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概况

第三章 林业

第一节 概况


一、林业建设
  我场紧靠小兴安岭山麓,与小兴安岭天然次生林区接壤,东北有群力,三○三林场,西北有幸福和缸密林场,农场中部又多间夹森林。场区林地较多,又有多面环林的生态环境。一进农场便有一场山色,左右是林的感触。
  建场初期至六十年代中期,农场有自办林场一处(即现在幸福林场、1964年北安县收缴为县属林场),高成志任林场支书兼主任,李树义任副主任。所以,建场初期只雇专心开荒种地,造林的设想便放松了。1958年大跃进开始时、号召植树造林,当年初冬由赵光农场办事处调拔大量落叶和一部分樟子松树苗(约30万株左右)。当时临近初冬、地表正开始上冻。全体职工利用业余时间和夜间用镐创开冻土植树,当年造林450亩(其中8队300亩,6队150亩)这种大会战形式的造林一直连续到六十年代初,耗用各种树苗百万株以上,造林面积达千亩左右。由于当时造林是用业余时间大会战栽树的,质量很难保证,加之缺少造林知识,成活率很低。后来群众反映说:年年大会战、栽树上百万,成活两条半(指成活的林带有12队至建设水库一条,实验站西南地一条,8至9队断断续续的一条)。1964年蒋春林同志由九三农场调到建设农场(二分场)任副业副场长,见到田间无防护林,公路两旁缺少林场部和居民区,便积极建议植树造林,当时赵光农垦局局长赵振卯同志大力支持林业建设。用自己专用的小汽车运送树种,用专车接送到局办理林业工作的工人。
  后来,农场人口聚增、烧柴和用木料大量增加,风蚀地也在逐年增重。生产建设兵团撤销后,又重新调整了林业组织机构,总场成立林业科,下设林场、分场以下设营林员。从此以后连年开展大量造林工作,造林成活率达到85%以上。现在农田防护林和公路两边的防风林已形成纵横交错的林网。还营造了一部份黑豆果、观赏用的桃红、丁香和居民区的防风林等,大大地改善了农场生态环境。树种有了大量增加:有樟子松、落叶松、赤松、榆树、水(花)曲柳、杨树、刺槐、唐梅等,在品种上不断选优更新,以前的疙瘩杨换成小乘黑速成杨。当前七十年代中期的人工林,胸径已达8~10厘米,已开始间伐。八十年代开始以来,建设林场多次被评为北安农管局和农场总局的先进单位。林场许胜吉被评为1982年省农场总局劳动模范。林业科科长兼林业工程师周占彪被评为1983年省农场总局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二、造林和抚育
  农场虽然大力提倡过造林,也发动过群众性的造林运动因无专业的造林队伍和缺少管理措施,苗栽下地就算完成任务。结果春天栽、夏天荒、到秋喂了羊。特别对广大职工、家属和学生缺少爱林和护林教育,栽在地里的护田林,公路防风林和居民区的风景林,有的被烧秸时烧毁,有的被车辆压掉,有的被小孩攀折和牲口祸害,乘下不多的林木也是伤痕斑斑。很难发育成材,所以年年栽树不见林。
  针对以上问题,在总结十几年的造林经验后,八十年代前后,在加强林业机构建设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的造林和抚育措施,如每年造林以前举办造林学习班。使广大林业工人基本学懂各种树木的生理习性和栽培知识。根据地形和土壤类型分配树种。农田防护林和居民区的防风林,因机车运行和行人活动较多,必须栽植大苗,以防苗矮目标小受到车压人踩。偏僻荒山陡坡才可以种植50厘米以下的幼苗。在造林抚育上采取包栽包管的责任制,把造林任务落实到人头。
  护田林是在农田中营造的,植后不管最容易草荒。为了管理护田林,采用农林结合的办法,在林木还未郁闭以前树趟中间种矮杆作用(如种植大豆、饭豆等作物),既管理好树,又增加了经济收入。降低了管理成本。由于措施得当,近年来造林面积发展很快(见后附表一、三)。成活率不断提高,现在森林复盖率已达15%。林业工人已达15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