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农业技术措施

第三节 农业技术措施


一、耕作轮作和作物布局的改革
  (一)耕作:
  我场土地是由原始荒原开垦而来的,草甸土壤面积较大,开垦初期草根层较厚,当作采用连年伏秋耕翻和逐年加深耕层的措施,六十年代新垦荒地逐年熟化,采用大豆和杂谷茬耙茬种小麦的耕地措施。七十年代末小麦耙茬种小麦的实验获得成功,此后,在我场少耕免耕法基本实现了,但就在生产实践中证明,少耕免耕法必须根据土壤墒情决定,近年来在种小麦的耕作技术中,采用应变的耕作措施,大致采用两种耕作方法,一是在土壤水分适宜和偏早年份,采用伏秋时期原茬耙茬。二是偏涝年和土壤水分较大的地块,采用伏秋时期原茬深松,大田和根块作物。普遍实行深松法。几年来由于耕作改制的发展。耕作费用平均每亩降低二元左右。
  (二)轮作与作物布局:
  在轮作上,因我场气温低、无霜期短,适宜栽培的作物不多,主要以生产小麦、大豆为主,传统的作物比较、大致是小麦占60%大豆占30%,其它经济作物占10%,七十年代中期以前,轮作的方式大都是麦麦豆三区换茬制。部分条件较好的生产队实行过麦豆麦杂轮作制。后来赵光糖厂建成,甜菜种植面积有了新的发展,八十年代后油菜试种成功,各生产单位普遍推行麦豆麦菜(甜菜和油菜)四区轮作制。但是部分生产队,还有部分较远地块、种植甜菜在管理和运输上的不便,目前仍推行麦麦豆或麦豆麦的三区轮作制。
  建场三十年来的经验证明,作物单一,小麦比例过大,对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就低,从现在种植业结构分析,小麦种植比例(约40%)还应减少,应适当增加经济作物和早熟高产的玉米面积,在大力发展畜牧业的同时,饲料作物应相应增加,以避免从外地高价购进饲料,给畜牧业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三)栽培技术的改革
  根据土壤结构的变化和外地高产的栽培经验,五十年代小麦的栽培技术大都采用7.5公分和15公分交叉播种,部份岗地土壤比较蔬松的地块田间保苗率较高,才采用15公分单条播种。六十年代后随着开垦年代的增长,土壤逐渐疏松,同时在生产实验中发现农时和 7.5公分行距,作业质量偏低,增产效果不明显,15公分交叉播种,作业程序过多,影响作业进度。因此到六十年代中期便逐步处缔了7.5公分和15公分交叉播种的方法,普遍推行15公分单条播种,30公分行距,只是在良种高繁田中和春涝抗湿播种时才采用这一方法。
  大豆及其它耕作物,因在五十年代新垦土地筏块较大,草根层也较厚,普遍推行30和45公分行距平播平管的措施,只是在部份土壤比较疏松的地块,实行60、66公分平播后起垄的播种方法。玉米和谷子普遍推行用大豆原垄(行距60~66公分)耕种和人工穴播。此后土壤渐渐熟化,农田杂草随之增多,并在生产实践中发现,气温偏低,积温偏少地区,
  地温也相应较低,平播和小行距播种因光能幅射量小,不比垄种和较大行距的播法成熟早,为了促进中耕作物早熟和提高产量,六十年后便推行60公分为主的随播随起垄的方法。谷子继续推行用大豆茬原垄播种,玉米和根块作物提倡秋起垄,由于栽培方法的改革,产量逐步提高。
  二、田间管理的改革
  田间管理概括耕种,农田杂草的防除和田间收获三项管理,现将主要作物田间管理的发展分述如下:
  (一)主要作物的播种
  1、播种:根据我场气象条件,各种物的最佳播期(高产播期);小麦为四月上旬至四月二十日,大豆为五月上旬至五月十五日玉米为五月七日,五月二十日,甜菜为四月二十五日至五月十日,油菜为五月十日至六月五日。但是遇到春涝年份,各作物的播期往往拖延半个月左右,如1957、1961、1963、1970、1973年,小麦播期拖延到六月上旬才播完。
  2、密度:根据历年丰产调查,各作物的高产株数是:小麦40~49万株/亩,大麦 30~40万株/亩、大豆2.6~3.3万株/亩,玉米4~4.2千株/亩,甜菜4~4.2千株/亩但是,在大跃进的年代和动乱时期,曾大力提倡过越密越高产的极端密度,小麦最高密度到过70万株/亩,大豆高达7万株/亩,结果浪费了大批种子粮,相反降低了产量和产品质量。
  (二)杂草的防除
  1、麦类作物的除草:从建场开始至六十年代初期,每年约50~70%的小麦面积,以红星2.4除草耙苗后耙草1~2遍,对当年生杂草的杀伤和抑制起到一定的作用。此外当时处于新开荒时期,蒿草和刺菜较多,生育繁茂,对产量威胁很大,因此每年都雇用大批临时工和家属工拔大草。直到六十年代初小麦化学药剂除莠试验成功,1966年开始用飞机喷洒 12.4—钠盐11万亩,谷子4000多亩,当时机场建于三分场十六队,后来因动乱开始,加之用飞机喷药对异作物影响较大,农场开始自制机引喷药机,除草剂也有原来的小瓶包装的 2.4—钠盐粉剂、改制为大桶包装的2.4—丁脂(乳油剂),杀草效率成倍提高。自从开展化学药剂除莠以来,人工除草被解放了,农田中的双子叶杂草也大量减少。
  2、大田作物的灭草:建场初期,大豆和谷子绝大部分是以平播平管为主的,因新垦荒地筏片较大,影响中耕除草,全靠人工除草为主,1959年后才全部采用机械和人工相结合的灭草措施,当时机械灭草分为两种方法:一是红星2.4除草耙进行苗前苗后耙草,苗后中耕培上2~3遍,另一种是蒙头土(简称二捞一趟),就是在大豆播种后开始出苗时捞土,在中耕机前后拖带木捞子,锄齿佩带分土板,在垄台上蒙土2公分左右,大豆出苗后中耕2~3遍,人工重点除苗带,这种人机结合的灭草方法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
  在大豆田间管理上我场过去比较重视,1966年以前原二分场大豆连年夺得丰收,1965年全分场20300亩大豆,平均亩产304斤,被评为省属农场大豆高产场,1966年春出席过中央农业部在吉林省召开的全国大豆丰收交流会议,会议中二分场农业技术员毛炳富,重点介绍过建设农场的“大豆栽培和田间管理技术”。
  3、大豆化学药剂灭草的发展,八十年一开始大豆化学药剂除草在我场问世,当时以氟乐灵、拉索、百草枯为主,以全田喷洒进行施药,后来根据海伦农场的经验,用氟乐灵加拉索(即氟十拉)将喷药机改装在中耕机上,结合大豆趟蒙头土进行垄台喷药,这种方法减少用药量和兑水量一半以上,杀草效果比全田喷洒提高11%左右。此后大豆除草剂的品种又有了增多,相继从国外引进了灭草猛,拿扑净枯草多和杜耳等,从此大豆灭草工作在人、机、药综合灭草的措施下农场杂草近年来有所下降,但是因十年动乱的影响,放松了田间管理特别放松了植检制度,农田杂草和杂草种类大量增多,当前虽然使用了以上各种除草剂,而这些药剂只能防除小草子的禾本科杂草,现在农田中的双子叶杂草还是较多,所以大豆和其它中耕作物产量不高的原因,仍然是杂草问题。  
  (三)田间收获技术的发展
  建场初期,小麦和大豆两大作物多数以直接联合收获为主,因当时国内尚无割晒机段根据国外小麦分段收获的经验材料,发动能工巧匠利用C一6康拜因卸掉凹板进行分段收获,取得良好效果,而当时因拾禾部分未能解决,小麦机械分段收获面积较少,大豆除了用机械横垄收获外,30~50%的面积采用人工收割。玉米、谷子和其它作物都以人工收获为主。  
  六十年代前后,割晒机和拾禾器逐渐增加,小麦分段收获迅猛发展。七十年代后分段收获达到80%以上,小麦收获期与五十年代相比,收获期提前10天左右,田间收获损失大量降低,产品质量有很大提高。大豆收获在七十年代后低茬收割改装成功,由颠跛的横垄收获改为顺垄联合收割.从此大豆联合收获面积逐年增多,到八十年代大豆联合收获比例达到80%以上,同时收获效率和产品质量也相应提高,多年存在的大豆泥花脸也大量减少。
  玉米和甜菜以及其它经济作物,因种植面积不大,至今仍然采用传统的人工收获法。
  三、植保措施的发展
  建场以来,在植保工作上,一直采用耕作,植检和药剂防治相结的措施,主要以防为
  (一)种子消毒拌种
  七十年代以前,多采用以种子量0.3%比例的赛力散或西力生作作杀菌剂,另加0.25%~0.3%的可湿性六六六粉作杀虫剂,进行种子消毒拌种,拌种的目的主要防治根腐病、黑穗病和地下害虫(如金针虫)。七十年代后由于作品种的相继更换和原来的农药含汞量过高,病虫害又有了新的变化,又改用克菌丹和多菌灵等几种农药,对防治根腐病,多种黑穗病和地下害虫,收到较好的效果。
  大豆拌种过去一直不进行消毒,八十年代左右,大豆蛇根蝇不断扩大危害,严重地影响了大豆的发育和生长,根据九三农场管理局农业科研究所的经验,用种子量的0.3%的灵丹粉加柴油作粘着剂、拌种后取得良好效果。八十年代后又普遍采用0.25%的锌硫磷喷雾闷种、对各种地下害虫的防治、效果更为明显。
  (二)粘虫的防治
  建场初期我们便参加与邻近农场的联防测报组织,粘虫大发生年据材料记载有过一、二年,其中1965年和1981年较重,特别现1965年危害最重,麦田和谷子地,每平米幼虫达上千头因当时采取了积极措施(如昼夜喷洒药剂),便迅速消灭了害虫,除了二千左右亩谷子受害较重外,小麦因接近收获期加之措施得当减产仅在5%左右。
  粘虫的发生,据调查记载上述二年发生年,都在二分场各生产队,因此每年预测重点都放在二分场和实验站一带,防治措施主要加强预测预报,掌握消长规律和采用药剂防治,严格掌握在三令前喷洒敌敌,敌百虫和其它杀虫粉剂。
  (三)草地螟的防治
  草地螟是新近几年才进入我场的新害虫,多发生在高温偏早年份,七十年代后才陆续瞥见部份作和部份近林靠甸的地边有草地螟危害的踪迹。八十年代后便发现局部地段和局部作物开始危害,相继发生年份有:1980、1981年,大发生年有1982年,全场大豆甜菜和部分小麦以及落叶松树叶被害,受害面积达十万亩左右,虽然采取了积极的防治措施(如大量地喷洒各种药剂),由于害虫密度很大(2000、3000头/平方米),发展迅猛,结果被害作物减产25%以上,绝产面积全场有一万零三百余亩。草地螟是一种新的害虫,其消长规律和生活习性至今尚未全部掌握。
  (四)其它害虫
  我场害虫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和危害,概括有春、夏、秋,三种害虫。
  1、春有跳甲,集中危害十字花科作物和甜菜等,跳甲在偏旱初秋,危害秋菜也较严重。
  2、夏有蚜(即蚜虫和28星虫):蚜虫主要危害大豆、甜菜和蔬菜以及果树。二十八星虫主要危害茄科和胡芦科作物,近年来这两种害虫也有发展的趋势。
  3、秋有地蛆:近年来秋白菜和秋萝卜,均有大量的地蛆危害。秋萝卜危害率在90%左右,特别高温秋季虫害率更高。
  四:种子的更新
  我场各个年代的主栽作物品种,大致五至10年更新一次,目前各种作物的优良品种面积已达百分之七十以上,各个年代的更换品种大致是:
  (一)小麦品种
  建场初期至六十年代前后的主栽品种,大多是伪满时期由外国引进而遗留下来的品种,如从美国明尼苏达州引进的明尼2759、明尼2075和因轿各而根据生长形状命名的秃不齐(因芒短而不齐)。这些品种具有植株不高穗型中等粒多、粒小、口紧,抗寒和耐病的特性。六十年代后相继引进了松花江一号、克强、克光、东农101和辽春一号几个品种,品种特性均具有子实品质好和产量较稳的特点。后来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大批地向外引种,先后共引进群力,遗63~73,遗65~08、等—3—73、克红、北京一号、沈68~71、北新四号、克涝三号、克旱五号、六号、七号、北农71~371等十多个品种。以上品种除克字号和北农71~371丰产性能较高外,其余均属多、乱、杂品种,普遍纯度低,病害重,抗逆性差,产量不稳,这个时期由于大量向外引种种子不经检定加之精选质量差,各种检疫性杂草和病菌随种子带进了农场,造成杂草感染,野燕麦和苍耳等农田杂草,就是这个时现期随种子引进的,在已漫延成灾。
  八十年代前后,为了结束小麦种子的多、乱、杂局面,因地制宜地引进了克旱八号、克丰一、二、三号几个主栽品种,当前又重点地培育了克旱九号、北垦一号、二号和克 77~593几个后备良种,由于近年来小麦种子工作抓得较好、产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二)大麦品种
  我场种植大麦历史较久,建场初期便从通北各场引进大麦种子因当时大麦综合利用率低,种子繁育工作尚未引起重视,只是作饲料粮应用。六十年后代大麦的综合利用越来越高,国库开始收购大麦,同时我场在生产实践中发现,大麦是高产作物,需肥量低于小麦,适宜瘠薄地种植,而且生产成本较低。因此,我们把建场时期的大麦进行田间混合选种,经过良种队高繁后命名建设大麦(又称六棱大麦)。
  建设大麦穗长粒多,千粒重33~35克左右,抗逆力较强,丰产性能高,七十年代后在二分场各生产队种植,连年获得高产,平均亩产都在四百斤左右。由于建设大麦成熟早 (出苗至成熟约80天)产量稳、销路广,八十年代前后播种面积达到总播面积的10%以上。八十年代后相继引进外国品种康奎斯特、波恩亚、红芒等,以上三个品种除红芒较好外,其它两个品种植株过于高大,成熟后便严重倒伏不久便陶汰了。
  (三)大豆品种
  建场时期的品种有:紫花四号、西比瓦等品种,两个品种都具有子粒小、品质好、不倒伏、抗病等特性。而产量较低。六十年代前后便引进了克系283、克交288,大黑脐等大粒型品种,搭配品种有黑龙江41号、克字号品种、具有无限结荚习性,植株较大,分枝多、子实大、色泽好、产量高的特点。黑龙江41号品种、成熟早、适宜当年春开春播和积温偏低地区种植。因大豆地域性要求较强,新品种不多,所以在我场大豆种更换周期较长,克交288和黑龙江41号大豆,至七十年代末期还有部分生产单位种植。八十年代前后才逐步引进北良十号、福试—1、黑河四号,并根据场内小气候的差异搭配有克60~78、北 77~6114、克73~4等品种。这几个品种都具有亚无限的结荚习性和具有早熟、粒大含油率高的特点。
  (四)其他作物品种
  1、玉米:因玉米在我场机械化生产问题始终未得到解决,七十年代中期以前每年种植面积约占总播面积的2%左右,主栽品种都以当地火苞米、黄金顶、八趟子为主,后来才引进牧早44、北玉一号等品种,后来因玉米价格偏低,生产费用偏高,特别在总结玉米四难(即难种、难管、难收、难吃)以后,曾一度时期不种玉米。八十年代后随着玉米价格和综合利用的提高以及畜牧业的发展又从国外引进了木梃,浮尔拉两个早熟、高产的品种。目前玉米机械化生产,仍然未解决,种植面积还是提不上去。
  2、谷子实和禾秸均可利用,建场初期便生产谷子,当时以每头(匹)大牲畜以一比十五(即一头牛马种十五亩谷子)的比例生产谷子。品种以当地品种为主(见附表四),每年种植面积约占总面积的5~8%左右,七十年代以前连年都夺得粮草双丰收,后来因农田杂草的增多,加之品种的混杂、便逐渐停止谷子的生产。
  3、甜菜:从赵光糖厂建成投产后,农场才开始生产甜菜,当时品种以7301为主,因品种不纯,产量偏低。八十年代后从西德引进了单粒种,该品种产量虽然较高,而含糖量偏低。目前的生产品种以甜菜研3号为主。
  4、油菜:八十年代后,因提倡复种绿肥,我场开始在逊克农场引进白菜型小油菜,该品种成熟较早(约65天左右),因植株矮小产量偏低,近年又引进奥罗、托尔两个芥菜型品种、植株高大、产量较高较稳,亩产可达300斤以上,成熟期80天左右。
             各时期主要作物品种
                                     表四



  五、肥料的施用
  (一)基础肥力的变化
  我场土壤比较肥沃,多属草甸黑土和暗棕壤土。开垦后由于耕作轮作的问题和用养地结合不太好,五十和六十年代,全凭自然肥力和靠天收粮的思想。随着开垦年度的增加,土壤基础肥力逐年下降。1962年土壤普查,全场平均:有机质为8.0%,全氮量为0.54%全磷量为0.33%。1981年普查,全场平均:有机质为62%,全氮量为0.37%,全磷为 0.23%。二十年中、全场平均:有机质下降28%全氮量下降31%,全磷量下低30%,黑土层全场平均下降4.5公分,土壤紧实度也逐步提高,七十年代后逐渐意识到施肥的重要性。
  (二)施肥概况
  建场以来至七十年代。农场施肥都以有机肥都以有机肥料为主,所以在积肥工作上每年都要发动群众开展积肥造肥运动,在建厂后的二十年中,每年只能施用各种小量低效的化肥用在小麦的口肥上,据统计小麦施用化肥平均只有0.7~1.2斤/亩,为了达到全面施肥和消灭白种下地、各生产队每年都固定1—2台大车,成立积肥和造肥专业小组(每组 8~10人左右),并建立严格的积肥规章和制度,如积肥专车和专人,生产队无权抽调和任意变动专业小组的工作。专业小组除了常年积肥外,每年还要利用优质粪肥参在合小量化肥,利用自制简单的制肥工具,如用两个油桶焊接在一起的手动制肥机,马拉大耙,用扫帚来回扫动等办法,制造出适宜各种作物混播用的口肥,土制粒肥每年每个生产队都要制造200吨左右,二分场各生产队,每年制造土粒肥总计达1,500吨以上。
  施用有机肥料最多的年代是在3年大跃进时期,1958至1960年的三年中,每个干部、职工、家属和学生每年都有义务积肥任务。每年冬春两季各单位都要开展积肥劳动竞赛运动,“昼夜奋战、大战粪肥”成了当时主攻目标,除此之外还开展高温造肥,就地熏肥(即用二捆柴禾,点燃后上面埋土),3年中共积肥15万吨左右,全田铺撒面积达4万多亩(包括草炭土)。
  化肥的施用,开始于六十年代前后,当时多为低效粉状过磷酸钙(含磷10%左右)和吉林省化肥厂出产的粉状碎酸铵(含氮21%),七十年代前每年进场量约3500吨(其中硝酸铵五十吨左右)八十年代前后化肥用量越来越多,特别进口的高效化肥逐年增加、据1980年至1984年统计,5年中共进场国产过磷酸钙四千五百吨(含磷量14%),尿素2,050吨 (含氮量46%)(三料过磷酸钙)3,400吨(含磷量46%)二铵(含磷46%,含氮18%) 1,300吨。由于化肥用量的增加,相反造有机肥的数量逐年降低,积肥专业队伍也随之解散,有机肥料除了蔬菜和部分小作物施用外,主栽作物全部以化肥为主,施肥水平也逐步提高,当前施肥量是:小麦氮4~5斤/亩,磷7~9/斤亩大豆氮2~3斤/亩,磷 4~6/亩。甜菜氮3~4斤/亩,磷5~7斤/亩。
  (三)施肥方法
  施肥方法与产量密切相关,七十年代以前施用化肥和有机粒肥普遍与种子混施,或与种子同床同位施入,这种施肥法虽然也有增产效果,但是往往影响种子发芽率和在作物发育中后期有脱肥现象。为了充分发挥肥效、达到科学施肥的作用,八十年代后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和播种机机型的更新,采用种子和肥料分箱上分下混的施肥方法,大豆实行深侧施肥,解决了以前施肥中的各种弊病。同时向测土施肥方向发展,据实验秋施肥效果最好,因目前力量有限秋施肥工作只能在部份生产单位和部份地段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