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妇幼保健
第六节 妇幼保健
第六节 妇幼保健
一、妇幼保健机构
赵光农场妇幼保健机构1985实行的是分级管理,即科管院,院管所。1986年至1988年场妇幼保健站与计划生育办合署办公,隶属于赵光农场卫生科。1988年至2002年妇幼保健站与医院妇产科合并,妇产科主任任站长,设专职工作人员一人。2003年农场实行卫生改革实行科院分开,妇幼保健隶属于职工医院,由医院业务院长任站长、妇产科主任任站长、专职工作人员一人,2004年妇幼保健所隶属于卫生科, 由医院妇产科开展母婴保健技术服务,设保健所所长1人(兼职),专职工作人员1人。2005年取消妇幼保健站,成立妇幼保健院(由农场医院负责此项工作),行政管理纳入疾病控制中心,技术服务、保健工作纳入医院管理。
二、妇女卫生保健
(一)妇女病防治
自建站至今,妇幼保健人员在人员少、任务量大、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对 6 000余名已婚至65岁的妇女进行了妇女病和乳腺病的普查普治工作。妇女病普查从1986年至2005年每年由计生办、妇幼保健站、医院妇科医生分春、秋两次深入基层对妇女开展普查,妇女病普查项目有B超、乳腺透照、内诊,对查出的妇科病给予治疗、指导。
赵光农场妇女病防治工作自80年代至90年代主要依靠定期进行妇女病普查,近几年由于不断地宣传教育,妇女提高了自身保健意识。2005年农场增加了生殖健康项目的教育,妇女病防治工作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孕产妇女系统保健
赵光农场自1985年以来,始终坚持开展孕产妇保健工作。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的颁布,孕产妇系统保健更加完善,农场建有一套完整的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体系,孕早期,即12周由所在辖区的妇幼保健医生为孕妇建立保健卡,并按规定定期进行产前检查、产后访视,对孕产妇保健指导。场区孕妇产前检查不少于8次,生产队孕妇产前检查不少于5次,产后访视 4次。2003年农场使用了全省统一的《孕产期保健手册》、《分娩登记》、《高危孕妇登记》、《孕妇学校登记簿》,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
(三)优生优育与计划生育
赵光农场自1985至2005年严格执行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坚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广泛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教育,90年代农场各单位还成立了人口学校,使优生优育与计划生育知识家喻户晓。1996年开展了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2001年在农场 3个单位实行了队民自治,取消一孩证,2003年队民自治工作全面推开,每年世界人口日农场都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计划生育已成为以服务为主体的一项工作,优生优育成为新时期的重要工作任务。
(四)生殖健康
生殖健康工作自1985年至1990年,农场还只侧重在计划生育、孕产期保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殖健康越加关注,2000年以来,农场在青少年性教育、生殖道感染预防、艾滋病预防、乳腺癌、子宫癌预防等生殖健康教育广泛开展。2004年农场在分局妇幼保健站的指导下,开展了由黑龙江省卫生厅与美国卫生行动组织合作,在省内5个县(包括农垦牡丹江分局和北安分局)开展为期一年的农村妇女生殖保健健康教育项目工作。 此项目的开展,使妇女能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生殖保健基本知识,提高了妇女自我保健意识。
三、儿童保健
(一)儿童健康及生长发育评价
赵光农场在1985年已开展了儿童保健工作,但当时的儿童保健工作并不完善。随着《2001~2010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的落实,儿童健康及生长发育评价工作受到高度重视,对 916名岁以下儿童开展 4、2、1体检和儿童生长发育评价,充分掌握了农场儿童健康及生长发育状况。
(二)儿童常见病防治
自1986年至2004年,赵光农场儿保工作的重点是儿童常见病防治,对儿童进行定期体检,对于查出的佝偻病、营养不良、肠道寄生虫、龋齿、沙眼等实施有效防治。
农场按照小儿常见病防治方案坚持不懈地开展此项工作。为了防治儿童“四病”,农场为妇幼保健站购买了检测血红蛋白的沙利式比色计和小儿血压计,局站购入了富儿血口服液、维生素D2、硫酸锌片等药品供应农场。自1990年开始,0~7岁儿童的系统保健管理工作,场直由场院站负责,生产队的由生产队卫生员负责进行儿童 4、2、1体检,即一岁内儿童每年体检四次,2~3岁儿童每年体检二次,4~7岁儿童每年进行一次查体和测量体重,每年为全场儿童进行一次血红蛋白测定。1992~1999年利用儿童发育监测图为 3岁以下儿童进行生长发育监测,跟踪观察儿童饮食、智商、身体发育情况,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科学依据。对体检中发现的佝偻病患儿及时给予补充钙剂和注射维生素D, 缺铁性贫血患儿给予富儿血口服液治疗,并进行膳食指导;肺炎和腹泻的儿童及时进行补液和抗炎治疗,使小儿“四病”患病率明显下降。
为预防小儿佝偻病,妇幼保健人员为孕晚期的妇女每月投服 VD210万单位,新生儿出生半月后每月投服VD25—10万单位至出生后20个月,并指导婴幼儿进行日光浴和饮食及生活指导。农场妇幼保健站对体弱儿在秋末冬初时注射 VD330—60万单位,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小儿佝偻病的发病。
(三)儿童系统保健管理
0—7岁儿童是儿童保健工作的重点对象。为了做好这些儿童的保健工作,农场妇幼保健站每年首先摸清0~7岁儿童的底数,为0~7岁儿童建立儿童保健卡,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4、2、1体检,对体检出的患病儿童及时给予治疗。 1985年妇幼保健站刚刚建立,缺少体检设备,对儿童的健康检查不能按程序进行,场区的儿童每年只能体检一次,生产队的儿童也只能在夏秋季将儿童带到场院,用称粮食的大磅秤或钩土筐来称。既不准确,又不雅观,而且也不能及时发现身体发育不良和患“四病”(小儿佝偻病、缺铁性贫血、小儿腹泻、小儿肺炎)的问题。1991年,农场卫生科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为妇幼保健站和生产队卫生所购买了儿童秤,为儿童系统保健管理,做好4、2、1体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托幼机构卫生
农场有托幼机构 1所,设有保健室和专职保健医。根据卫生部《托幼机构卫生管理制度》和《托幼机构卫生管理条例》的要求,农场妇幼保健站认真做好托幼机构的卫生保健指导,入托儿童要严格按照 4、2、1体检程序进行健康检查,加强对托幼机构的膳食管理、膳食调查和智力检测工作。为保证儿童在托幼园所中健康成长,妇幼保健站每年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对保教人员进行一次全面的健康检查,合格者发放《托幼机构保教人员健康证》,持证上岗工作,对查出患传染性疾病的保教人员予以调离,使入托儿童能够在优美、卫生、舒适、温馨、安全、寓教于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1985年以来,农场不断加强对儿童系统保健的管理,使之不断规范化、程序化。1990年卫生部颁布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儿童保健工作的通知》、《90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2001~2010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农场每名儿童真正享受到了系统保健管理,1岁以内儿童一年体检四次, 1~3岁儿童一年体检二次,3~7岁儿童一年体检 1次,0~7岁儿童建立保健卡、花名册,每次体检内容及时填写到卡、册上。全场儿童系统保健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管理轨道,新生儿出生后按照产后访视程序进行3、7、14、28天的访视,生后42天为新生儿进行一次全面的健康检查,建立儿童保健卡,进行4、2、1全程体检至小儿7岁。二十年以来,农场始终坚持为0~7岁儿童体格检查,对检出的患病儿童进行积极治疗,从而保证了儿童的健康成长。
(五)推行儿童保健适宜技术
农场从1985年至2005年在全场开展了儿童保健四项适宜技术。
1.母乳喂养。1991年 6月,国际儿童基金会将开创爱婴医院定为全球性的活动。总局、管局卫生部门决定在赵光农场开展母乳喂养创建爱婴医院活动,农场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创建方案。通过母乳喂养的宣传学习,使妇保、儿保的全体医护人员达到完全掌握母乳喂养的知识及技术操作,加强产妇进行正确哺乳和4~6个月婴儿进行母乳喂养的宣传、教育、检查指导和特殊情况下母乳喂养的指导。1995年农场职工医院创建了爱婴医院,母乳喂养技术得到了推广。
2.计划免疫。1985年以来,农场认真坚持开展计划免疫工作,免疫程序不断规范化,不断扩展计划免疫疫苗接种种类,使传染病的发病率逐年下降。
3.口服补液。对腹泻不严重、体液丢失较少的小儿给口服补液盐,以防止脱水的进一步发生和发展。强调腹泻期间不禁食,继续喂哺易消化的食物。由于该技术的推行,在农场范围内已避免因腹泻而引起的儿童死亡。
4.小儿生长发育监测。从1986年起,通过对儿童体重、身高的定期测量,进一步评价儿童生长发育状况,观察儿童生长发育曲线,对有问题的儿童给予早期防治,使农场儿童体格发育的总体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四、爱婴医院的建设
创建爱婴医院工作是以国际促使母乳喂养成功的十点措施为标准,在医疗保健机构中推行母乳喂养成功技术,提高综合服务质量的一项全球性活动。1994年农场广泛开展此项活动。农场每月召开例会向专兼职妇幼保健人员宣传母乳喂养知识和技术。妇幼保健站利用广播、电视、板报等各种宣传媒介向全社会广泛宣传母乳喂养知识和创建爱婴医院的目的意义,为在农场开展创建爱婴医院活动奠定了基础。
1995年5月4日,农场对创建爱婴医院工作进行了自我评估,并提交了创建爱婴医院申请和自我评估报告,制定了医院促使母乳喂养成功的十点措施,对职工医院全院职工进行18小时培训,向孕产妇宣传指导母乳喂养知识和技巧。同年 8月,北安农垦分局卫生局、妇幼保健站组织人员按照国际爱婴医院标准对农场职工医院进行了预评估,重点听取了院领导汇报,检查医院创建爱婴医院的宣传和母乳喂养工作常规的落实情况,并对医院工作人员和孕产妇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了管理局级检查。9月6日农场职工医院接受省级评估组(马大方、王淑芬)的评估。评估组对农场医院在创建爱婴医院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顺利地通过了省级评估组的评估。年底赵光农场职工医院被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命名为“爱婴医院”。
五、新生儿疾病筛查和预防出生缺陷工作
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是一项落实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有利举措。农场自2001年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职工医院对此项工作极为重视,派出 1名妇产科人员参加了省卫生厅举办的培训班,分局妇幼保健站对农场妇幼保健站人员进行了培训,提高工作人员依法服务意识和操作技能,保证了筛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是一项多环节的系统工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会直接影响筛查质量,容易引起延误诊治,甚至导致法律纠纷。为做好此项工作,各单位利用张贴宣传画、出板报、发宣传材料等形式普及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有关知识,向每位住院分娩的产妇发放新生儿疾病筛查宣传单,耐心地宣传筛查的重要性和患苯丙酮尿症、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的危害性。各农场医院妇产科完善制度,明确职责,在新生儿采血、血片填写、保存、递送工作中,工作人员凭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和筛查标准,准确掌握采血时间和采血技术,详细填写各种登记和上报表格,及时将血片递送至黑龙江省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确保筛查各个环节的准确无误。2001年的筛查率己达 60%以上。2002年为了加强此项工作,把此项工作纳入了工作计划和产科质量标准管理工作中,2002年新生儿疾病筛查率达到80%以上。
神经管畸形是我国最常见的出生缺陷,我省是高发地区。农场妇幼保健站自1997年起,在开展婚前保健服务的同时,大力宣传出生缺陷对家庭和社会的危害,指导新婚夫妇选择最佳婚育年龄和受孕时机,预防各种环境不良因素的影响,并积极推行新婚妇女补服斯立安预防神经管畸形的工作,有效地预防了神经管畸形的发生。
六、妇幼卫生监测工作
按照分局监测方案的要求,农场在2001年建立了0~6岁儿童花名册、已婚至49岁妇女花名册、儿童死亡登记和育龄妇女死亡登记册,并按照要求每季上报监测报表。
2001年11月,省妇幼卫生监测质量控制检查组对北安分局的妇幼卫生监测工作进行了质量检查,抽取赵光农场职工医院妇产科,检查了分娩登记、住院病人登记与其上报的每月出生数、死亡数、出生缺陷数进行逐项核对;抽查医院、二队、三队卫生所,对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工作中资料的填写、收集、整理、汇总、上报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行了质量检查。检查组对农场妇幼卫生监测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和监测工作质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并对工作中存在的记录和统计口径不相符的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