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栽培技术
第二节 栽培技术
第二节 栽培技术
一、栽培种类
农场近几年主要种植作物有小麦、大麦、玉米、大豆、油菜、甜菜、芸豆,还有小面积的月见草、马铃薯、药材、蔬菜、麻类等。由于市场因素,油菜效益低,1999年后就不再种植了。
二、栽培技术
赵光农场是中国第一个国营机械化农场。多年以来,农场采用的是大规模机械化栽培方法,种植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不断摸索、改进栽培模式,现在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先进栽培模式。
(一)麦 类
农场在2003年前一直采用24行播种机播种,行距15厘米,播深为镇压后3~4厘米,施肥深度为种下 4厘米。由于麦类发芽能力强,出苗后抗低温能力强,所以尽可能提前播种,一般播种时间为 3月末到4月初、土壤化冻8厘米左右即可开始。通常采用秋整地、秋施肥或播前春施肥,再播种。由于经常出现春涝现象,播种机械紧张,播种压力大、时间紧,也有采取先播种,后施肥或播种、施肥一次完成的情形。2003年以后,农场逐渐加大农机具更新力度,淘汰老旧条播机,更新为麦类精播机,并且把行距变为10厘米宽苗带,提高了田间植株分布均匀度,提高了播种效率,使麦类产量大幅度提高。小麦一般每公顷保苗650~750万株,秆强、植株矮的取上限,秆弱、植株高的取上限。大麦一般每公顷保苗 550万株左右。播后及时镇压,三叶期镇压1~2遍,起到抗旱壮苗的作用。小麦田间管理主要是除草、防治病虫害,除草主要采取机械喷洒化学除草剂,有2.4—D丁酯、甲磺隆、苯磺隆等。麦类抽穗—扬花期利用飞机航化喷洒微肥、药剂进行健身防病虫。麦类成熟后,及时收获。
大麦,在乳熟末期打道,蜡熟中期割晒,此时茎秆、麦穗和上部叶片均呈黄色,下部叶片枯黄发脆,籽粒腹沟略青,蜡状胚乳已较硬,为适宜的割晒期。
小麦,采取割晒与联合收获相结合的方法,在蜡熟初期打道,蜡熟中期割晒,当籽粒水分降至16~17%时拾禾,小麦完全成熟后,采取联合收获。
(二)大 豆
大豆是农场主要栽培作物之一,产品产量高、质量好。2001年,赵光农场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高油大豆示范样板场。2002年,全场3 300公顷无公害高油大豆创下平均公顷产3 247公斤的历史最高记录,比全垦区平均每公顷产量高出 997公斤,单产超过了美国,成为全国大豆生产基地。在2003年前,大豆生产主要采用条播机进行50厘米行距与精播机66厘米“三垄栽培”相结合,条播机播种量不准确,植株分布不均匀,经常出现缺苗断条现象。2003年以后,种植过30厘米窄行距平播及66厘米覆膜,由于管理困难,产量提高不明显而淘汰。2003年,农场遭受特大涝灾,由于50厘米垄距抗涝能力较弱,大豆大幅度减产。2004年后,全部淘汰50厘米栽培模式,全部采用“三垄栽培”模式,并开始 105厘米大行距栽培试验,由于大垄抗旱、抗涝能力强,产量稳定,从2005年开始大面积栽培。
农场大豆播种期一般在5月1日至 5月15日,通常是上年秋起垄,第二年垄上卡播,也有少数随播随起垄的,采取种肥与基肥相结合,基肥分层深施,播种深度4~5厘米,公顷保苗一般在30万左右,播后及时镇压。
大豆田间管理主要是除草、中耕、追肥、防病虫。除草主要采取播后苗前多种药剂复方封闭处理,也有采取播前土壤处理和苗后药剂处理的,苗后处理对作物不安全,容易伤苗,所以此种方法没有大面积推广。大豆生育期中耕3~4遍,第一遍为深松放寒,中耕深度在30厘米以上,为以后中耕留足活土,2~4遍中耕起到培土灭草的作用,期间结合人工锄草和拔大草。大豆初花期和结荚鼓粒期,用拖拉机或飞机喷洒微肥和药剂进行健身防病虫、促早熟。
大豆收获在1995年以前,由于农场机械落后,联合收获损失大,主要采取人工割晒、机械拾禾为主。1996年后,农场大量购进仿形割台,大大降低了联合收获的损失,以后主要采取联合收获了。另外还要根据大豆的生长情况,确定大豆的收获要采取分段收获与联合收获相结合,对于成熟度不一致、倒伏严重、底荚部位低的地块必须采取分段收获,反之则采取联合收获的办法,最大限度减少收获损失。人工割在大豆串叶70%~80%即可进行,联合作业在水分低于16%进行。
(三)玉 米
玉米也是农场主要栽培作物之一。由于赵光农场地处黑龙江省北部,属第四、第五积温带,年积温只有 2 150℃左右,因此本地只能种植早熟玉米。80年代,农场以种植进口种子孚尔拉为主,产量只有 350~400公斤/亩,以后逐渐引进卡皮托尔、木挺、海玉五号、海玉八号,产量也逐渐提高,可以达到每亩500多公斤。
玉米播种一般在5月 10日左右开始,玉米发芽能力较弱,遇低温容易烂籽,所以不能早播。玉米种植采取秋起垄,垄上卡播,亩施肥量一般为 N15、P13,公顷保苗在7万株左右,出苗后,进行人工锄草、间苗。种植面积较小,一般不用药剂灭草。生育期间中耕三遍,成熟后,由于没有收获机械,采取人工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