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畜禽繁育

第三节 畜禽繁育



                 第三节 畜禽繁育
  20世纪80年代初,农场畜牧业经营模式主要是自给自足、内部消耗型,发展导向以生猪为主。而到了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随着乳品加工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对奶源基地的牵动不断加强,奶牛业发展日渐强大。到了90年代农场提出发展以“奶牛”为主的畜牧业,但畜牧业仍实行千家万户散养的粗放经营方式。
  一、奶 牛
  1985年在总场新建一座日处理鲜奶40吨的乳品加工厂,1988年扩建为40吨。1985年在二分场新建一栋饲养100头成母牛的标准化牛舍,在三分场也成立了一个饲养 50头成母牛的奶牛队。1986年从法国进口弗朗西斯荷斯坦牛32头,又从大连购进一批奶牛,组建了奶牛队,饲养量达到 100头。同年,农场牵头给职工贷款买牛,1986年末全场公养和职工个人饲养的奶牛已达到了1 582头,1987年发展到2 209头。由于公养奶牛的经营管理和吃大锅饭等诸多因素,致使经济亏损,1988年二、三两个分场的奶牛队全部撤销,将奶牛全部贷给职工户养。1985~2000年农场从银行为职工联系奶牛贷款274.88万元,购入优质奶牛1 056头,奶牛存栏从1990年的2 481头发展到2000年的 3 380头。2001~2004年是农场奶牛业飞速发展阶段,仅2003~2004年农场为职工联系奶牛贷款 1 450.4万元。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带头养奶牛,为奶牛业快速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农场依靠滚动式发展养牛致富的原畜牧公司经理汤连山1995年下岗后从4头奶牛起家,7~8年时间发展到32头奶牛,并将两个无业儿子也扶持到奶牛业发展中来;畜牧科长李迎新一次购买进口奶牛18头;八区(原四队)领导班子(薛德军、李旭光和曹文达三人)购买进口牛9头,同时购买国内优质奶牛 17头,后发展至50多头;砖厂厂长朱革光一次购买进口牛15头,同时购买国产优质奶牛20多头,后发展到80多头。在他们的带动下,从业人员积极性异常高涨,规模经营步伐加快,奶牛存栏10头以上大户由21户增加到 102户,为种植业分流人员再就业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2005年奶牛存栏达到8 509头,与2000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51.7%,原只有202头奶牛的十五队发展到556头。
  二、肉 牛
  1997年前,农场肉牛多为本地黄牛用西门塔尔冻精改良的改良牛和奶公牛。1997年以后有少量西门塔尔纯种母牛引入,相继涌现了一些20~50头的饲养专业户。2000年三十七队主任雷兴忠一次性购入西门塔尔纯繁殖母牛28头,目前已发展为93头。但由于无龙头企业拉动,发展速度缓慢,后期只有雷兴忠一直坚持下来,其他大户相继转产。但品种改良步伐有所加快,肉牛冻配率由90年代的60%提高到80%,肉牛出栏率也有所提高。
  三、生猪
  20世纪90年代初期,虽然农场畜牧业发展逐渐向奶牛倾斜,但生猪饲养仍占很大比例,特别是随着“生猪直线育肥技术”和“塑料棚暖猪舍饲养技术”的推广应用,缩短了生猪育肥时间,提高了育肥猪的出栏率,增加了从业人员的经济效益。当时名噪一时的养殖大户李彩祥就是靠饲养繁殖母猪率先走上了富裕路。但随着运输业的不断发展,外地肥猪冲击到本地市场,本地猪销路受滞,加之肉制品价格低迷 (最低时猪肉达到10元钱4斤),而饲养成本不断增加,养殖效益甚微,有时出现负增长,养殖大户相继转产。
  四、羊
  由于羊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农场对养羊业一直处于自由发展状态,完全受市场调控。在90年代末,羊及其副产品价格回升,到2002年羊饲养量快速提升,并有小量的新品种引进,如肉用的亚州黄羊、绒山羊等特色品种,但因饲养管理粗放,繁殖成活率低,及市场等因素,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就自生自灭了。
  五、马
  20世纪80年代,由于机械和运输业不发达,马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和使役工具,因此马是当时畜牧业发展的主要项目。其饲养方式为半放牧半舍饲,配种采取人工授精。但随着农业机械化加强、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马在生产生活中的地位逐渐被削弱,到2005年马存栏只有17匹,较1985年的474匹减少了457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