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教育科研

第五节 教育科研



                 第五节 教育科研
  一、教育科研组织及课题
  1985年以来,赵光农场教育系统科、校历届领导把教育科研工作做为兴校、兴师、提质之本。“七五”期间为了加强对教育科研工作的指导,成立了在教育科领导下的中小学教研室,1996年 8月教研室搬迁到初中,成立了中教部和小教部,业务由教育科领导,行政由初中领导。2001年8月由于集中办学等因素,教研室又与教育科合并,中小学专兼职教研员9人。
  “八五”期间,赵光农场成立了教育学会, 会长由教育科长单永江兼任,会员 70余人。“九五”期间赵光农场的小语“注·提”、“和谐教法”、数学“青浦教改实验”、中学语文“快速作文”、“张思中英语教学”、目标教学、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应用、创新教育、物理综合教改实验十大课题分别在农垦教育学院科研处、黑龙江省教科所立项。
  二、课题引进与实施
  1.为了使教研课题顺利实施并创造良好社会效益和教学效益,农场各中小学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形成了纵向分层指导、横向统一指挥的网络机制。1985年 8月场直小学在垦区率先进行了小语“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该实验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大改革,它以发展语言为主线,与发展思维相结合,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促进学生的心理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和谐发展,进而提高语文的综合能力。
  赵光农场小语“注·提”实验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85年8月~1991年8月为实验对比阶段。在赵光农场场直小学一年级确定两个实验班,两个对比班。第二个阶段1991年9月~2001年 8月为完善提高阶段,1991.9月场直小学一年级开始全部使用小学“注·提”实验教材,逐年取代普通教材。 四个分场小学一年级开设小语“注·提”对比实验。第三个阶段2001年9月~2005年8月为全面普及创新阶段。由1985年的两个实验班发展到 37个班,学生由1985年的不到80人发展到1 776人。
  20年来,赵光农场的小语“注·提”实验得到了总局教育学院小教部主任王慧萍,全国小语“注·提”实验理事会秘书长、黑龙江省语委办教研员高歌的关心和多次指导。在小语“注·提”的汉语拼音教学、识字教学、阅读教学、说话、写话和作文教学中逐步形成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风格,涌现了孔凡萍、路云凤、于艳红、于佳荣、刘秀杰等一批分局以上骨干教师,并在分局、总局、省举办的各种小语“注提”教学大赛中荣获一、二、三等奖。在2001年、2002年北安分局组织的素质教育测试中赵光农场场直小学语文成绩名列分局各校之首。在国家举办的世纪杯、春蕾杯征文中,先后有200多名学生获创新作文奖。
  场直小学先后两次成功地承担了总局小语“注·提”现场会任务。2001年 3月30日的现场会,与会人员来自 8个分局,30多个农场,总人数三百多人。黑龙江省语委办主任孟广智,总局教育学院院长王庆章,北安分局副局长王贵,省、总局“小语·注提”教研员高歌、王慧萍及北安分局教育局局长王桂英,北安分局进修校领导及教研员光临现场。
  1995年 6月,场直小学被省教委定为小语“注·提”教研中心,并为北安分局和周边乡、镇兄弟单位培训了大批“注·提”实验教师。1996年11月场直小学被评为垦区“小语·注提”教改阶段实验先进集体,2000年12月被农垦总局评为垦区普教系统“九五”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小语“注·提”实验荣获“九五”期间黑龙江省科研成果三等奖。
  2.1996年,中央教科所教育实验研究中心把“和谐教学法”立项实验并向全国推广。同年,农场场直小学正式引进了“和谐教学法”课题。和谐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策略体系和思想,集中体现和谐, 愉快,民主和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原则, 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七会”和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为了确保实验的顺利开展,成立了以单永江、曾明为组长的实验组织机构。自实验以来,1996年 5月、1998年7月、2000年7月,由曾明、姜文校长带领部分实验教师赴山东邹县、蓬莱和天津进行听课学习并参加全国和谐教学法研讨会。1997年场直小学被中央教科所确定为第一批“和谐教学法研究实验校”,并颁发铜牌和证书。1998年 5月邀请全国和谐教学法研究会理事长、课题创始人王敏勤教授到场直小学讲学指导。10余年来,场直小学先后有10多人次参加了“全国和谐教学法”研讨活动,得到了专家的好评。先后有30余人次,60余篇论文分别获国家级优秀论文奖。
  3.1992年7月农场教育科副科长于兴国、 初中数学教师高长贤参加了国家在辽宁省海城市召开的学习推广上海青浦数学教改经验现场会。同年 8月赵光农场初中被省教育学院确定为学习上海青浦教改经验实验校。为了搞好实验初中成立了以邹万福为组长,肖德为副组长,于桂芳、邱淑清、李杏林五人组成的领导小组。
  青浦数学教改经验在初中实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2年8月~1995年7月为学习、借鉴阶段。实验教师为高长贤、端木宪发、陈允红、邹艳玲、崔万敏。此阶段领导小组成员与实验教师一道反复学习《学会教学》一书,观看青浦课堂录像,组织实验教师赴哈市69中听课学习。青浦数学教改经验,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吸收了近些年成功的教改成果,应用了现代教学理论,形成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模式,达到了学生在互动中学习知识,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在质疑中升华知识,在生活中寻找知识,在探索中获取知识,在激励中拓展知识。经三年的实验,实验教师的观念有了明显转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有了进一步提高,测试成绩实验班明显超过对比班。
  第二个阶段是1996年以后为内化、迁移、创新阶段。农场初中在数学学科全面推行了青浦教改实验,实验教师由原来的5人扩大到15人,学生由原来的288人扩大到1384人。在实验中全体实验教师在遵循青浦教改“四个原理”的前提下,把本校肖德教师创造的学、导、演、练式和崔万敏教师尝试指导教学法与青浦教改的“五环六步骤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内化成自觉的教学行为。由于青浦教改经验的突出特点是而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适合于各科教学。因此,初中数学的教改迁移到理、化学科和小学高年级数学学科,进而推动了青浦教改经验在赵光农场向深层次、广泛性发展。
  在省教育学院中教部数学教研室主任刘大华教授、总局教育学院中教部主任石琢教授,王秉会教授多次来赵光农场初中讲学、听课、评课的热心指导,多数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学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自1997年以来,农场初中在分局中考中教学成绩一直名列分局之首。1999年陈允红所教的毕业班数学平均分超出分局平均分14.7分。1998年端木宪发获“黑龙江省青年教师数学课堂大赛”一等奖,高长贤、邹艳玲、崔万敏、陈允红、端木宪发 5名教师被评为黑龙江省学习青浦数学教改经验优秀教师,农场初中被评为“九五”期间学习上海青浦数学教改经验先进集体。教改领导小组撰写的《学习上海青浦数学教改实验报告》被评为黑龙江省科研成果三等奖,并刊登在《北大荒教育》上,先后有40余篇教师论文被评为总局以上优秀论文。
  4.1996年8月农场初中率先在垦区引进了杨初春 《快速作文》实验。在教给学生理论的同时,在写作中强化快速审题方法、构思方法、快速行文方法、快速写人记事等方法的指导,进而提高写作质量。双单课型纵向训练,一节写、二节评,要求 40分钟完成600字的作文,且书写工整,然后师生共同审题,指导学生识别好、中、差作文,最后由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互批,达到共识。循环实践,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鉴赏作文能力都有明显提高。在实验过程中,省中教部、总局教育学院、分局教师进修校的有关领导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和指导,总局教育学院语文教研员郭韧希亲自到初中课堂听课、指导。分局进修校语文教研员苏增才亲自到班级上示范课,科、校领导经常深入班级听课,举办理论讲座和教师、学生座谈讨论,经多年的《快速作文》实验,农场初中在作文教学上发生了五个转变:由教师重指导转变为轻指导重讲评;由师的单一教学转变为学生发散思维多角度写作;由命题死、死命题转变为活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由重视文体指导转变为淡化文体指导; 由内容空间生搬硬套转变为贴近生活,反悟真情实感。90%以上的学生产生了由原来的“要我写”变成“我要写”的浓厚兴趣。自实施 《快速作文》实验以来,农场初中的语文成绩始终处于北安分局领先地位,尤其是中考作文平均分远远高于分局平均分。在参加全国中学作文比赛中,先后有200多篇作文获奖,有 10多篇作文曾在中学报刊上发表,每年都有多篇学生习作在《北安报》、《黑河日报》上发表。
  1998年,农场初中被评为全国《快速作文》实验基地。1999年,张万里等 7位老师被评为黑龙江省快速作文实验优秀教师;2001年,黄乾丽等12位教师分别获国家级一、二、三等指导作文奖,先后有54篇实验教师的论文分别获国家、省、总局级优秀论文奖。
  5.“九五”期间,农场初中开始进行了物理学科的《教与学》综合课题实验,2001年被农垦总局科研处批准为立项课题。
  通过几年的实验,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探究,主动提出问题,主动自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由过去的主导者变成了引导者、设计者。中考测试中,赵光农场毕业班的物理成绩近几年来一直名列分局前茅,每年都有2~3名学生获国家级初中生物理知识竞赛一、二等奖。先后有唐伟红等 3位老师荣获省级“教改实验优秀教师”称号,赵光农场初中两次被评为省级优秀教改实验校,先后有10余篇教师论文荣获省级、国家级优秀论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