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幼儿教育
第八节 幼儿教育
第八节 幼儿教育
1985~1989年,农场幼儿教育分两个层次管理:一是生产队的幼儿教育隶属生产队小学管理,二是分场和总场的幼儿园隶属分场、总场工会管理。
1990~2005年,生产队的幼儿教育多数采取以个人办园的方式,生产队适当提供场所或在个人家庭办。大多数幼儿教师来自教育分离或退休人员,属于自负盈亏。
1985~2001年期间,各分场中心校都成立学前教育班,并由专任教师授课,隶属中心校管理,保证了学前教育质量,为进入小学奠定了良好基础。
1985~1995年,赵光农场中心幼儿园业务管理隶属农场教委,并由教委专人负责,幼儿园的经费均由农场承担。
根据总局幼儿教育推向社会的精神,北安分局场办幼儿园多数停办,农场每年补贴10万元资金给幼儿园,其余部分靠创收解决。
1998~2005年,幼儿园教育呈现社会化的新格局,场区百人以上的幼儿园达5家之多,生产队的5~7岁儿童纷纷涌进场区自主入园。1998~2000年农场中心幼儿园出现办园难现象,在园儿童最少时不到 100人,幼儿教师的基本工资难以保证,教职工情绪非常低落。2002年教育科针对幼儿教育不规范、市场竞争激烈、中心幼儿园难以生存的客观现实,经农场党委同意,教育科对中心幼儿园采取了四条措施:一是改善办园条件,加大投资力度;二是调整补充幼儿教师;三是规范办园及教学管理;四是建立具有激励作用的机制。截止2003年底共投资十几万元购买教学设备及活动设施,搬迁了新园址。2004~2005年幼儿入园人数分别达到398人、424人,不但创收20余万元,而且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赢得了家长的赞誉和信任。涌现出李晶辉、姜春玲总局级优秀教师,张海珍分局级优秀教师,吴国华省级幼儿教育先进工作者。2005年在北安分局教育督导评估中,农场中心幼儿园获分局第一名,被评为优秀中心幼儿园,省幼儿教育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