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农机的发展

第二章 农机

第一节 农机的发展


一、农机组织机构和机务队伍概貌
  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农机和机务人员一向被称为生产中的主力军。组织机构比较健全,农机人员的地位也较显赫,从总场的主要领导到生产队的一二把手、多数领导成员是从早期的拖拉机手选拔出来的。总场和分场便设有机务副场长,生产队设有专职的农机副队长。八十年代后总场除了设农机科外,还没有农机总工程师,刘文、杨刚、马宝琛同志就是建设农场较早的农机和负责农业生产的场长和副场长。潘广和、李玉田是建设农场一二任农机总工程师。农机科长有马宝琛、栾德仁、潘广和、胡继成、于洪臣、张永岩等当任科长,后来又从基层生产队选拔出先进队长刘文任农机副科长。
  三十年来农机队伍不断发展状大,1956年建场时,只有国营通北农场调来三十几名机务工人和十来个机务干部,五十年代全场机务工人只有二百名左右,约占工人比例的36%。到八十年代各种农机工人已达到一千九百多人,占工人总数的45%以上,文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建场初期机务工人高小毕业生只占15%,其余为初小和半文盲。八十年代以后农机工人初中或相当于初中文化程度的工人占35%,其余为高小文化程度,文盲和半文盲已被扫除,机务干部建设初期文化水平也较低。只有两名国高毕业生和两名自学成才的农机技术员。八十年代后农机干部增加到四十多人,有技术员和助工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二十多人,有大专毕业的工程师七名,自学成才的技师3名。
  二、农机的更型换代  
  1956年时,只有各种类型的拖拉机十五台,其中有履带式十二台(G—80二台、K07六台、纳齐四台)。小型胶轮拖拉机三台(法尔毛一台、福特一台、热特一台)。联合收割机三台、其中GT4.9一台、匈牙利4.9牵引康拜因一台、ACD—409号自动康拜因一台。配有翻地、耙地、播种、镇压、中耕等各种农具六十一台(件)。另外从县管通北农场合并时带来改良农具二十多件,其中有双轮一铧犁、马拉耙、马拉播种机、综合号中耕机(又称挠沟犁)、摇臂收割机等。
  1957年从通北镇购进纳齐一台,从苏联进口G—80一台、G—6联合收割机五台、从匈牙利进口维尔素斯胶轮拖拉机四台、330自动康拜因一台,农具增加了14台(件)。
  1958年为了种好现有耕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临时停缓了开荒,拖拉机便没有增加。只增加—6联合收割机四台。各种农具四十八台(件)。后来因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卡我们的脖子,不向中国进口机械和零配件,当时我国农机制造业刚刚建立,产品供不应求,直到1962年的五年中、全场共购进国产东方红54履带式拖拉机7台(其中:1960年一台、1961年一台、1964年八二农场交给我场五台)。这时虽然增加了一小批国产新型拖拉机,而由于过去进口的老农机在大跃进年代使用过重和得不到更换新件,一大批中小型拖拉机先后被报废了。  
  1963年后国民经济开始好转、农场又开始开垦耕地,到1966年的动乱前、东方红链轨54型拖拉机先后购进63台,全场农用拖拉机全部被东方红所代替。胶轮拖拉机也增加到 17台(其中从罗马尼亚进口的UTO S—4514台,国产东方红—28三台),各种联合收割机增加了50多台,各种农机超过450台(件)。  
  1968~1976年,生产建设兵团时期,先后又购进了一批农业机械,其中有国产东方红 7524台,铁牛55胶轮拖拉机13台,东方红28九台,手扶拖拉机五台。东风自走康拜因13台,DT4.9牵引康拜因九台,各种农机具213台(件)。
  1978年后,农场在一三分场扩大开垦荒地,种植面积不断增多,先后引进一批机械,到1984年统计,全场有各型农用大中型托拉机一百二十台、各种联合收割机109台(其中牵引GT4.9六十六台东风自走康拜因15台,从东德进口的康拜因E512二十七台、E516一台),胶轮运输拖拉机87台,小四轮二十五台。1984由联合国开发银行贷款从美国引进 4450型大马力胶轮拖拉机三台,1072H/4康拜因一台,8350播种机二台,现在全场有各种农机具850台(件)以上。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已达到85%以上,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部机械化(见后附表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