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领导班子与教师队伍 第三节 领导班子与教师队伍
一、领导班子
1985年以来,根据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精神,结合农场企业办学的实际,赵光农场教育系统实行了科、校长负责,党支部书记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三位一体领导管理体制。
1985~1991年,生产队有办学网点时,由教育科委任一名教师负责学校管理工作。1991~1995年教育系统有校级以上科、校领导26人。1991年以后的“八五”期间各校的校长、书记均参加了分局教育局主办的领导岗位培训,职高校长徐振华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全国高中校长培训班。“九五”期间100%的校长参加了再提高校长班培训,有部分学校主任级以上领导也参加了岗位培训,曾明还荣获了省级骨干校长称号。“十五”期间王贵成、曾明、崔万敏、高艳玲参加了由总局教育学院组织,上海市教育学院承办的校长培训班,1994年单永江、于兴国被评为垦区优秀教育专家,2000年邹万福被评为垦区优秀教育专家。到2005年正、副科、校级领导13人,其中本科学历11人,占总人数的84.6%;中学高级教师9人,占总人数的69.2%。
为了提高科、校级领导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农场多次派教育科及校领导到外地考察学习。1992年高法庭、邹万福、于兴国随分局教育考察团赴哈尔滨、南京、无锡、上海考察学习;1993年单永江、徐振华、谢联庆、高法庭,邹万福、刘艳红一行 6人考察了辽宁、杭州、保定,石家庄等地的有关勤工俭学项目,1994年建起了赵光教育饮料厂(豆奶厂)。1997年曾明随省《小语·注提》协会赴昆明考察学习;1998年单永江随分局教育校园建设考察团参加了昆明举办的世博会;2001年王贵成、邹万福赴深圳参加了全国德育工作研讨会,并考察了一些办学特色学校;2002年王雅玲随总局北大荒教育考察团参加了在香港举办的中华美德教育演讲会,参观了香港名校。
农场教育系统领导任职一览表
(1984~2005年)
表5—5
续表5—5
农场各分校及幼儿园领导任职一览表
(1984~2005年)
表5—6
续表5—6
二、教师队伍
1985~1988年7月和2001年3月~2005年,赵光农场教师队伍为相对稳定时期;1988年8月~2001年9月为教师队伍调整优化时期,此时期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8年8月~1991年9月农场分别实行了小学到分场集中办学的第一步,小学教师由1988年的156人减少到121人。
第二阶段1991年9月~1993年9月初中集中办学,教师由1990年的120人减少到99人。
第三阶段2000年8月赵光农场普通高中被撤销,高中教师有 36人被分局第二高中录用,剩余15名高中教师与赵光农场初中部分学科教师竞争上岗,初、高中教师人数由原来的 143人减少到96人。
第四阶段2001年8月小学实行第二步集中办学,小学教师由2000年的102人减少到84人。
20世纪80年代,赵光农场把科教兴场摆在富民强场的战略地位,把教师队伍建设做为立校兴教之本,多方筹集资金,做为职工培训专项经费,每年 60%的经费用于教师的培训。此期间,教师的培训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方面进行学历培训,1985年农场从82名青年教师中选拔出10名分别送往上海复旦大学、齐师院进行离职深造;还在高中应届毕业生中选拔了12人送往齐师院学习,并与农场签定了学业期满、学历达标、考核合格的应聘上岗合同。此外,农场大力提倡鼓励在岗教师参加成人考试,通过函授达到和超过国家规定的学历标准。1985年以来,有84人参加了中等教育函授学习,124人参加了高等教育函授学习。 农场对通过函授学习达到国家学历标准的教师,给予报销函授学费、旅费、宿费等。
另一方面进行在岗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培训。主要采取了下列六种方式:一是请进来培训。1991年以来分别邀请了省教育学院中教部数学教研室主任刘大华、教研员郭庆波、语文教研员谢明锦、省“小语·注提”研究员高歌、总局教育学院中教部主任石琢、小教部主任王慧萍等分别来农场高中、初中、小学进行专题讲座、听课指导。为了开阔教师视野,还分别邀请了哈市107中的袁乃超,哈市 35中的王丽、李军等名校名师来农场进行观摩教学。1996年农场率先在垦区聘请了省教育学院中教部化学教研室主任张志茂教授来农场初中进行校本培训,并辐射农场高中和小学。历时三年,实施了《能力认定》、《单项教学能力测培》、《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三期工程,经过三年的培训,使初中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综合素质有了大幅度提高。2003年8月~2005年7月农场率先在垦区聘请了三名外教到初中任课,并对全场英语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外教的教学与培训,使学生的英语水平、教师的英语口语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
二是走出去学习。自“八五”期间以来,参加总局教育学院培训部组织的教师岗位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新课改培训达600余人次。派出教师分别到哈市 69中学、哈市南马路小学、山东烟台平度市大窑中学、克山农场小学、大庆一中、69中、北安二中、北安分局六农场等进行听课学习,听课达1 000多人次。
三是以科研课题为载体大力开展练兵活动。20世纪 80年代小学以 “分格教学”为主开展“五项基本功”训练,初中、高中数学以肖德的“学、导、练式”、语文以朱玉的“分步阅读”、常青的 “分格写作”为主,强化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90年代小学以 “注提”、初中数学以“上海青浦实验”,语文以“快速作文”实验为龙头强化教师的“五功六能”训练。
四是以赛促练,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赵光农场教育系统每年都举行一次全场性的教师课堂大赛、说课大赛、教师演讲比赛、五项基本功大赛等。并给优秀教师创造机会,搭建脱颖而出的平台。
自1990年以来端木宪发、仇立志、宋继娇、张丽娟、王宪红、高艳玲、于艳红、路云凤、于佳荣等分别获分局以上说、讲、评课、教具制作等奖励。
五是以校本培训为主,发挥网络功能作用。校本培训是教师在职提高的有效途径。多年来,各校都制定了校本培训长远规划,教育科每学期利用开学初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对全场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及骨干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各校每周安排两个小时对全校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理论、班级管理、教育信息、教学模式等专题辅导。
2002年农场初中建立了教师电子备课室,2003年进入北师大附中的天网,2004年农场教育系统进行了校内联网,先进的教学手段,有效的教学方法,教育前沿的信息通过媒体使教师拓宽了视野,对教师的在职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
六是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共同提高。赵光农场对青年教师,采取以老带新、给任务、压担子的做法,制定了一年合格、三年优秀、五年成为骨干的培养目标,指导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并签定帮扶责任状,措施明确要求指导教师在师德方面要潜移默化影响青年教师,在教学上从备、讲、批、辅、考、研几方面指导青年教师,学校创造条件在外出学习、培训方面向青年教师倾斜;同时在政治上、生活上关心青年教师。大部分中青年教师已成为教师队伍中的中坚力量。
教师文化程度及技术职称统计表
(2005年)
表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