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农机队伍
第六节 农机队伍
一、农机队伍的构成
1956年建场时,由国营通北农场调来拖拉机、康拜因手和修理工以及农机干部共41名,(其中:农机干部6名,技术员2名)。当年从城市招工来的青年中挑选10名当学徒,全场共有农机工作人员50来名。
1957年从农建二师、吉贤农场,萝北开荒队调来农机工人15名,后来又从通北县农场,北安县农场,望奎县农场成批调入农场的工人中,挑选30几名青年工人当学徒,封 1958年底全场农机人员达到100多名。
1958年后,从转业军兵,山东移民中又挑选一批青年学徒工。后来因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各地成批灾民自然流入农场,同时这段时期投亲靠友人员不断增加,又从中选出一大批青年当农机学徒工。到1962年底农机队伍增加了一半,人数达到200多名。
1963年后,省内各城市开始下放知识青年,从哈尔滨、佳木斯、牡丹江、鹤岗等城市下放百名男女知识青年来农场,这批青年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对学技术比较钻研、抱有建设和开发北大荒的崇高愿望,积极要求学习开拖拉机、场党委采纳了他们的意见,后来这批下放青年中的大部份同志和一部份女同志被分配到机车上,由于他们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很快成为熟练的农机驾驶员。
1964年“八二部队”农场借用农场的土地,因期满归还农场,留下各种农机工人60多人。1965年克山涌泉农场搬迁到我场,带来各类农机工人60余名。另外在此后时期,农场职工子弟开始就业,多数被分配在机车上,到1966年的动乱前,农机工人达到上千人,农机干部达到40多人。
文革开始后,于1968年生产建设兵团组建成立,不久全国各大城市的青年学生,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从哈尔滨、北京、天津、上海和杭州等城市来到兵团。后来这批青年很多分配在机车上,农机战士猛增到2500多人,农机指挥员和参谋人员共30来人。(因在动乱中原来的农机干部和技术人员被下放和改行,人数反而减少了)。在这段时期虽然农机战士和机车大批增加,由于新手多,规章制度被砸乱,三率和耕作技术大量降低。
1977年后,知识青年开始返城,农机工人开始下降,到1980年农机工人减少到文革前的人数,曾一度出现农机空工人虚的现象。为了解决工人不足,除了安置一批职工子弟外,还做了老兵归队的工作,解决了农机工人暂时短缺,后来职工子弟成批就业,农机工人的文化和人数越来越多,据1984年统计各种农机工人达到1700多人,专职的农机干部达到50人左右。
二、农机工程技术人员发展
建场时期,仅从国营通北农场调来两名自学成才的技术员于森、李瑞平两位同志,后来王岗机校和赵光机校也先后分配来一批中专生,由于当时知识分子政策落实不够,多数当工人使用。只有胡继成、邵国军、刘希民任技术员。
1963年,东北农学院农机系毕业生金国忠分配到场,我场出现第一个大学生,从此以后,先后向农场输送学生。其中:有于洪臣、张永岩、巩丛林(女)。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农机系毕业生张水根,济南农学院农机系毕业生王兆安、梁惠汝(女)。青海农学院农机毕业生李滨元先后分配来场。在此同时富有多年实际经验自学成才的王文技术员也从赵光农场调到我场。
八一农垦大学农机系也先后输送了一批毕业生,其中:有王连胜、李海兰(女)、谭国臣、徐国权(女)、于振广、肖钊教等六名大学生。
八十年代前后,又从外场先后调来两名总工程师,建设农场的农机科技队伍出现人才济济的大好局面。后来由于边远地区出现经济上的差距,在人才交流的情况下,一批中级农机工程技术人员流入内地二十多名,农机技术员又开始出现空缺。
三、农机人员的培训
1956~1965年的十年中,除1960年因受浮夸的影响没有举办冬训班外,训练班都在冬季开办,所以又叫冬训班,学习时间一般在20~30天左右,各级农机干部和部份班组长冬季到赵光垦局轮训一次。训练班由农机副场长主持和负责,教学以农机、农业技术和聘请既有实际经验又有理论基础的农机驾驶员当教员,学习课程以农机原理、使用保养,田间操作,农业栽培耕作要求和各项农机使用、管理、安全等各项规章制度为内容。据统计十年中利用冬训的办法共培训出各种农机驾驶员1100多名,还为当地农民培训了一批农机手。
1966~1970年,兵团时期虽然也开办过多期红专训练班,而主要课程都是以大批判为内容和批判白专道路以及管、卡、压为主题,加之学习时间过短(20天左右),效果不大、学员经过学习后还是不懂技术。
1977年恢复了原来的农场传统,每年冬季都举办轮训班到1984年的八年中,共培训农机工人2000人次左右。还为场内邻近部队三个农场培训学员250人以上。同时为了贯彻科学种田措施,每年三大作业(种、管、收)以前,招集各种农机班组长进行专题学习,农机工人的技术水平很快提高(详细见后附表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