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田间作业标准化
第三节 田间作业标准化
建场初期,因机械缺,机务工人少,技术水平低,田间作业质量低劣,耕作比较粗放。当时田间机械化作业、主要是翻、耙、播种和脱谷几项作业,中耕除草和收割,很大一部份全靠人工和畜力因农机不配套,田间机械化程度只占60%左右。
1958年后,增加了一部份农具,农场又发动能工巧匠,自己制造了一部分适宜当时耕作条件的农具,如播种谷子、玉米用的木制机引耙,除草用的2.4红星除草耙,趟蒙头土用的方木捞子用C—6康拜因改装成割晒机(卸去滚筒凹板),拾禾用的木制拾禾器,木制联结器等,这些木制农具的出现,使田间机械化生产水平提高10%以上,作业标准也明显提高。
1966~1962年,因受自然灾害和浮夸风的影响,农机出现不科学的乱改装,导致田间机械化作业程度降低,标准作业下降。
1963年后,农场增添了一部份农机具,割晒机和拾禾器增加较多、机械化生产水平开始回升。省国营农场管理厅下发了《田间作业标准暂行规定》,赵光农垦局也多次组织各农场主要的农机干部和农机技术人员学习标准作业技术。并将作业标准列为评比和劳动竞赛的首要条件。还明确规定、对于作业质量不合标准的单位和车组,不准评选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更不准当劳动模范。
为了确保农业丰产丰收,种、管、收三大作业都提出了明确易懂的标准作业口号如:
种:提出了四不播(种子处理不标准、地不整标准、农时不到化冻深度不足、农机检修不标准)和直(百米弯曲度不差土10厘米)、齐(地头地边要整齐),均(下种施肥要均匀)等标准作业措施。
管:主要指夏锄阶段的田间管理,提出了锄早锄小锄了的作业标准。为后来苗前苗后耙草和蒙头上创造了理论基础。在中耕管理的质量关键上,还提出三不准(不准伤苗、不准埋苗、不准留草)的作业标准要求。
收:在收获标准作业上,除了适期收割外,还提出五净(割净、拾净、脱谷净、风净、拉净)和七不准(康拜因各部不准漏粮、不准裹粮、不准跑粮、不准打碎粮、不准混种混地号、干湿和好坏粮食不准混收、不准快速行车作业)作业的标准质量。特别是分段收获提出了三度一线(即:割茬高度要在15~20厘米,放铺角度在10厘米左右、铺子角度 60—70度,放成一条线)的质量要求为收获工作创造切实可行的标准。
为确保上述标准作业的实施,农场具体地规定出检查验收制度,即每天每班组作业、由生产单位负责生产的领导同会统计人员和部份车长共同检查验收,并记入台帐,在各个生产阶段,每个地号和各生产单位,由场长带领农业、农机技术人员和各队生产负责人逐地号和逐单位的进行检查验收。从而标准作业引起了普遍重视,彻底扭转了过去作业质量偏低的局面,为了适应农业丰产措施,对农机具进行大量的改装和革新;用废链轨改装成软捞子。用一根4米长,直径30厘米的园木,锯开两片改装成八字捞,对消灭开沟垄起了很大作用。改装了悬挂划(压)印器、使播种时清晰可见、拐弯方便。还改装了播种机一机多用的革新,经过改装后的播种机在一次播种的工艺流程里,可将种子肥料分别播入土中,避免了一些肥料与种子掺混造成肥害的弊病。经过改装后的播种机还可作苗后追肥,中耕和春秋时期的起垄作业,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局曾在1962年秋派出农机专业人员到场考察,认为切实可行,为现在综合号中耕机的设计提供了索引。以上改装的成功和作业标准的颁发和给标准作业创造了有利基础,同时也给全场农机工作执行标准作业打下优良传统。
1966年后,由于政治上的动乱和生产建设兵团的成立,农机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被改行和下放,原来的农场领导有的被打倒有的靠边站、部队来的现役军人接管了领导岗位,因缺少农业机械化生产知识,不懂农业技术和科学种田的原理,合理的作业标准规章被废除,导致标准作业降低。
1976年后,恢复了原来农场的体制,垦区上下及时地总结了十年内乱的教训。科学种田和作业标准重新得到重视,曾被缩减了的化学药剂灭草措施又重新开展起来,七十年代末大豆化学药剂灭草在我场相继问世,机引大型喷药机不断改进,在耕作技术上大力推广少耕和免耕法,原来的离向心两种播法、全面改为锁形播种为主,中耕管理推行四区套耕和垄间深松,原先的条状分段收割技术改为鱼鳞大铺,作业标准达到一个新水平,同时三率明显提高(见附表四)。耗油量/亩和田间作业成本明显降低(见附表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