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生产和财务计划

第三编 经营管理

第一章 计划

第一节 生产和财务计划



                 第一节 生产和财务计划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85年 1号文件精神,农场1985年生产财务计划指标分为指令性指标和指导性指标两部分。其中利润指标及农业税每亩上缴2.10元;劳保基金每人上缴100元;管理费农业单位每亩上缴5.80元,工副业单位每人上缴 90元。以上四项指标为指令性计划指标。
  1986年,是“七五”计划的第一年,也是经济体制改革、兴办家庭农场深入发展的一年。根据全省国营农场工作会议,1986年生产财务计划指标分为指令性指标和指导性指标两部分。其中:利润指标及农业税每亩上缴2.73元;劳保基金每人上缴 100元;管理费农业单位每亩上缴5.80元;工副业单位每人上缴90元。
  1987年的生产财务计划是根据管局会议精神及农场职代会的会议要求,在总结前三年的基础上,本着实事求是,增产节约,增收节支的原则制定的。指令性生产财务计划指标为上缴利润、管理费,上交粮豆。管局对农场考核指标有工农业总产值3 145万元,人均纯收入570元,当年上缴利润92万元,经营利润100万元,三级管理费支出250万元。为保证上述指标和生产财务计划的实现,农场全面推行目标管理与岗位挂钩责任制。财务上实行“定额上缴,限额补贴,超利留用或分成,超支不补”的大包干办法。
  1988年,根据管局会议精神及下达的计划指标,结合农场“七五”规划目标和各业生产发展的实际情况,农场生产财务计划以“十三大”精神为指针,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为依据,更新观念,进一步放开搞活,努力发展商品生产为指导思想,全面实行了目标管理,由单纯的行政指挥型转变为经营管理服务型,建立健全家庭农场财务责任制,目标管理是考核干部、兑现奖罚的依据。下达给各单位利润上缴指标必须完成,是指令性指标。
  1989年,既是“七五”期间后两年的关键一年,又是场长承包经营的第一年,生产财务计划指标是:种植面积恢复到1987年基数,各单位承包合同指标,下达给的利润、费用上缴指标按月分解,定额上缴,是指令性指标。财务上实行“定额上缴,限额补贴,超利留用或分成,超支不补”的大包干办法。加强审计监督检查,坚持按月缴足利费、审计后再分配的原则。
  1990年,根据管局《关于下达1990工农业生产计划的通知》和农场总局党委1990年“两稳两兴一良化”的方针,财务指标是经营承包合同指标,结合实际,对个别单位指标进行适当调整,上缴总场利润指标486万元,三级管理费指标222万元。农场实现纯利润 180万元,上缴管局利润92万元。
  1991年,农场根据管局《关于1991年工农业生产、财务指标计划的通知》要求,工农业生产主要指标是工农业总产值7 374万元,其中农业产值5 704万元,工业产值1 670万元。
  1992年,根据管局1992年生产计划指标,农场生产财务计划工作,坚定执行中共“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加强财经纪律,提高商品意识,提高企业素质,不断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能力,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以优化结构,搞活流通,提高流通,提高效益为战略重点。农场工农业生产及财务指标是工农业总产值 7 268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4 759万元,占计划65.4%;畜牧业产值759万元,占计划10.4%;林业产值29万元;副业产值96万元;渔业产值75万元;工业产值1 550万元,占计划21.3%。场直工、商、运、建、服单位实行定额上缴,限额补贴,超利三七分成,超亏不补的财务包干办法。
  1993年,管局下达给农场的主要计划任务指标是社会总产值 12 977万元, 国民生产总值5 442万元,工农业总产值11 324万元。其中工业2 200万元,利润350万元,人均收入1 328元。根据管局计划指标,农场生产、财务主要指标是社会总产值 12 977万元,国民生产总值5 500万元;工农业总产值11 495万元,比上年增加0.9%;粮豆总产51 857吨,单产 203公斤。场直工、商、运、建、服单位实行定额上缴,限额补贴,超利三、七分成,超亏不补的财务包干办法。
  1994年,农场在工农业生产连续五年取得较好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加快了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步伐,以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狠抓“两菜一养”夯实基础、重点突破工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为原则,积极推进贸工农一体化的总体思想方针。生产财务计划指标工农业总产值11 838万元,其中农业9 620万元,工业2 218万元,第一章计划利润 300万元,职工人均收入2 800元。粮豆总产58 455吨。其中小麦26 593吨,大麦1 000吨,大豆23 621吨。畜牧业产值 1 000万元。农业改革仍实行“户为基础、强化两自、人机协作、核算到人、统分结合”的运行机制。工、商、运、建、服企业的改革按《条例》转换经营机制,承包企业加大风险抵押金力度,并因势利导把风险抵押金引向股份制经营,对小型、长期亏损的企业,积极推行租赁和拍卖,实行国有民营或公有私营。为了简化核算,对原收费项目做了适当归类,调整为“一利三费两金”,即上缴利润 10元/亩,管理费 17.5元/亩、270元/人,劳动保险费13元/亩、400元/人,福利费3元/亩、200元/人,生产发展基金11元/亩,农业风险金3元/亩。农业风险金按管局规定比上年每亩增加 2元,利费上缴总指标基本保持上年水平。为了调动发展第三产业的积极性,农场决定对农业生产队的非农业人员免收人头税。对场直、工、商、运、建、服单位继续实行“定额上缴,利润分成,超、亏不补”的财务包干办法。
  1995年,是国家“八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当年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生产资料涨价,其中化肥涨价幅度比上年提高 46%,生产成本比去年增加一千万元,加之春涝、低温、早霜,造成大田作物的减产或绝产。根据上述情况生产财务计划国民生产总值7 150万元,其中农业4 500万元,工业及建筑业850万元,服务业及其他业体1 800万元。利润990万元,其中农业617万元,工业285万元,其他业体88万元。粮豆油总产68 226吨,畜牧业产值1 300万元,工业总产值2 129万元。预算体现了紧缩开支的原则,严格规定了各项收缴费用的使用范围。管理费:每亩地提取20元,分场、生产队使用10元,按照赵垦场发1995年8号文件的规定,分场、生产队的 10元由场统筹拨款,取消按单位土地面积核定的做法。劳动保险费:每亩地提取15元,用于全场生产经营单位的退离休人员除医疗费及丧葬费以外的生活费统筹。水利基金:按总局文件规定,每亩地提取 4元,用于经上级主管部门认定的农作物遭灾损失直接成本部分的补偿。奶牛发展基金:按照总局50万头奶牛基地建设的精神,每亩地提取 2元,用于奶牛防疫、服务体系建设、鼓励扶持发展养牛大户以及对有功人员的奖励。低产田改造基金:按总局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的总体方案要求,每亩地提取 3元,主要用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资金配套和低洼涝地的改造。
  1996年,生产财务计划主要指标国民生产总值1.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9 400万元,第二产业1 300万元,第三产业2 300万元。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从事种植业租赁经营的职工除交纳土地租赁费外,须按本人档案工资总额交纳3.5%的工会、职教经费;从事养奶牛等其他生产经营门路的职工,自行负担本人档案工资总额 16%的退休养老金,自交自用,不交者,按单方违约处理。场直生产经营单位将上缴利润指标改为考核利润指标。超额完成考核指标部分,按30%比例提取奖励基金。继续免收管理费,劳动保险费的收取以上岗人数为基数,每人1 000元为标准。1996年的全场固定资产构建计划,投资额控制在 1 127万元之内,由经营办牵头,有关部门参与,经场长办公会最后决定。
  因1996年小麦品种品质差,无市场竞争能力,销售不畅,致使小麦积压1万多吨,亏损260万元,工业生产因销售市场不景气,产品滞销,原料积压,严重影响了场办工业的经济效益,资金短缺,供求紧张的矛盾十分突出。根据上述情况,1997年,农场生产财务计划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16 89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 240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 1 900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 150万元,人均净收入3 700元。当年的土地租赁费分两种形式收缴,一是按赵垦发1997年4号文件规定,每亩土地租赁费平均为125.53元。二是按赵垦发1996年 35号文件规定,土地租赁费缴纳一律实行实物地租的办法。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另外缴纳从事种植业租赁经营的职工除缴纳土地租赁费外,还必须按本人档案工资总额3.5%缴纳工会、职教经费;从事养殖业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职工,自行负担本人档案工资总额16%的退休养老金和 1%的待业保险费,自缴自用,不缴者,按单方违约处理。事业单位要按照总局和分局改革方案的要求,严格定员定编,以1996年经费包干标准为基数,当年需要增加两项开支,一是初中教学楼的折旧费,二是离、退休人员增加生活费,卫生系统增加了基层卫生员费用。1997年的基本建设计划投资额控制在1 145万元之内,由经营办牵头,有关部门参与,经场长办公会最后决定。
  1998年,农场生产财务计划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19 58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 150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 830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 600万元;人均净收入 4 000元。土地租赁费收取,不超过20%土地出售,每亩 150元一次性缴足租赁费,生产费用自理;8 662亩开荒地,按场文件规定每亩收取30~50元不等;12 000亩水田,每亩收取租赁费 100元。基本建设投资额总规模控制在500万元之内,其中农场年投资额控制在200万元。
  因为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家庭农场上年挂账1 980万元,待处理财产损失845万元,经查核实潜亏因素还有 2 000多万元,1998年家庭农场大量挂账。1999年,农场根据现状,费用收缴每亩地间接费用在1998年125.53元的基础上平均下调 25.53元,根据各单位地的等级情况,平均每亩地按100元收取间接费(平均每亩上缴农场85元,留生产队15元),其中上打租金35元/亩,应在4月 30日前用货币或转账款形式上缴,如不能按时上缴,可以用当年产品抵缴,但抵缴部分按7%的利率缴纳资金占用费。下打租金按合同规定缴产品或货币资金,在规定期限内不缴纳资金占用费。但垫付的生产费,在垫付期按 13.8%缴纳资金占用费。与留下年的生产费每亩地25元,下年度的上打租金每亩地35元,按合同规定用产品、现金、转账上缴均可。全场所有职工及住户按上级规定缴纳入伍优待金 8.00元/户,计划生育费 3.40元/人口,教育统筹金10元/人口。在基本建设支出方面:坚决压缩新开工的基本建设项目, 农场对生产队不再投资,场区只搞一些职工生活必需项目,全年投资总额控制在1 285.6万元左右。
  2000年是第九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连续多年的自然灾害,加之销售市场价格严重下跌,1999年末家庭农场挂账已达到3 050万元,待处理财产损失2 243万元。两家场办工业,面粉加工厂年末亏损指标50万元。供电局年末上缴费用9万元,电费、电量综合回收率达到85%。畜牧业,力争实现牧业产值1 700万元。2000年,农场对地租的收取标准在 1999年平均每亩地100元三年不变的基础上再下调 10元,按平均每亩90元收取。全场所有职工及住户按上级规定缴纳入伍优待金8.00元/户,计划生育费4元/人口,教育统筹金10元/人口。农场事业费开支:遵循全额拨款单位向差额拨款过渡,差额拨款单位向自收自支过渡,自收自支单位向企业过渡的原则,推进企业化管理进程。教育、卫生、政法部门执行费用包干、超支不补、节余留用、定员定编的准则。基本建设支出:根据农场的管理体制和核算方法,要慎重考虑,货币资金农场没有力量解决。农场没有资金能力,家庭农场更没有能力投资,各单位上报基本建设项目的批复都是“资金来源、单位自筹”。
  2001年,是“十五”计划的第一年。2000年末家庭农场挂账已达到 1 746万元,待处理财产损失2 564万元。2001年租金缴纳一律实行货币地租。承租户在签订合同时每亩地缴纳 10元钱的合同保证金。租金一年一缴,分为上打和下打租金两种形式。实行上打租金的,必须一次性缴齐,生产费不予垫支。实行下打租金的分两次缴纳,年初种地时缴 30%,生产费全部自理,年末12月15日前缴齐欠缴的租金,欠缴的租金参照银行现行贷款利率月息 6.05%收取资金占用费。全场所有职工及住户按上级规定缴纳入伍优待金8.00元/户,教育统筹金10元/人口。基本建设支出:各单位上报基本建设项目的批复都是“资金自筹”。机关科室实行经费包干,场领导包分管战线,包科室,做到差旅费、餐费、办公费等年初砍块一次性包死,超支自补,节余留用的原则。
  2001年,农场通过农业改革和加强预算管理,实现扭亏为盈 331万元。2002年,农场“一固定、两自理、三不、四到户”的农业改革政策不变,生产财务计划主要指标是全口径利润2 550万元,其中家庭农场利润2 200万元,企业利润350万元,国内生产总值14 35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 645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 470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 4 235万元,人均纯收入3 250元。费用收缴:全场每亩平均 90元不变,合同保证金仍为每亩地10元,全场收缴上打租金比例要达到80%以上,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农业生产队要达到100%,占全场总面积的30%以上,采取以大豆抵缴地租,在测算上是按照三等以上大豆每市斤0.82元计算,每降低一个等级每市斤降0.01元。机关科室实行经费包干,场领导包分管战线,包科室,做到差旅费、餐费、办公费等年初砍块一次性包死,超支部分由工资扣回,节余部分按30%的比例归个人。
  2003年是农场全面推进富民强场目标的第一年,也是农场实施大豆振兴计划的第二年。农场生产财务计划主要指标全口径利润5 950万元,其中家庭农场利润 5 500万元:企业利润450万元,国内生产总值16 89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 320万元(包括畜牧业增加值2 000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 670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 900万元,人均纯收入4 200元。费用收缴为种植业,各队土地租金比例要达到 90%以上,生产队竞价出租土地形成的自由资金必须纳入账内管理,按总体方案规定使用;对形成企业利润的部分按 40%比例奖励生产队。全场所有职工及住户按上级规定缴纳入伍优待金 8.00元/年。场直单位,各单位要在费用包干、超支不补、定员定编的前提下,加强管理,制定节约经费控制措施,补贴经费不得超过核定指标。在核定费用基础上节约的单位,可按节约额的 40%作为奖励机关科室实行经费包干,场领导包分管战线,包科室,做到差旅费、餐费、办公费等年初砍块一次性包死,超支部分由工资扣回,节余部分按40%的比例归个人。
  2004年是农场抓机遇,快发展,实施“围绕一个目标,做大做强两个优势产业,发挥三个功能,实现四个经济快速发展”思路与措施的关键一年。生产财务计划主要指标实现生产总值17 05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 520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 125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405万元,实现全口径利润5 350万元,其中企业利润550万元,家庭农场利润4 800万元,人均纯收入 4 500元。管理区除规模家庭农场的租金可以部分下打租外,其余必须实行上打租金。管理区管理费指标分为变动费用和固定费用两部分,计财科按月考核,如果发生超支,按超支额扣发工资(工资扣至零为止),节余部分按 40%的比例提取奖金。场直单位,变动费用支出在2004年的基础上节支2%。生产经营单位、补贴单位按超利额或节支经费的 40%(含三费)比例提取奖金,未完成利润或超支经费的按少完成或超支的100%扣发工资,扣到零为止。机关各科室、居民委、气象站及职介所,各项费用年初一次性核定,实行经费包干,主要战线领导包各主管的科室的招待费、交通费。年末费用超支,100%扣发工资。
  2005年,全面落实农场十二届二次职代会精神,实施“围绕一个目标、做大做强两个优势产业、发挥三个功能、实现四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总体构想,生产财务计划指标是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 84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 690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 1 150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 000万元,实现全口径利润6 600万元。企业利润600万元,家庭农场利润6 000万元,人均纯收入5 650元,资产负债率60%以下。各项费用收缴及费用指标为管理区除规模家庭农场的租金可以部分下打租金外,其余必须实行上打租金。机关各科室、居民委、气象站及职介所各项费用年初一次性核定,实行经费包干,年末费用超支,100%扣发工资。
  1985~2005年,农场各项计划指标完成情况见以下各表。
               总产值完成情况统计表
                 (1985~2005年)
  表3—1                               单位:万元


  
  续表3—1



  
              国内生产总值完成情况统计表
                 (1985~2005年)
  表3—2                               单位:万元


  
  续表3—2



           农场主要作物播种面积和单产情况统计表
                 (1985~2005年)
  表3—3                           单位:万亩 公斤


 
  续表3—3


 
               畜牧业生产情况统计表
                 (1985~2005年)
  表3—4 


 
  续表3—4


 
                工业生产情况统计表
                 (1985~2005年)
  表3—5


  
  续表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