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八节 卫生防疫

第八节 卫生防疫



                 第八节 卫生防疫
  一、卫生防疫机构
  农场防疫站(副科级)建站时有6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1人,员级职称3人。他们既搞监督又搞疾控,负担着全场的卫生防病任务。开展的主要工作:食品、公共、生活饮用水、职业、放射、学校卫生监督监测,传染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计划免疫、卫生宣传教育等工作。
  1986~2002年,隶属卫生科管理,2003~2004年3月隶属职工医院管理,2004年4月~2005年与卫生科合署办公,隶属卫生科管理。
              农场防疫站站长、副站长更迭表
                 (1986~2005年)
  表5—14


  
             卫生监督与疾病预防领导人员一览表
                 (2001~2005年)
  表5—15



  二、爱国卫生活动与健康教育
  广泛开展爱国卫生教育活动,农场宣传部、卫生科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进行大力宣传,在场电视播放时对全场职工进行宣传教育,以讲卫生为荣,不讲卫生为耻,还用板报的形式宣传,健康教育普及率达 94%。举办各类培训班培训骨干力量,同时发放预防各类传染病、禽流感、布病、卫生常识的宣传材料、宣传单等,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积极开展春季、秋季灭鼠工作,每年这两个季节各单位都派人员挨家挨户发放,每年至少发放25 000袋以上。农场领导重视,宣传力度大,任务落实到位,群众参与广泛。
  三、卫生监督
  (一)食品卫生
  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法》开始试行,防疫站配齐了监督员,建立了食品卫生检验室。1985年以后防疫站对饮食业餐具消毒情况进行检测,做到每月查一次,分局每年抽查一次,对卫生不合格的食品企业分别给予警告,限期整改,停业整顿,罚款处理。为了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执法人员参加了省、总局、分局等举办的学习班。通过培训监督员的业务水平有了提高。2005年,全场有食品企业228户,集体食堂4户,摊床23户,共有从业人员 416人。每年都对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体检合格率100%。“五病”调离率100%。开展食品放心工程活动,对全场食品企业按规定全部进行量化分级管理。食品卫生工作依法规范化管理。各企业均办理了卫生许可证,建立了监督档案,按分局要求餐饮业每月监督检查一次,学校食堂每半月监督检查一次,其他企业根据情况和季节进行监督检查。按上级要求,协助分局卫生局对赵光辖区散装食品、冷饮市场、保健品市场进行了专项整治,对不符合经营条件的企业下达整改意见书。通过努力,农场的食品监督工作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劳动与放射线卫生
  自1987年至2005年共体检接尘、接铅作业工人 431人次,杜绝了铅中毒事件的发生。2005年全场共有厂矿5家,其中砖厂 3个,修造厂2个,面粉厂1个,供热站1个,从事接触有害物品人数32人,对43名工人进行了健康体检。自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颁布以来,职业卫生工作已步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各企业均进行了职业危害项目申报,监督所对企业监督覆盖率达到100%。赵光农场现有放射线装置两台,其中X线机1台、CT1台。工作人员7人,根据上级的有关要求,对工作人员全部进行了体检,并申报了职业危害项目,开展了个人剂量检测。在总局防疫站大力支持下,对1台X线机和 1台CT机进行了全面防护监测,合格率达100%。对现有工作人员全部进行防护培训,培训率达100%,上岗持证率达100%,省卫生防疫站每年对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进行检查,检查率达100%,放射卫生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
  (三)学校卫生
  赵光辖区共有学校4所:中学3所,小学 1所。按分局要求进一步完善学校监督档案,并对学校教室、宿舍饮水等学校卫生工作进行评价,通过经常性卫生监督和综合评价,学校卫生工作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1988年,开展了近视、龋齿、沙眼、蛔虫、脊柱弯曲、贫血、营养不足、扁平足、鼻炎九种疾病的普查。体检率98%,查出近视346人,矫正率54.2%;蛔虫投药3614人,投药率98.5%。加大了对中小学生常见病的监测和防治工作力度,有效地控制和降低了中小学生的发病率。同时加强了学生食堂、宿舍和学生饮用水的卫生监测工作,对学校食堂进行重点监督指导,对原料的采购、加工制作、环境卫生、饮水卫生和消毒措施的落实等各个环节进行全程卫生监督,确保在校学生的饮食安全,至今没有中小学生食源性疾病发生。
  (四)公共场所卫生
  公共场所是人群相对集中的活动区域,卫生状况的好坏对人群健康关系极大。赵光辖区共有公共场所企业35家,其中旅店业8家,公共浴池8家,理发护肤19家,各家均持有卫生许可证,企业监督覆盖率达100%。进一步完善了企业档案,对检查中发现的消毒设施不完善,有消毒柜不使用的,招待所床上用品未做到一客一换的,客房内茶具、拖鞋、脸盆等用具未做到用后消毒的,从业人员未持证上岗、没有严格执行卫生管理制度等问题,给予严厉的批评,并提出了限期整改的监督意见。
  根据《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防疫站自1989年以来,对公共卫生场所的所有从业人员进行体检,体检率100%;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培训率100%。对符合卫生标准的发卫生合格证。2005年,赵光农场共有公共场所40家,从业人员42名,卫生许可证办证率100%,从业人员体检率100%。
  四、生活饮用水卫生
  农场2005年有基层居民点36个,其中集中式供水点31个,取得供水资格的27个单位,未取得供水资格的4个单位。场区水厂2个,分别是赵光地清泉水厂和铁西水厂,已取得供水资格。2003年赵光地清泉水厂经省验收,被评为国家级农村优秀水厂。
  总局、分局、农场三级领导高度重视群众生活饮用水问题,1986~2005年本着国家补一点、农场拿一点、群众筹一点的原则,打深水机井 7口,解决了群众吃水难的问题。分局卫生监督所每年对全场的供水单位进行采样和水质检验,及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随时提出改进意见,通过综合性防治,肠道传染病得到较好的控制。
  五、疾病预防与控制
  (一)传染病的防治
  1.病毒性肝炎防治
  农场防疫站的成立,病毒性肝炎预防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强化对病毒性肝炎始终采取预防控制措施,首先加强学校食堂等饮食行业的餐具消毒管理。其次是从1987年开始对新生儿进行乙肝疫苗接种。第三是加强医院内消毒的管理和监测;第四是学校人群聚集的地方接种甲、乙肝疫苗。这些措施的实施,使病毒性肝炎发病率由建站初期的241/10万,降至2006年的66/10万,病毒性肝炎得到有效的控制。1989年9月爆发甲型肝炎 21例,患者多为5~9岁儿童,经采取积极措施,全部得到治愈,经应急接种疫苗和疫区处理,疫情得到控制。
  2.细菌性痢疾防治
  细菌性痢疾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它广泛流行于各地,发病率较高。1985年患病率达94/10万人。 由于防疫站常年将细菌痢疾作为重点传染病来抓,在细菌性痢疾流行的季节主要抓好环境卫生、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使细菌性痢疾得到有效控制,患病率逐年下降,1986年患病率为94/10万人。1996年患病率34/10万人,2005年患病率为12/10万人。
  3.流行性出血热防治
  流行性出血热是急性自然疫源性疾病,黑线姬鼠是主要传染源。流行性出血热严重危害广大群众身体健康,1988年暴发流行性出血热,农场发病46例,因出血热死亡时有发生。为了防治出血热,80年代初,农场成立了出血热防治领导小组,坚持以灭鼠为主的综合性防疫措施,严格执行“三早一就”方针,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就地治疗的原则,就诊从宽,确诊从严。从1985年到2005年间,防疫站平均每年投灭鼠药25 000袋以上,使室内鼠密度由1989年的22%降至2005年的3.2%,防疫站对易感出血热人群接种出血热疫苗 16 000余人,易感人群接种率达 70%以上。多年的实践证明,接种出血热疫苗是预防出血热最安全的有效手段,接种者无一例发病,出血热防治工作已形成规范化、制度化。
  (二)地方病防治
  1.甲状腺肿防治
  赵光农场是地方性甲状腺肿病区,患病率一直在5%~8%。防治办法是口服碘化钾胶丸。1980年农场防疫站为学生配制了碘化钾口服液预防地甲肿,同时普遍食用碘盐。1990年卫生防疫站进行了碘盐监测,分局在赵光农场设立了甲状腺肿临床监测点。 1994年对孕妇、婴幼儿、3~16岁儿童等特殊人群服用碘油胶丸。对全场 8~10岁儿童进行尿碘监测,尿碘中位值<50mg/L占9.3%,对居民食用盐监测,合格率达98.1%,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甲状腺肿病消除标准,2000年以后,没有出现新发病人。
  2.大骨节病
  1984年,防疫站对全场3~16岁儿童大骨节病情进行了普查,患病率为24%,1986年经省和总局手指抽查测定,手指骨端好转率90%以上。3~16岁儿童口服液西酸钠卫生人员做到了送药到口,看着服下再走。使口服亚硒酸钠这一有效防治大骨节病手段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1990年,省地病办专家对赵光农场十四队18名学生临床检查,未查出 1度以上病人,认定达国家验收标准。,由于坚持服用亚硒酸纳,大骨节病得到了有效控制,至今没有新发病人。
  (三)计划免疫
  1983年,赵光农场在北安分局率先实行计划免疫措施,当时场区0~7岁儿童近千名,防疫站全体工作人员不辞辛苦,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坚持为每名儿童送预防接种通知单。
  1988年,赵光农场落实省《免疫实施细则》、《免疫规化》文件精神,实行免疫保偿制度,计免儿童参保率达 90%以上。1992年,黑河行署对赵光农场脊髓灰质和四苗覆盖率进行考核,结果均达到国家标准。
  1997年、1998年,防疫站又开展了风疹和腮腺炎的普种工作。2004年,农场通过国家计划免疫工作验收,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要求标准。卡介苗接种率达99.72%,白百破三联接种达99.92%,麻疹接种率达97.61%,脊髓灰质糖丸服用率达99.84%,乙肝接种率达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