难”,被水淹没,面目全非,损失惨重。史志办公室不得不花大气力进行抢救,组织补写。《赵光农场志》几经周折,多次修订篇目,6易其稿,时值今日才投入财力付梓印刷。
  在《赵光农场志》编纂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怀和重视,得到了各有关部门、单位及同志们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谢意!向一直关心我们修志工作的老场长、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周光亚等老一辈离世的拓荒者,特致缅怀悼念之忱!
  由于编者业务生疏,水平有限,又囿于历史资料缺乏,疏漏错误在所难免,希望各级领导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200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