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非田间机械化

第五节 非田间机械化


六十年代以前,农场的非田间机械化水平很低。晒场、建筑和畜牧饲养多数全靠人工和畜力,晒场仅有少量的扬场机,其余粮食摊晒、翻场、集堆、入库、装车等都是全靠劳力为主。据统计每年每队晒场耗工量多达四千工以上,平均处理一吨粮食需用2.5个工左右。
  七十年代后,在科技人员和机械工人的共同努力下,用仿造革新的精神,制造出各种各样的非田间机械。
  晒场除了扬场机,清粮机,还自制了大型入囤机,用旧车体改装了摊场,集堆、翻晒的机械、使晒场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八到十年代晒场又改装成功装车机和装袋过秤机械,笨重的体力劳动被机械所代替,现在处理一吨粮食只需要一个人工,比六十年代前后降低用工量三分之二左右。
  畜牧机械。六十年代以前,全靠人工侧草、用石磨石碾等粉碎饲料,饮用水是笨井和泡子水,每个畜牧点需用两名强壮劳力常年提水后来才逐步购进侧草机,饲料粉碎机,蒸焘机和自制打浆机等,八十年代后各畜牧点打了机电井、同时又购进电器孵化器8台,一季可孵化蛋高达十万只雏。还购进CST—1000配合饲料加工机械一台和建造了容积 250立方米的冷库一栋,配有ZJK250A型制冷机一台。
  制粒肥机。六十年代前后,所有化肥都是国产粉状肥料,不制成粒状无法施用。当时因无制肥机械、只好用木制大耙后带树梢用牛马拉动旋转滚粒,或用扫帚来回扫动。后来用两节油桶焊接在一起,用两人摇动制肥,后来改用电动,而这种制肥方法因成品率低,抗压力小,七十年代后又改为挤压式制肥机,用拖拉机后桥输出动力,按装用气缸套制成的挤压机,这种挤压式制肥机,制出的粒肥水份小、成品率高、抗压力大,日效可达30多吨。
  种子消毒机:七十年代以前,都用木制方箱以斜对角安装曲轴,用两人摇消毒,因效率低,加之人工防毒不安全。改用铁皮方箱用电带动,从此消毒质量和效率大为提高。
  喷药机:六十年代中期时,喷洒除草剂都用飞机航空作业。七十年代前后改用自制机引喷药机,利用牵引车排出的废气喷雾洒药。八十年代前后大田作物除草剂从国外引入,用水量大量增加,又改用泵式并带迥旋拌药(三通)喷药机,从此以后田间药剂灭草和防治病虫害达到一个新水平。
  六十年代以前,建筑道路,水库塘坝和修建农田水利工程,全靠人工挖土方,挑土篮等艰巨劳动,后来才购进大型推土机开沟犁,采运斗和刮土铲(平地机)等建筑机械,七十年代后又自造和购进大型制砖机,制材机械原来由人工拉大锯,六十年代中期才有中型园盘锯。八十年代后改用大型带锯和木工用的电创、电凿、电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