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农场大豆振兴计划实施方案 一、赵光农场基本情况
黑龙江省赵光农场创建于1947年,是全国第一个国营机械化农场,地处小兴安岭南麓,乌裕尔河畔。农场全境分布在黑龙江省北安市中部,克东县东部,地理坐标为东经 120°26′—127°1′,北纬47°54′—48°12′。年≥10℃活动积温为2200℃,无霜期110~120天,降水量 550mm左右。本地大豆栽培品种一般108~117天成熟,以亚有限结荚习性为主,品质优良,含油量高,种皮多为黄色而有光泽。赵光农场气候非常适合于高油大豆的生长,这里的大豆因其品质好而著称于全国乃至世界,是黑龙江省北部大豆重要的主产区之一,历年商品率高达90%以上,常年播种面积在20万亩以上。
农场拥有土地面积74.4万亩,其中:耕地面积42.5万亩,草地9.1万亩,林地4.4万亩,水面1万亩。有25个农业生产队,一个良种繁育场。配套农机具2300余台,农机总动力3.4万千瓦,田间综合机械化程度达 95%以上。并建有农机修造厂、种子加工厂、粮食处理中心和铁路专用线。
黑龙江省赵光农场自1949年开始种植大豆,50年代大豆亩产仅 150斤,70年代大豆亩产仅200斤,80年代开始大幅增加到 300斤,90年代增至380斤左右。大豆的耕作栽培措施也由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逐步发展成为集品种资源、耕作栽培技术、全程机械化技术、植保技术、施肥技术为一体的综合组装的赵光大豆高产栽培模式,保证了大豆大面积高产、稳产。1996~2000年承担了国家农业部“大豆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课题和省大豆超高产攻关课题,使大豆单产又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并通过了国家农业部组织的验收。大豆产业已成为赵光农场农业经济的支柱和职工收入的主要来源。
赵光农场在开发建设中,以改革为动力,依靠科技进步,调整结构,促进了质量效益农业的发展,使农场获得“全国农业红旗单位”、“国家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国家大豆高产先进典型”、“省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省文化先进场”、“省文明单位”、“省生态农场”、“省农垦总局小城镇建设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
二、实施背景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根据 WTO农业协议,在低关税政策的影响下,国外大豆由于专用化程度高、价格低,在国内大豆市场的占有率将大幅攀升,到2002年,约达到中国大豆市场总容量的50%左右。
国外大豆的专用化程度高、价格低,使国内大豆市场竞争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进口大豆数量不断增加,价格持续下降,质量标准不断提高。国内大豆市场的变化对大豆生产造成了重大影响:一是大豆由高效作物降为低效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减少;二是广大豆农对大豆价格波动产生了较大程度恐慌心理,豆农种植大豆的积极性受到了较大影响,许多豆农只是在没有其他作物可供选择的情况下才不得不种植大豆;三是对国内传统大豆生产方式生产的成本高、质量标准低的混合豆产生了巨大冲击,现实客观要求对大豆进行专品种生产、纯品种销售,杜绝混合豆影响品质。
赵光农场的大豆生产虽然具有一定的集约化优势,但在大豆市场的巨大变化情况下,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为了提高大豆产业竞争力,振兴大豆产业,必须进一步采取措施,对大豆实行专品种生产、纯品种销售,努力降低单位成本,提高种植户效益,提升大豆产业的竞争能力。
三、目的、基本思路及原则
(一)实施大豆振兴计划的目的与基本目标
1.目 的
通过提高种植大豆的综合技术水平,大力发展高油大豆生产,提高大豆产业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增加大豆产业创利能力,迎接加入WTO的挑战。
2.基本目标
(1)大面积种植高油大豆品种2个,储备2个,平均含油量在21.5%以上。
(2)高油大豆亩产达195公斤,亩净利润104元,大豆种植业总利润2 199万元。
(3)大面积采用现代化生产手段,年劳均生产大豆36吨。
(二)实施大豆振兴计划的基本思路
以国家农业部实施全国大豆振兴计划为契机,以农场集约化经营优势为基础,充分发挥黑龙江农垦大豆主力队的作用,按照“五化三提高” (即:生产组织产业化,生产方式机械化,生产管理标准化,高油品种专用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提高商品大豆专用程度,提高家庭农场经济效益,提高大豆产业竞争能力)的工作思路, 巩固大豆的支柱产业地位,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富民强场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实施大豆振兴计划遵循的原则
1.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发动、依靠群众的原则。
2.坚持高起点与高附加值相结合的原则。
3.坚持高油与高产相结合的原则。
4.坚持大豆生产专用化、高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5.坚持大豆生产全程信息化趋向原则。
6.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
四、基础条件
(一)土壤条件
农场土壤分为黑钙土、草甸土、棕壤土、沼泽土。黑土层厚度达30~40厘米,黑钙土、草甸土面积占耕地面积的93.4%,活土层多在25~50厘米左右。有机质含量为 5%~7%,其中水解氮为11.3~14mg/100g土,有效磷为5.1~16.3mg/100g土,有效钾为18~26mg/100g土。土壤微酸性,PH值为6~6.5,土壤肥沃,适宜大豆生长。
(二)气候条件
农场年≥10℃活动积温为2200℃,无霜期110~120天,年降水量 550mm左右。本地大豆栽培品种一般108~117天成熟。
(三)机械化条件
全场机械总动力47 721千瓦,其中:农业机械动力33 632千瓦,拥有各类农机具 2 685台件,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46台,联合收割机88台,挠性割台88台。大中型播种机196台,精密点播机60台,其中:气吸式播种机18台,清粮机45台,种子精选机14台,农产品加工机械23台件。可实现全面积挠性割台收获。
(四)基础设施条件
全场有水泥晒场面积28.4万平方米,粮食仓储能力3.1万吨,其中:金属粮仓 17座,金属粮仓仓储能力8720吨。现代化种子加工厂1个,粮食处理中心 1座,年处理种子能力为6 000吨。种子库等农业生产用房3.5万平方米。
(五)品种资源条件
2001年大豆平均亩产达175公斤。其中:高油大豆7万亩。在高油大豆中,北丰 16号(含油率21.32%,含蛋白质41.28%)1万亩,黑河 27号(含油率21.62%,含蛋白质40.75%)6万亩。2002年又新引进北99—39、北98—151两个含油量在22.5%以上的新品系。
(六)管理基础条件
赵光农场种植大豆的技术水平较高,是国家“九五”计划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大豆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的示范农场,有 25个农业生产队,1个原种场(含实验站),各生产队配备有专职农业副队长和农业技术员,专门从事农业技术引进、指导和推广工作。以大豆“三垄”栽培、“暗垄密”栽培为主的先进综合配套技术在我场推广应用十分迅速,2001年大豆平均产量达175公斤/亩,单产水平与美国相接近,在垦区乃至全国名列前茅。
(七)技术条件
农场拥有各类科技人员1 093人,其中:高级职称79人,中级职称413人,初级职称 601人,本科毕业生60人,大专毕业生273人,中专毕业生528人。在全部技术人员中农业农机技术人员有180人,设有农业科学实验站1个,下设土肥室、化验室、植保站;有气象站一个;良种繁育场1个,种子专业队15个,种子加工厂1处。长期以来,承担国家、省、总局农作物试验任务,为农场的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五、实施内容
(一)高油高产大豆的品种资源
1.2002年,赵光农场高油大豆按照生态类型,实行专品种区域化种植、纯品种销售、产业化经营的方针。
在生产上主要种植品种为北丰16号、黑河27号。为进一步提高大豆含油量,农场积极引进、繁殖北99—39、北98—151等含油量在22%以上的原种,为今后高油生产用种作准备。
为了确保完成高油高产大豆示范项目,依据不同生态小区,以及种子量确定重点推广的高油高产大豆。后备品种为油份含量在22.5%以上的北99—39、北98—151两个品系,对于后备品种要加大繁殖力度。含油量21%以上的北丰 16号、黑河27号为主栽品种,通过一定的栽培技术使油份保持在21%以上。
主要推广品种及品系的性状与留种量一览表
表附—1
2.2002年留种情况
2002年重点抓好含油率在22.5%以上的北99—39、北98—151这两个高产品系的繁殖。在大力推广应用“三垄”栽培、“暗垄密”等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基础上,进行增油栽培技术的试验示范,进一步完善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区域布局和综合配套技术,为垦区高油高产大豆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2002年高油大豆种子繁殖计划:繁育适于本地种植的主栽高油品种原种和良种,其基本情况如下:
表附—2
共计划产种2 000吨,可满足2003年种植 25万亩高油大豆的需要,预计可外售高油大豆种子 500吨以上。农场实行种子公司统一供种、统一繁育、统一加工精选、包衣、达到供种程序化,种子纯度、净度、发芽率达到质量标准化。
(二)推广应用的主要技术措施
1.高油大豆振兴计划生产方案推广的主要技术:
(1)大豆“三垄”栽培技术
(2)大豆“暗垄密”栽培技术
(3)大豆重迎茬控制技术
(4)高油大豆增油技术要点
2.高油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规程保证措施
(1)技术培训
为保证《大豆振兴计划》的顺利完成,从分局到农场生产队,对各级人员都进行了技术培训。
2002年3月15日,各生产队队长参加北安分局举办的 《大豆振兴计划培训班》,着重培训学习了高油大豆品种的筛选、耕作栽培技术措施等课程,培训30人次。
2002年3月 18日,赵光农场主办农业副队长、农业技术员、大家庭农场场长培训班,从大豆生理、栽培、植保、耕作等方面进行了培训,培训110人次。
2002年3月20~25日,各生产队组织职工学习《大豆高油高产栽培技术》,培训职工1 000人次。
(2)机械保障
为贯彻落实好《大豆振兴计划》,结合我场的实际,农机各项工作要围绕大豆生产的农艺要求,强化农机服务和农机标准化管理,充分发挥大机械化的优势,实现《大豆振兴计划》的目标。
第一、大豆全面积实现大型机械精量点播,确保株距均匀,播深一致。我场已拥有气吸式点播机18台,计划再购进20台气吸式播种机(原条播机没经过改装不允许参加高油大豆播种),用以满足此项工作需要。
第二、大豆全面积实现联合收获机配挠型割台收大豆,以减少收获大豆的损失。
第三、联合收获机全部配备秸秆粉碎器,实现全面积秸秆还田,以培肥地力。
第四、联合收获机全部安装滚筒减速器,减少收获大豆破碎粒。我场现有61台,2002年计划再购进24台。
第五、机械作业有严格的质量验收制度,全生产过程贯彻“优机优质优价”政策。详见附件3:黑龙江省赵光农场高油高产大豆种植机械田间标准化作业规范。
(3)农业、农机管理保障
在农业生产管理方面要实行“五统一”制度,即统一供应种子、统一调茬轮作、统一作业标准、统一药剂配方、统一田间验收。详见附件2。
为加强农机管理,充分发挥大型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良好的基础,我场对大型农业机械实行“六统一”管理。即:农业机械统一管理和停放、农业机械作业统一调动、农业机械作业统一收费标准、农业机械作业统一质量验收标准、农业机械统一提取定期修理费、农业机械作业统一进行核算。
3.推进产业化经营
建立示范基地与加工企业利益互惠机制,发挥赵光农场境内“糖改油”项目上马的优势,制定完善相应的收购政策,以质论价,增加职工收入,强化合同双方履约率,实现专品种生产、专品种储存、专品种销售及全程各环节契约化运作的“三专一化”经营机制。
4.项目管理
(1)建立考核验收制度,加强检查、指导与交流, 对生产队大豆振兴计划落实情况实行百分考核,内容详见附件4:黑龙江省赵光农场大豆振兴计划百分考核验收细则。
在大豆播种、主要生育期、收获期,农场要组织农业、农机、种子等有关部门及技术人员,对高油大豆高产示范队进行检查指导,及时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拟定在播种、生长、收获阶段,召开 2~3次现场会,进行经验交流。9月份组织专家进行验收。11月份召开总结会议,总结先进经验,明确下年高油高产大豆的重点工作与措施,扎扎实实推进农场高油大豆高产示范工作的健康稳步发展。
(2)合同管理
为保证高油大豆的生产,黑龙江省赵光农场与家庭农场之间签订了高油大豆种植合同和收购合同,对高油大豆生产全程实行合同化管理。
(3)报表管理
为掌握大豆振兴计划进展情况,赵光农场大豆振兴计划办公室制发高油大豆春播进度表(日报),收获进度表(日报),高油大豆成本逆控表(季度),高油大豆计划推进进展情况表(月、季报)。
(4)档案管理
为保证大豆振兴计划的连续性,在实施大豆振兴计划过程中的方案、文件、材料、会议记录等,均纳入档案管理。
(三)有关优惠政策
1.机械补贴:购买大型气吸式点播机,从上级振兴计划拨款中补贴0.5万元,农场补贴1万元。
2.对种植高油大豆职工直接补贴:经农场及上级领导检查后,符合大豆振兴计划条件的,依照种植合同享受国家补贴。
3.引进高油品种补贴:对引进的高油高产大豆新品系实行一定的补贴。
六、效益分析
赵光农场耕地面积42万亩,种植高油大豆205 400亩。预计综合亩成本 226.41元,其中:间接费90元/亩,直接费成本136.41元/亩。
根据高油大豆订购意向书约定,高油大豆含油量以20%为基准,收购价为1.66元/公斤,在此基础上每高一个百分点,收购价提高 0.03元/公斤。我场种植的高油大豆品种,平均价格能达到1.714元/公斤。全场205 400亩高油大豆单产预计为195公斤/亩,总产量达 40 053吨,每吨多卖54元,共计增加收入216.3万元。家庭农场种植 205 400亩高油大豆,总投入4 668万元,其中,上交农场间接费1 848.6万元,投入直接成本2 819.4万元。总产出 6 867万元,净利润2 199万元,投资回收率达到47.1%,比种普通大豆回收率要高10%左右。
七、组织分工
为确保大豆振兴计划的顺利实施,农场成立大豆振兴计划项目领导组织:
组 长:吕贵山、孙福山
副组长:薛德祥、刘方华
成 员:周东升、马书良、李 臣、黄大强、于建华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大豆振兴计划办公室设在生产科,办公室主任由马建华兼任。成员:苏兴俊、王维新、王山、别宗望、姜玉玲、古力、解德海、李明波、王俊岩、卢绪营、郑福林、戚福祥、蒋迪飞、唐道元、杨宾轩
领导分工:
项目总负责人:吕贵山赵光农场场长高级农艺师
项目生产技术负责人:薛德祥赵光农场副场长工程师
项目协调管理负责人:刘方华赵光农场副场长统计师
具体工作人员分为四个小组:
1.技术及项目实施组
组 长:马建华
成 员:郑福林、李明波、王俊岩、戚福祥
2.机械设备组
组 长:苏兴俊
成 员:解德海、朱坤芝
3.综合管理组
组长:别宗望
成 员:解德海、李明波、朱坤芝、王俊岩
4.成本逆控组
组 长:王维新
成 员:古 力、卢绪营
5.宣传组
组 长:姜玉玲
成 员:李志嘉、焦红军、周良君
6.专家顾问组
组 长:蒋迪飞
成 员:赵永才、刘殿龙、徐玉花、赵运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