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
第七节 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
第七节 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
在20世纪90年代前,赵光农场一直坚持“大三区、小六区”轮作体系,进入90年代后,由于国家粮食相对过剩,粮食价格下滑,职工种植麦类效益降低,甚至赔钱,因此种植麦类积极性不高,麦类种植面积大幅度下滑,到 2001年左右,有些生产队大豆种植比例甚至超过85%,大豆重迎茬现象非常严重,造成大豆病虫害加剧,产量及品质下降。为此,农场采取积极措施,对种植经济作物予以扶持,引种特色作物,扩大麦类种植面积,提出了“稳麦、压豆、上经饲”的号召。
鉴于小麦出售困难,且价格较低,农场在2000年出台小麦保护价,激发职工种植小麦的积极性。2002年引进种植亚麻,农场对亚麻种植户给予每亩耕地租金优惠10元,2005农场还与大连参美药业有限公司签定月见草收购合同,大面积种植月见草,当年种植月见草每亩盈利在200元以上。农场种植比例恢复到“三区”轮作轨道上来,2005年赵光农场主要种植作物有小麦、大麦、玉米、大豆、芸豆、月见草、汉麻、甜菜、马铃薯、药材等,每年麦类种植面积在13万亩左右,大豆种植面积控制在18万亩以内,粮、豆、经、饲比例达到了24:39:32:5,基本消灭了重茬大豆,大豆产量和品质得到改善。农场科学调配经济作物种植比例,以求得单位土地产出更大效益,职工获得更多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