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发展概况

第十二章 电业

第一节 发展概况



                 第一节 发展概况
  赵光农场供电局办公场所1985年至1994年位于赵光镇区域内(现地税局大楼处),为二幢平房,第三产业有电料商店、冰棍厂、修理间等。1995年 6月搬迁至赵光农场商业百货站处,与商业办公室在一栋 800多平方米的平房一起办公,1998年商业办公室搬出。2003年在百货站处新建电业综合楼4 640平方米,其中办公楼面积1 794平方米,局内职工居住面积 2 734平方米,现在办公环境美观、舒适,配套设施齐全,职工住宅小区已建成花园式的生活小区。供电区共有18个生产队、10个行政村、1个部队农场、2个林场、1个种苗场,总供电人口4.9万人,用电户数1.5万余户。
  1990年10月,赵光镇镇直用户和赵光镇所属前进、东山、文革、红农等绝大部分农村村屯从农场供电系统转出。供电局每年向农场缴纳一定的利润。 2001年供电局向农场上缴利润103万元,创历史最高。
  2002年 9月,管理体制改革,赵光农场供电局改名为北安垦区赵光供电局。赵光供电区现有35千伏变电所1座,主变2台,总容量6 300千伏安,35千伏线路1条,长26.3千米;10千伏线路9条,总长261千米,配电变压器177台,总容量14 000千伏安,0.4千伏线路 144千米。运输工具有切诺基越野车1台,生产用四轮车1台、吊车1台。
  2005年有在册职工69人,其中获得副高级职称的1人、中级职称的 4人、初级职称的1人、工人技师14人、高级工20人、中级工13人、初级工7人。
  2002年改制后赵光电业局下设办公室、财务室、生技股、用电股、计量股、承装股、变电所、用电服务中心。
           北垦赵光供电局机构配置及人员构成示意图



  1985~2002年,农场供电局每年都筹措一部分资金用于线路改造,但资金有限,改造不到位,供电区配电网结构不合理,设备陈旧,配电变压器有近百分之二十为高耗能变压器,配电线路有木杆和自制方形水泥杆等,线路老化、线径过细、供电半径长、电能质量差、供电可靠性低。2003年农网改造开始,历时三年,配电网结构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农网改造成果辉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
  一、供电设备健康水平和供电可靠性显著提高
  输变电工程进行了改造,主变容量增加了 1 000千伏安,改造后使电网布局基本合理,增强了电网输送能力,解决了主变超负荷问题及恶劣天气线路事故频繁、电价居高不下的局面。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的建设改造,更换了高耗能变压器,并且将配电变压器移至负荷中心,调整了供电半径,换上了合格导线,提高了电压质量,电压合格率达到了 96%以上,供电可靠率达到了99.5%,为农场生产、生活提供了可靠的电力保障。
  二、线损率明显下降
  网改后,供电区内的低压线损率由原来的12%降至8.1%,企业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三、改善了供电区用电环境
  重点对低压台区和农民的低压进户线、接户线改造,加装熔丝和漏电保护器,使供电区居民用户安全用电水平得到提高。10千伏及以上工程被评为合格工程,35千伏输变电工程被评为优质工程。
  1985~2005年,总供电量23 667万千瓦时。1985~2001年随着工业、农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用电量呈逐年增长态势,2002年下半年九三油脂厂投产,电量大幅度增长。2005年供电量创历史新高,突破1 800万千瓦时。网改后,与全省居民同网同价,为0.47元/千瓦小时。
                 电业基本情况表
                 (1985~2005年)
  表2—17


 
  续表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