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十节 自然灾害

第十节 自然灾害



                 第十节 自然灾害
  主要自然灾害有旱、涝、风、雹灾及霜冻、低温、冷害、病虫害等。
  一、旱 灾
  春末夏初,夏季风雨带还没有到来之前,常出现旱象,影响作物出土、生育,造成“卡脖子”旱。这种现象发生的频率是春轻旱占23.8%,夏轻旱占19.0%,秋轻旱占23.8%。平均4年有一次春旱,5年有两次夏旱,夏旱往往是春旱的延续。1991年、1996年、2000年、2001年和2003年出现了严重的“卡脖子”旱。1991年5月降水仅16.2毫米,为历年特少年份,11日至 31日仅有1.5毫米的降水;1996年5月2日至6月7日降水27.2毫米,5月7日至18日、21日至 31日均无降水;2001年5月19日至6月30日仅有9.6毫米的降水(这些降水均是无效降水),7月的 7.0毫米降水是历年同期的7.5%,7月5日测得0~30公分土壤湿度,小麦15.9%、亚麻13.8%、大豆23.1%。土壤水分的不足严重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小麦亩产少的仅为75公斤;2003年4月14日至5月22日降水3.4毫米。
  2000年出现严重干旱,5月24日至7月19日长达56天高温无雨,历史上未有的,降水仅为历年同期的二成,长时间的无雨,持续的高温加剧土壤水分的蒸发和作物的蒸腾,作物普遍出现了黄脚现象,植株高度、叶面积和生物量不及常年的一半,部分作物出现萎蔫、甚至枯死,干旱的小麦,出现可以点燃现象。
  二、涝 灾
  春涝,特别是初春涝常常发生,影响播种,推迟播种期 (1988年、2004年推迟播期半月之多),造成土壤板结,不利作物生长发育。发生的频率为23.8%,平均4年有一次春涝。
  进入夏秋雨季之后常发生涝灾。1985、1987、1996、1997、2005年均发生了涝灾。1985、1997均有22天的连雨,雨量为2 672、2 519毫米,分别比历年多135.6、120.3毫米,涝灾发生频率为19.0%,平均5年发生一次。夏涝严重影响小麦收获,秋涝影响大田后期的管理和收获,使土壤结构受到严重的破坏,不利于秋翻地,而影响来年的生产。
  三、风 灾
  大风主要分布在春季,造成风灾主要是“风刨地”。4、5月的大风季节,植株不能遮盖地面,地表裸露、干燥,一遇大风天气,不仅吹走疏松的表土,甚至大风扒地,吹走种子,幼苗露出根系,使幼苗枯黄叶片凋萎甚至毁种。1985~2005年全场出现八级大风161次。
  夏季大风发生较少,但危害较重。出现时常有暴风雨天气,刮折树木、刮掉房盖、刮倒作物造成减产。1987年7月 29日10时30分至11时30分雹线经过农场境内,强风伴随着瓢泼大雨,最大风速达九级 (21米/秒)以上,降水量达31.9毫米,对交通、通讯、基建、水库及农作物造成罕见的重大损失。2005年7月17日夜间出现龙卷风,造成树木折断、小麦倒伏。8月29日14时25分至14时 32分出现强风和飑,最大风速(24米/秒)是历史所末有的,给大田作物带来灾害,强风将大豆刮倒、叶片翻转不能恢复到正常生长状态,造成大豆生育期缩短,提前死亡,而影响大豆产量。
  四、雹 灾
  据多年来的观测统计,赵光地区的冰雹一般在小范围个别地段发生,平均每年发生 2次,多出现在5、6、9月份,1985至2005年,只有两年没发生冰雹。冰雹颗粒的直径一般在5毫米以下,重量轻、密度小。1996年6月10日冰雹持续15分钟,直径 8~10毫米;6月24~25日,冰雹持续15分钟,直径10~18毫米,导致大豆、甜菜、小麦作物受害严重。2003年 6月13日14时42分和14时42分降冰雹,最大直径10毫米。2000年,农场购置高炮,进行高炮驱云以来,大大降低了冰雹发生的频率。
  五、霜 冻
  霜冻是伴随着寒潮而来的自然灾害,多发生在晚秋和暮春。当寒潮前锋经过后,短期内气温急降到0℃以下,便出现秋霜冻。而终霜冻,在翌年的5月25日后还有发生,机率约 20%,平均5年1次;9月 15日以前初霜发生机率约45%,平均2~3年出现1次。终霜轻,常出现倒春寒,80年代以来有加重趋势,延缓小苗出土或冻坏幼苗;初霜重,早来的初霜常使大面积作物受害,使晚秋作物生长不利造成减产,低洼、林边和沟溏温度低受害严重。
  六、低温冷害
  低温冷害,主要是夏季低温冷害。5~9月的某段时间内,气温显著降低,农作物生长发育受到障碍而成灾.1985~2005年,低温有1985、1986、1992、1993、1998、2003年,1985年5月13、19日和月末出现三次强烈寒潮导致倒春寒,特别是5月26~28日和29日持续 4~5天低温霜冻,造成了历年以来较重春季冻害,使小麦、大豆、甜菜、油菜受害;1986年5月7日至12日连续6天都有冰冻,10日最低地面温度下降到零下10.6度,7月14日时气温降到 2.1度,48小时气温下降26.6度强烈寒潮,使大田作物受害,3 475亩油菜冻死。1992年 6月5日受强冷空气影响,地面最低温度达到-1.5度,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倒春寒天气,大豆受害面积11 882亩。没有受冻害的大豆也受到抑制。1993年5月 23日至24日出现强烈降温天气,地面最低气温到-1.0度,使部分甜菜、油菜受冻致死。2003年6、7月出现低温、多雨天气,对大田作物生长不利。
  七、虫 灾
  危害作物生长发育的有黏虫、玉米螟、草地螟、根蛆、蚜虫、孢囊线虫、食心虫、粟灰螟、地老虎、跳甲、苜蓿夜蛾、菜青虫等虫害。除个别年份外,一般年份发生虫害危害不大。
  1996年6月1~15日,十二队发生虫灾,555亩大豆受虫害程度达80%,经济损失20.3万元。
                 农场气象资料一览表
                  (1985~2005年)
  表2—3


 
                农场各月极端最高气温表
                  (1985~2005年)
  表2—4                               单位:℃



               农场各月极端最低气温情况表
                  (1985~2005年)
  表2—5                               单位:℃



                 农场各月降水情况表
                  (1985~2005年)
  表2—6                               单位:毫米



                 农场各月日照情况表
                   (1985~2005)
  表2—7                               单位: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