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机管理
第二节 农机管理
六十年代以前,农机技术管理完全借鉴苏联的管理制度。当时因处于开荒阶段,农机常在沼泽地中作业,条件差阻力大,特别在浮夸风中,出现高指标、强干蛮干和瞎指挥等,致使一大部份农机使用不当,磨损严重,尤其在平调风中,一部份农机被调到公社长期在外支援,加之当时油料奇缺,出现油掺水、润活使用更生油。加速了机械的磨损。由于当时正处于建场初期,修配设备不全,修理水平低,质量难以保证,很大一部份农机和农具技术状态损坏到不能修复的程度,出现整个机务阵营,农机状况差,管理混乱,一多半机械不能保证作业,春天强对付播种,秋天便难以收获。出现马拉康拜因、镇压器当脱谷机使用,一台拖拉机担负两三个生产队的田间管理任务,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田间收获往往延长到春节前后才完成。
1962年后国民经济有所好转、农场开始购买国产新型农机,并针对过去农机技术状态恶劣和管理混乱的局面,农场机务工作提出全面贯彻机务规章制度,采取养重于修、管、用、养三结合的方针并根据省国营农场管理厅机务工作会议的精神,作了生面整顿。
一、封存、停用和报废一部份技术状态恶劣到不可修复的拖拉机和农具。
二、严格贯彻执行机械常年的大、中、小修理制度,严禁乱拆乱卸。
三、实行修理厂(或分场修理间),农具场和两库(零件库、油库)管理专责制。
四、贯彻以耗油量计算保养期,严格执行双班保养和使用交接班制度,并建立机车台帐。
五、做到四不漏(油、水、空气、电)、五净(油、水、空气、机身、工具)、八封闭(柴油、汽油、机油加油口、油尺口、磁电机、汽化器、输油管,起动机加油阀)。
为了进一步做好机务管理工作,除了大力宣传规章制度外,还利用广播和幻灯表彰先进机车组和做出成效的好人好事,同时还组织一批机务工作人员到九三,克山和查哈阳农场参观学习,提出远学郝文焕、近学王堂(本场)先进机车组的口号,对全场的机械使用机务管理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1964年,一队(现在九队)和三队(现在十一队)被评为赵光垦局农机管理和农业生产先进生产队,当年拔款给这两个生产队修建保养车间各一栋。
自从机务管理整顿后,各项管理制度才有章可循,机务工作从混乱局面逐步走向正轨,机械故障减少,三率(出勤率、时间利用率、完好率)不断提高,为农场机务工作打下良好基础,直到文革后的头两年,机务工作仍能继承原有的工作传统。
1968年,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由于当时政治不稳定,机务上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被当作修正主义的东西而砸乱。农机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有的被揪斗、有的被下放、有的被改行。一部分工作熟练、干劲足的老车长也被撤换,加之机务队伍新成员大量增加技术水平低,操作不熟悉,故障增多,当时曾广泛流传着:“机车不会开,坏了花钱买,全国跑采购,买回废零件”的歌谣。机务管理整顿时又濒于混乱局面,三率下降。
1977年后,恢复了原来农场的组织机构,省农场总局提出全面贯彻机务规章制度,并于1978年制定了《连队机务管理十项标准》,要求全局各农场开展机务管理标准化运动。我场为了实现总局标准化精神,于1979年决定在九队建设一个农机管理标准化样板队,随后着手建设农具场,零件库和油库,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达到标准。1980年后多次评为北安管局和省农场总局标准化生产队,以后三队、四队、十队、十一队、十二队、十四队、十九队先后掀起学习标准化样板队的典型事迹。从此以后,全场上下迅速开展机务管理标准化建设活动的新高潮,机务管理重新出现新局面,标准化单位和标准化车组不断出现。
1981年全场评比出标准化车组27个,1982年评比出31个,1984年全场标准化机车组达到29个。标准化生产队由1980年的1个、到1985年达到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