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述
第四章 医疗卫生
第一节 概述
第一节 概 述
赵光农场卫生事业是在艰苦创业的历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深化卫生改革,抢抓机遇、走向市场、调整结构,做人民健康的保护神,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截止2005年年底,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160/10万,孕产妇死亡率降到零,婴儿死亡率8.93‰,五苗接种率达95.7%。自来水普及率100%。计划生育率100%。门诊与临床初步诊断符合率 99.24%,临床初步诊断与临床确定诊断符合率98.94%;危重病抢救成功率84.62%,治愈率37.16%,好转率57.85%,床位使用率26.43%。先后被评为消灭脊髓灰质炎工作先进集体、公共卫生监督先进监督所,被总局评为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农场和初级卫生保健达标场,计划生育达标先进单位。
赵光农场的地理环境比较特殊,与赵光镇地方、林场、三个部队农场、一些局直单位交叉居住,大约有6万居民。镇内医疗机构大大小小 10多家,加之一些非法医疗个体,农场的医疗卫生市场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干扰,职工群众的身体健康受到了极大的威协。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形势,如何深化卫生改革,如何走进市场、抓住市场、占领市场,科院党政一班人反复研究、讨论,认为只有转变办医观念,转变等患上门的观念,走出院门,走进市场,深入到社区,才能抢市场、争主动。确定了“保健康、打基础、抓改革、实举措、兴科技、强素质、上水平”的21字卫生工作方针,建立各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构筑起了以职工医院为龙头、以120急救为纽带、以基层卫生所建设和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的赵光农场卫生服务体系。
一、机 构
农场卫生系统1985年为科院合一的领导班子,卫生科、职工医院与计划生育办、防疫站、妇幼保健站合署办公,下有4个分场卫生院,4个分场下设32个生产队卫生所。1996年 4个分场卫生院取消,农场医院成立了第二门诊部和中医门诊部。1998年又成立了第三门诊部、第四门诊部、第五门诊部和护老康复科。2003年农场卫生改革后,卫生科、职工医院分设。卫生科为农场机关的一个科室,卫生科与计划生育办、卫生监督所、疾病控制中心合署办公。陆续取消了3个门诊部,成立了铁西门诊部。至2005年,有医疗机构32个,其中有二级乙等医院1所,铁西门诊部1个,个体诊所1个,基层卫生所27个,校医室2个,医药商店6个。1985~2005年历任卫生科长时淑清、汪守君、葛连江、范子龙、陈丽。
农场医院为二级乙等医院,占地面积23 000平方米,建筑面积 6 924平方米,现有职工98人,编制床位100张,实际开放70张,各种检测、治疗设备 58台件。设有大小行政机构及科室29个,担负着赵光农场及周边地区近 6万余人医疗、预防、保健任务,服务半径约40公里,辐射2个农场、3个部队农场、3个林场、30多个村屯。医院 20年来从单一的防病治病,逐步发展集医疗、预防保健、教学、康复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国有制医院。1998年与农场总局总医院、黑龙江省第二肿瘤医院、山西省太原市类风湿病医院协作医院。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5个,1998年成立敬老院。开通120急诊急救系统,120电话24小时开通,方便了病人,为抢救病人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为了改善农场职工群众的就医环境,2005年农场投资1 116万元新建5 000平米医院综合楼1栋,于当年投入使用。
二、管 理
医院管理实现网络化,设有院长综合查询系统、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门诊收费系统、住院管理系统、药品管理系统、病案管理系统、经济核算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对重点部位及重点科室设有监控系统。门诊大厅设有电子大屏幕,随时展现医院的整体服务功能和公开化内容。住院部设有高级病房,病室内设有中心供氧系统、负压吸引系统、医用对讲呼叫系统、背景音乐系统。
为了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更好地规范广大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卫生科下发了《赵光农场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为基层卫生所制定各项规章制度32个。医院制定了医疗、护理、医技、检验等 107个规章制度,修订工作人员职责 58个,各项技术操作规程166个,连年修订《医院全面质量管理方案》、提高了对各科室的指导、检查、评价、管理和监督力度。
场职工医院1995年晋升为国家二级乙等医院,同年被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卫生部授予“爱婴医院”称号,被总局评为精神文明单位、安全文明单位。2004年荣获北安分局“绿色医院”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