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群众文化
第二节 群众文化
第二节 群众文化
农场党委对开展群众文化活动非常重视,按照“抓基层、打基础”的战略目标,坚持“基层、业余、小型、多样、服务”的文化方针,以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为重点,动员社会一切力量,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以“两馆一场”为主阵地,开展“三下乡”和文体、科教、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促进各类社会文化活动的开展,通过对各个层面、不同对象文化活动的整体培植和推进,加强边疆文化建设,活跃基层文化生活。加强群众文化工作骨干队伍建设,培养建立文艺演出、文学艺术创作、体育竞赛三支群众文化体育活动骨干队伍,不定期举办培训班,注重培养和引进文化艺术人才,每年以较优惠的政策从大中专院校招收文化艺术人才充实到农场中小学任教,农场年出资10万多元将有特长的文艺人才送到农垦干部管理学院、八一农大、北京大学等院校深造。为了提高职工参与文化活动的水平,农场先后又出资7万元,将有培养价值的6名篮球运动员送往“八一农大”进行培训,并从优安排工作。
大力倡导和发展健康、向上的节日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及街区文化。农场每年举行一次大型文艺汇演、蓝排球比赛及秧歌比赛。组织征文、征歌、征画、征书法活动,组织一次主题鲜明的演讲或报告活动。同时有计划地邀请垦区内外的优秀演出团体到农场演出一至二次。农场文协每年举行一次综合或单项创作活动,培育和发展具有垦区艺术水平的各类艺术创作群体,并不断创作精品。在两年一次的北安垦区文化艺术节上,农场创作了一半以上的分局级以上水平的作品。
坚持开展科技、文化、医疗“三下乡”活动,每年组织编排一台文艺节目或先模事迹报告团到基层单位巡回演出或报告。各基层单位也开展相互联谊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1990年成立了业余乐队,黄大强任教练,任厚胜任队长、赵影为副队长。1994年又组建了书法、绘画、摄影、新闻、写作、文艺编导等业余创作群体,1997年农场组织了由80人参加的夕阳红秧歌队,组织了一台自编自演的迎场庆大型文艺节目,全场演出10余场次,深受欢迎。2002年成立了赵光农场文化协会,文化创作群体分布在各生产队、场直单位及机关、学校,并有自己的带头人、骨干群体,定期组织培训、交流和各类比赛、文化活动。每年自编自演文艺节目近百场,文化活动经常化、参加人员广泛化。2003年 8月28日,农场社区秧歌队正式成立,队长刘万臣。农场社区居民委从9月1日起,每晚八点主办“激情广场大家唱”活动,职工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参与人数 9 124人,深受观众喜爱。自2001年起教育系统每年举办一次校园艺术节。二十六队成立了业余文艺演出队、篮球队,长年坚持活动,二队、三队、二十七队职工业余文艺演出队、老年秧歌队经常开展活动,“小春花艺术”文化队及各类协会每年至少开展一次活动,交流技艺,提高素质。科队级单位年文化活动均达 8次以上,供电局、水厂、种子公司等单位均开展了班组文艺活动比赛。农场除篮球队外拥有7个分场级业余文艺演出队,有130人组成的业余文艺骨干队伍,100多人的老年秧歌队、健身操表演队, 60余人的夕阳红合唱队,老干部还自发成立了花剑队、腰鼓队、太极扇队。农场有关部门积极引导、鼓励、支持、组织他们开展业余创作活动,不断提高文化活动的水平,各类文化创作群体异常活跃,涌现出一些优秀文化作品,参加全国各类大赛并多次获奖。二十六队张金成创作的歌曲获二等奖,书法比赛获优秀奖,受到总局好评。有930多名文艺骨干的作品和表演在分局以上各类比赛中获奖。
“九五”以来,农场每年用于文化事业投资达 100万元。1991年在北安局率先建起电视差转台,1994年又投资40万元安装了闭路电视。同时大力发展影视事业,电影放映工作坚持为民服务的思想,重新购置小型放映机深入生产队放映,保证职工群众每季看上两场电影,年均送电影下乡150余场。每年都组织接待北大荒等文艺团体来场演出3场以上,曾先后20多次接待群众文化团体来场演出,为其提供演出场地,丰富了职工群众的文化生活。特别是1997年在建场50周年庆典中,组织了二个大型团体操,在场庆大会上表演,受到好评,观众达 3万余人。农场的各种文化活动,令来自八方的客商、知青、领导等社会各界人士赞不绝口。2002年书法、绘画、剪纸、乐队等 4个文化团体,代表分局参加了总局“社保杯”文艺汇演,取得了好成绩。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深厚文化内涵和各具特色的文体活动,展示了职工群众的精神风貌;丰富的群众文化生活,优化了人文环境,激发了全场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激情,北大荒精神教育有形化,为农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各项事业的进步奠定了丰厚的文化基石。1995年赵光农场被省文化厅评为“文化先进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