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商机不放办农场 三路进财避风险

商机不放办农场 三路进财避风险



               商机不放办农场 三路进财避风险  
                     刘志民
  我兴办的家庭农场位于赵光农场第三管理区,拥有土地面积 4 800亩,农机具配套齐全,其中链轨式拖拉机“1002”1台,“802”1台,联合收割机 “3518”1台,共计价值145万元。2000~2003年的4年间,家庭农场盈利 28万元,其中2002~2003年,参加了农业部大豆发展计划,年平均实现利润37万元。
  回想当年创业的情形,我的家庭农场也是在改革中诞生,在困难中崛起,走过了一条不同寻常的创业之路。我在青年时期曾担任过11年的联合收割机驾驶员,4年机务队长,1994~1996年,我曾担任二十三队队长。从小生长在赵光农场这片土地上,我热爱赵光农场,热爱这片土地,喜欢种地这一行。由于多年来一直在基层生产队做技术与管理工作,我学习到了很多农业知识和生产管理经验。这时期的经历为我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9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赵光农场原有的小型家庭农场的弊端日益显现出来。这些小型的家庭农场没有配套的农机具,抗灾能力差,推广农业新技术慢,生产效率低,经济效益差。我从多年的农业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只有规模经营,才是种植业发展的出路。1997年,机遇终于来了,农场决定对规模小的生产队进行合并,鼓励实行大规模土地经营。我经过一番认真的调查研究和思考,在农场党委的大力支持下,毅然决定在原二十三队的基础上,创办耕地面积为 4 030亩的股份制规模经营家庭农场。刚开始阻力很大,爱人对我辞去机务队长职务干个体不满意,说种地风险大不如当机务队长保险。我的有些朋友、同事也劝我要谨慎行事,但我心里始终坚持一个信念:兴办家庭农场具有别人所没有的优势,只要采取科学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坚持农业标准作业,规模经营,家庭农场就一定能挣钱。
  1997年,是家庭农场创业的第一年,以我为首的采取自愿组合的方式,先后有 6人加入了规模经营家庭农场,并成为家庭农场的骨干。当时的家庭农场除了 4 030亩土地外,农机具一样也没有,困难可想而知,但在我与各位股东的共同努力下,当年实现利润23万元。
  由于体会到缺少农机具的困难,1998年,我筹资购买了 1台二手E514、1台802及全套的农机具,准备大干一场。然而,老天不作美,像是在考验我这个家庭农场似的,在麦油收期间,900亩油菜割晒后,连续降雨 20多天,油菜全部烂在地里,一年的辛勤劳动果实化为乌有,同时 1 800亩小麦不能及时收获,机器下不了地,眼看着站秆就要发芽。我急得满嘴起大泡,一边利用现有的E514进行联合收割,一边到附近的农村雇工收小麦,经过 8天的日夜奋战,终于把小麦全部抢收回来,我因此得了一场大病。当年由于灾害大,家庭农场亏损39.7万元。一时间,议论纷纷,有来自家庭的责怪和不满,有来自社会的冷嘲热讽。
  我当时的压力也很大,但是,我始终坚信我的家庭农场是有发展前途的,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锻炼了我坚强的性格,只要我认准的事,就一定要把它干到底,我想绝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难就放弃家庭农场的经营,何况还有农场党委的支持,同事的鼓励,我刘志民在哪跌倒,就要在哪爬起来。只要按农场的要求高标准种好地,我的家庭农场的前途是光明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始终坚持科学种地,同时增加了抗灾设施的投入,提高了抗灾能力,1999年及以后几年,特别是在2000年和2001年大旱的情况下,我的家庭农场始终保持了赢利。2001年,我的家庭农场承租土地4 800亩,实现盈利27万元,2002年,实现盈利31万元,2003年,实现盈利 19万元。
  多年来,我的家庭农场从事农业生产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农业生产中特别注重应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我每年都参加北安分局举办的农业技术培训班,听课时,我认真做笔记,不懂的知识就向农场的生产、 农机部门虚心请教。每年农场下发的 《春耕生产技术方案》、《夏管技术方案》、《秋收技术方案》我都认真学习领会并在农业生产中应用。2004年,农场生产部门发出草地螟将发生的预报,要求种植户提前做好防治准备。我组织人员在 6月中旬及时进行田间调查,在草地螟2龄幼虫前使用2.5%敌杀死0.4公斤,对大豆进行了全面药剂防治。由于防治比较早,大豆基本没有受到虫害损失。
  我的家庭农场的第二个特点是坚持高标准科学用种。种子是农业丰产丰收的基本保证。多年来,为保证家庭农场种子质量,我全部采用农场种子公司的种子,因为种子公司的种子纯度好,质量高,用起来特别省心、放心。几年来,我的家庭农场各作物产量一直比其他种植户高,这也与我多年来一直坚持重视种子是分不开的。
  我的家庭农场从事农业生产的第三个特点是特别注重经营、管理和市场调查。2001年 4月,我自己投资1万元购买了1台计算机,学习了上网,随时了解国内、国外的粮食市场行情。2001年10月,赵光大豆市场价格仅为 1.64元/公斤,我从网上了解到大豆有涨价的趋势,没有急于销售手中的273吨大豆,到2002年3月大豆价格涨到 1.82元/公斤才全部抛售,仅此一项,每吨大豆多卖了180元,273吨大豆共计多收入4.9万元。
  第四个特点是注重农业机械的投入。由于吃过机械力量不足的亏,我在更新农机具方面舍得投入,舍得花钱。为了加强机械力量,提高工作效率和作业质量,1998年新购进 1台1002型东方红拖拉机,1999年又自筹资金45万元,购进 1台JD1075型联合收割机和“气吸式”精量点播机 1组。特别是2004年,党中央一号文件的下发,农场“两补一免”政策的实施,减轻了职工种地的负担,我种地更加有热情了。2005年,我计划淘汰旧的1075,购买 1台3518联合收割机,另外计划购买迪尔185~200马力拖拉机1台和270马力拖拉机1台及全套农机具。
  从1998年起,我不仅是规模经营家庭农场的场长,同时担任了原二十三队的“编外片长”,负责“片”里的治安和管理工作。在我认真细致的工作和严格管理下,一个50多户的居民点井井有条。
  回顾我的家庭农场的发展过程,我要感谢农场领导和农场党委对我的支持和鼓励,感谢农场给予的优惠政策和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所给予的帮助。几年来,农场党委对我的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荣誉。2001~2003年,我的家庭农场连续被评为先进家庭农场,2002年我被农场报送评为总局特等劳动模范、黑龙江省劳动模范。
  经过 8年来的不懈努力和奋斗,我的家庭农场已经成为赵光农场经营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很有发展前途的一个家庭农场。但是,与东部局的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与全国种粮状元葛柏林相比,从耕地面积、机械保有量、经济实力等方面看,还有很大的差距。在新形势下,我决不能满足现有的成绩。2004年,农场提供贴息贷款,鼓励职工购买奶牛。我积极响应号召,在原有家庭农场的基础上,一次性购买新西兰进口奶牛5头,国产奶牛 15头,挖掘新的致富门路。
  展望未来,我信心百倍,我相信有党中央给予的好政策,有农场党委的支持和帮助,我的家庭农场一定会有更高更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