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机构与队伍

第四章 畜牧

第一节 机构与队伍


  
                 第一节 机构与队伍
  一、机构设置
  1995年以前,农场畜牧业呈现为阶梯式的三级服务体系,即总场设有畜牧科、兽医院,分场设有兽医所,生产队设有兽医室。1996年,农场取消分场,服务体系由三级管理变为两级管理。1999年,畜牧科纳入机关科室。根据畜牧业发展需要,开始配备畜牧队长。到2003年,全场共配21名畜牧副队长,其中有 7名专职的,其余为畜牧兽医人员兼职。2004年根据总局、分局撤队并区的要求,农场将26个农业生产单位合并成11个管理区,为压缩管理人员,取消畜牧队长。此期间主要领导任职情况:1984~1988年畜牧科长王子芳,兽医院院长马占英;1988~1990年畜牧科长李宝岭,书记苏兆年,兽医院院长李迎新;1991~1994年畜牧科长苏兆年,书记于国元,兽医院院长李迎新;1994~2001年畜牧科长李迎新,兽医院长王德文;2001年起畜牧科改为畜牧渔业科,科长李迎新、副科长薛锐(2003年)、兽医院院长李胜华。
  二、服务体系建设
  1995年前,农场是总场、分场、生产队三级服务管理体系,全场共有在职畜牧兽医技术人员55人,其中高级职称9人、中级10人、初级 31人。1996年,农场取消分场后,在职人员逐渐减少,到2005年在岗技术人员32人,其中中级职称11人、初级15人。2002年农场抓住分局代培机会,选送 6名有志于畜牧业发展的青年到“八一”农大进行培训,两年后返回农场充实到生产一线。2003年,农场分别在东北农业大学和“八一”农大招收应届毕业生 3人,为畜牧业发展输入新鲜血液。
  1992年,为适应推广奶牛冻精配种新技术的需要,全场建立了 14个冻精配种点,奶牛85%实现了冻精配种。1996年增至18个,到2001年增至24个,奶牛冻配率达到了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