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机管理标准化
第三节 农机管理标准化
第三节 农机管理标准化
农场始终坚持把农机管理工作纳入农场的发展建设中,各级领导干部的任职考核中,常抓不懈。1985年兴办家庭农场时,农场将全部机械转售给职工,由于经验不足等因素,农场对农机管理工作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导致国有机械和“三库一场”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1986年农场收回转售给职工的全部机械后, 加大了对机械的管理和投资力度, 并对农机工作提出了“恢复、完善、健全、提高”八字要求。
首先恢复了三级管理体制,完善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其次维修、保养了各类机械,维修改建了“三库一场”,经一年的努力,使农机管理工作基本走上了标准化轨道。
1987年以后,农场对农机管理采取了“六统一”、“七强化” (加强机务队伍建设、加强农机具保养维修、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加强农机技术档案和资料管理、加强农机推广和更新、加强农机田间作业标准化、加强管理区机务建设)的措施和方法, 先后出台了《农机管理标准化实施方案》、《农机作业标准化细则》、《农机作业收费标准规定》及《职工购买农机具奖励办法》等。此举措,一是进一步提升了农机管理标准化水平;二是调动了职工购买机械的积极性,加快了机械更新步伐。
根据农垦总局《关于加强农机四项基本建设的决定》精神,农场将原来的农机“三库一场”变“四库两场一棚一室” (拖康库、单车零件库、油料库、修理库,农机具长期、临时停放场,农机停放棚,办公室)并重点建设了五队、 十队、二十一队、三十六队拖拉机单车库和农具棚,二队、二十一队、二十六队收获机库,十队的保养间、拖拉机库、农具棚。
2002年,农场投资 140万元在二队建成了现代标准化农具场,使农场农机管理标准化又上了新台阶。二队无论是内外业管理与建设,还是机务队伍整体素质在黑龙江垦区都是佼佼者。已成为总局第一批53个现代化农业装备试验区中的10个高标准配备点,成为外人员来场参观考察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2003年12月,农场原有26个生产队,撤队建区为11个管理区、15个居民组。农场在农机管理上采取了以管理区为主、居民组为辅、强区弱组的办法。管理区设农机助理 1人,居民组设农机技术员,对农机工作重点实行制度化、合同化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增强了农机社会化的服务职能。近年来,农机总动力达到2.47万千瓦,耕地动力18.02千瓦/亩,动力标准台达到441个,既可满足农场44.7万亩土地的耕作,又可辐射周边市、县 25万亩土地的耕作与管理,平均单台机车作业近2万标准亩。
几十年来,农场在农机管理标准化的实践工作中,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为黑龙江垦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认可和推广。
1987年成为农垦总局首批农机管理标准农场;
1992年被农业部授予农机设备管理二级企业;
2001年被评为农垦总局农机管理标准化农场;
1989年、1990年、1999年、2000年、2003年分别被评为农垦总局农机管理标准化标兵农场;
2005年被评为农垦总局继续保持农机标准化管理标兵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