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发展概况

第七章 工业

第一节 发展概况


  
                 第一节 发展概况
  农场自建场以来60年,在计划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变革中,工业总的发展是经济总量从小到大,企业实力从弱到强,经营方式由全部国有国营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产品生产从自给自足到供应全国。
  1985年以后,农场在调整产业结构,兴办家庭农场的同时,也高度重视工业的发展。为加强了工业管理,农场设有工业副场长主管工业工作,刘显忠、王永涛、李石民、李宝岭、谢吉成、孙宝君、于建华等先后担任过农场主管工业的副场长。1986年农场成立工业办。1987年农场成立工业科,温发启、赵福义、王树春、季殿军、全世红先后担任工业科的负责人。农场在经济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建厂有资金,生产有原料,产品有销路,经营有效益”的原则对新建工业项目进行考察论证,乳品厂、啤酒厂、造纸厂、醋厂、果桨果酒厂、罐头厂等都是这一时期新上的工业项目。
  1990年以后,农场工业的发展确立了以“抓龙头带基地”和“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的工业发展思路。农场大力发展以奶牛为主的畜牧业,做大做强飞鹤乳业,先后两次对乳品厂进行更新改造,使日加工鲜奶由最初20吨增加到60吨,同时加大市场开发力度,到90年代末飞鹤乳品已经畅销全国,飞鹤乳业年创产值5 000多万元。1993年农场投资600多万元,对粮油加工厂厂房和设备进行更新改造,改造后的工艺技术水平在当时国内面粉加工行业属一流水平。同期农场制砖、输供电、木材加工、机械修理等行业在北安管局工业战线都属首位。
  1997年根据管局“组建企业集团,构建产业链”的总体发展思路和“抓大放小”、“一企多制”的原则,农场对乳品厂、粮油加工厂和砖厂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造,供电局和修造厂实行承包经营,全员风险抵押。各企业股份制改造形式基本是农场控股,相关战线及机关人员参股。粮油加工厂全部股本1 105万元、乳品厂股本808万元、砖厂全部股本 225万元、修造厂全部股本62万元(一次性转售本厂职工)。1998年农场根据总局《关于放活国有小企业若干问题的意见》和《赵光农场工业改革总体思路》,农场对场办工业实行了股份合作制改造。经农垦北安分局资产管理局评估,乳品厂以700万元,砖厂以192万元采取分期付款的形式转售给本企业职工,还款期五年。2000年 6月,农场对粮油加工厂通过资产清查、评估,签订转售合同。企业内部实行全员参股,组成有限责任公司。
  通过转制,企业发展有了生机和活力。一是所有转制企业都制定了公司章程,成立了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且各股东以其所持有的股份承担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企业职工择优录用,增强了责任感和危机感,职工利益与公司利益真正挂钩,工资分配采取结构工资制,工效挂钩,产销分开,充分调动了企业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二是为增强发展后劲,企业加大技术改革和新产品开发力度。三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从抓产品质量入手,狠抓产销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推行产品质量落实到车间、班组、人头,各负其责,重奖重罚。四是走节本增效的路子,通过对人、机、料等控制,降低生产制造成本和管理费用。
  2000年以后,农场把工业发展园区化纳入工作重点。工业园区实现“三通一平”,面积35万平方米,包括九三油脂、完达山乳业、北大荒种业、中服北安麻业、富雪粮油、龙光机械厂等17家企业,其中有两个国家级和一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