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璀璨的事业

璀璨的事业



             ——记赵光农场民政局二三事 
                   由景顺
  赵光农场是一个具有60年历史的老场,历史包袱重,人口多,土地资源少,2001年以来,特别是原赵光糖厂和赵光机械厂等一些局属企、事业单位破产转制归属农场管理后,人口增加到近三万,贫困人员大量增加,农场社区人员成分更加复杂。
  面对如此复杂的社情,农场党委一斑人审时度势,“十五”以来,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为指导,各项民政工作顺利开展,起到了调处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广大民政对象真切地感受到了“三个代表”带来的实惠。连年被分局授予“先进民政局”称号。
  说民政道民政, 实现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应保尽保是农场党委、 民政局的第一要务。在“低保”工作上,他们牢牢抓住五个重点不放松。
  以健全制度、网络为重点,建立了一支稳定的专业性“低保”工作队伍,在 4个居民委、11个管理区成立了有职工、群众代表在内的“低保”评议委员会,在全场推行了以规范化管理为重点,以规范进口、打通出口、缩小保障比例为目标的“低保”工作。
  以入户调查为重点,坚持走访,第一手材料制度,依据国家及各级“低保”条例,进行了全方位的入户调查,坚持公开、公正、公平、民主增强透明度、应保尽保原则。
  第四管理区职工王建平因患红斑狼疮病,丧失劳动能力,家境十分困难,了解这一情况后,主动将其纳入“低保”范围,使他树立了生活的信心。
  以评议、评审为重点,坚持民主集中审核制。在参加评议人员中建立签字认可制度,从而杜绝了暗箱操作等的不良之风,评审的结果,受到了各级领导、广大居民群众的高度肯定。
  张榜公示为重点,严守群众监督制度。实际操作中做到“低保”政策公开,“低保”对象公开,保户家庭情况公开,保金数额公开,使“低保”工作自始至终置于群众监督之下。
  一方面认真细致地进行入户调查 ,核准家庭收入,力争保障对象不漏网。 另一方面提高“低保”工作的透明度,把“低保”工作纳入社会监督,公开民主评选“低保”对象,
  以分类施保、管理为重点,实施动态管理制度。把“低保”对象分为长期保障对象,相对稳定对象,不稳定对象等三类,并按年、半年、季度入户按规定审核,以保证“低保”对象存在的合理合法性。维护了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利益和社会稳定,为促进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到2005年末,全场在保人数已达875户,1 379人,占全场总人口的4.1%,年保障金 114万元,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
  “低保”人群是一个相对弱势群体,或年老体弱,或重病在身,在对“低保”户进行保障金发放服务时,针对身体有病、行动困难的“低保”户,农场民政局、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及时将“低保”金送到他们家中。
  住在场康复中心的鳏寡老人张明学,每次接到民政局长王淑华亲自给他送来的保金时感动得热泪盈眶激动得说,自己亲生的儿女都没这么周到,还是共产党好啊!
  与此同时,还结合农场党员“学帮带”活动,将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低保户”与养殖大户、种植大户等结成对子,帮助他们提高技能,增强就业本领,尽快脱贫致富。
  罗振清,是二居民委的“低保”户,不仅身体有病更没资本和技能,十分贫困,民政局、居民委“牵媒”与养兔大户、党员焦佩军结成对子,焦佩军无偿资助了他三对獭兔,手把手、耐心教他养殖技术,罗振清的獭兔已发展到400余只,像这样的帮扶对子在农场已有8对。
  除此之外,民政局还协调相关部门,在贫困、“低保”户子女就学,看病治病,从事种植,养殖,经营等方面给予相关的优惠政策,使这些“低保”、贫困户看到了希望,生活也有了奔头,感受到了党的温暖。
  在做好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基础上,还投入资金14万余元,为“低保”对象开放了医疗救助绿色通道,使58人享受到了医疗救助,“阳光民政、责任民政、诚信民政”得到充分体现。
  随着农场经济体制改革和“两自”的全面落实,职工经济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因历史和家庭的一些不可预见的变故,部分职工的生活仍处于贫困状态,农场领导班子把扶贫工作当成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效载体,建立了多方联合多种机制的扶贫体系,加大资金、政策和技术的扶持力度,宣传推广脱贫致富典型,“十五”期间,帮扶特困职工 620户,落实帮扶资金150万元,1 576户建立起养奶牛项目,310户建立起养狐、貉项目,3 160户搞特色种植项目。
  职工刘喜福因残疾丧失劳动能力,孩子先天性脑瘫,原场长吕贵山与其结成帮扶对子,拿出500元帮助上养猪、酿酒项目,扭转了贫困局面。
  第一小学三年级刘琳同学,品学兼优,父亲死亡,母亲离家出走,使他的生活陷入无望的境地,是党委书记苍云亲自将 300元钱送到刘琳手中。场长吕殿富、副场长周东升在新学期伊始,亲自带领民政部门领导到学校慰问他和残疾、贫困学生。
  居民蒋宝才,夫妻二人身体多病,孩子考入大学,生活非常窘迫。民政局将其列为扶贫对象,帮助他确定种植项目,并和居委会的领导深入田间指导生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十一队家庭农场场长、共产党员刘志民自己致富不忘乡亲,先后拿出25万元为20多个种植户垫付种地款,无偿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服务,帮助实现脱贫致富。
  “十五”以来,农场共发放困难救助金近60万元、大米5万斤、食油5 000公升、衣物4 500件,救助特困群众670多人。福利彩票助学工程,共发放助学金6万元,74名大中小学生在阳光助学中完成了学业。
  2005年11月,农场成立了爱心超市,建立了爱心捐助基金,实现了农场救助和社会救助的有机结合,使社会救助工作更加规范有序。
  抓“低保”搞扶贫使农场小社会稳定了。协调、指导社区的建设,民政工作也凸现出了特色。
  赵光农场是个人口大场,驻地企、事业单位多,根据地域、人文等情况,他们划分了 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党总支。18个区(党支部),12名热爱社区工作、素质好、能力强的党员干部走上了社区工作岗位。聘选了18名党员任区长兼党支部书记。
  社区居委会成立以来,党建、管理、保障、服务、文化、环境、教育、卫生等工作同步发展。第一批被分局评为先进社区居委会,被农场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第一社区居委会还分别被农垦总局、北安分局授予“民主法制示范单位”、“绿色社区”、“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单位”、“先进街道社区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本着责权统一、管理有序的原则,社区居委会自上而下地建立了党、政、工、青、妇等各类组织。各项工作制度、工作目标、考核管理体系、管理与服务职能理顺,机构健全,内容充分。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社区机制在这里得到体现。
  这里社区工作者和过去街道的老大妈可不同, 一改过去“看门望院”的常规, 肩负起了“党的政策宣传员、致富信息传递员、一方稳定的治安员、居民情感的调解员、群众生活的服务员、党群关系的连接员、文明建设的引导员、环境卫生的监督员”的重任。
  他们以党建为龙头,以文化建设为切入点,调动驻地单位和广大居民的积极性,推进“三个文明”建设。
  首先,面对社区党员无岗无业、离退休、年老体弱的特点,进行“在岗是金子,在社区是旗帜”的教育,勉励他们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以区域管理条块结合原则,建立了党总支、支部、党小组三级党组织,在广大党员中深入开展“学理论,帮贫困,带后进,创先优”活动,五年来,社区党员共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300多人次,退休干部、老党员韩乙富、杨天礼当起了义务治安员。党员成了群众的代言人、带头人、解难人和贴心人。
  在文化建设上,经社区居委会精心策划,在农场党委、工会、民政部门的全力支持下,社区居委会组织了有 500多人参加的秧歌、舞蹈、乐器、合唱队等文艺活动团体,经常举办各种群众喜闻乐见、贴近百姓生活的文艺演出40多场次,每天早晚你都会看到几百、上千人活动在文化广场。
  爱国卫生运动中,党员、中心户们积极作为,为农场的环境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那场没有硝烟的防治“非典”战斗中,社区居委会以保护居民生命为己任,以人为本,加强防范,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发放了两万余份宣传单,走访了 5 000余户居民家庭,充分发挥了“社区防线”作用。
  为良化社区治安环境,“4334”管防控机制与社区工作有机结合,栋、户联防工作形成规模,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区长经常深入住户了解情况解决问题。
  区长栾文君多次工作,把两家对门不说话的长达3年的邻里关系调解好。王亚贤挽救了5个濒临离婚的家庭。“弘扬正气,做遵纪守法公民,树形象,增素质,创先优,讲文明”已成为广大居民自觉行动,“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数量不断增加。群众心悦诚服地说:社区居民委为百姓办了实事、好事,不愧为百姓之家。
  说起赵光农场的民政工作还不仅仅是这些。
  他们的双拥工作扎实深入,军政军民关系融洽,已从传统拥军向智力拥军、科技拥军和政策拥军过渡。
  5年共投入3万多元,支持了部队建设。发放优待金 288万元,优待现役义务兵。深入现役军人、伤残军人、军烈属家中送去慰问品和慰问金,合人民币达 3万元,在接收退役士兵工作上,落实了公开、公正、公平的安置政策,安置率达到100%。探索了以计划安置为主、自谋职业为辅的新路。
  在社会事务管理上,投资30万元新建一座 540平方米,集娱乐、洗浴、餐饮于一体的康复中心,年投入10万元用于老人们的伙食、医疗费用补贴。2005年为社区老干部购置宽敞明亮的楼房作为娱乐活动场所。民政局还为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办理《敬老优待证》达 1 000人次,结合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的评选活动,选树尊老、敬老模范家庭和助老先进个人,用典型事例广泛开展敬老、养老、助老的道德教育,在全场树立了尊重、帮助老年人的社会风尚。
  在殡葬改革方面,农场下发了《赵光农场殡葬管理实施细则》文件,在实施过程中加强了督查指导工作,散发宣传资料400余份,准确、及时掌握了殡葬动态,死亡火化率逐年提高,提高了公民殡葬改革意识。
  此外,婚姻登记、社团登记、福彩销售等社会管理工作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实现规范化,福彩工作代表总局参加全省知识竞赛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得到各级领导的好评。
  民政队伍的自身建设在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基础上,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政务公开、民政信息化上了新台阶。
  系统局域网、便民服务咨询电话等办公软件的应用,上级民政部门和农场党委的领导支持,使赵光农场这个造福于百姓璀璨的事业如添双翼,呈现出勃勃生机和强劲的发展后劲。
  “十一五”的号角已经吹响,民政工作目标已明确,前途光明,任重道远,赵光农场的民政工作将会为富民强场、构建和谐小康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时任农场电视台台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