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耕作制度

第三节 耕作制度



                 第三节 耕作制度
  一、耕作体系的发展
  农场耕作体系在2003年以前一直采取松耙结合,即麦麻茬深松,再进行耙地作业,垄作作物直接进行耙地作业,深松作业打破了犁底层,使土壤能够储存大量水分,有利于土壤保墒。但是,常年采取松耙作业,使很多杂草种子留在土壤表面,草荒现象日益严重,特别是一些难以防治的杂草,如问荆,很多地块问荆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严重影响粮食产量。为此,2004年农场引进深松浅翻犁,使松翻整地结合,既打破了犁底层,保存了水分,又消灭了杂草,还不至于把深层黄土翻上来,而影响作物产量。
  整地好坏直接影响作物产量的高低,由于春整地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遇到春季干旱的年头,春整地大大降低作物保苗率,严重影响产量。农场十分重视整地工作,要求生产队全面进行秋整地,实现全面黑色越冬,除原垄卡种的地块,不允许留白茬。每年把“三秋”作业作为秋季农业工作的头等大事,“三秋”作业指秋起垄、秋施肥、秋喷药。每年农场农业部门都要对各生产队“三秋”作业情况进行检查。
  二、轮作体系
  农场农业生产一直坚持“大三区、小六区”轮作体系,即麦—豆—杂(玉米、油菜、甜菜),进入90年代后,我国粮食相对过剩,小麦价格急剧下滑,使得农场职工种植小麦赔钱,因此很多职工不愿意种植小麦,而出现连作大豆的现象,大豆重迎茬现象非常普遍,有的年头,大豆种植比例高达 80%以上,种植比例严重失调。而大豆由于连年重茬种植,病虫害加重,产量下降。农场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调整种植比例,提出“压豆、稳麦、上经饲”的号召,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渐扩大,一些多年停止种植的经济作物又重新开始生产,如甜菜、月见草,马铃薯,同时,扩大了玉米、饲料的种植面积。种植布局趋于合理,形成了麦—豆—杂三区轮作的耕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