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发展概况

第四章 畜牧兽医

第一节 发展概况


建设农场地处小兴安岭南麓的丘陵地带,整个地形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趋势,漫岗特点是南陡北缓。场区有大小河流5条,水草资源丰富,草场面积14万亩,占总面积的百分之十七点二,三年测得亩产饲草896斤,总产草量4千余万斤,可饲养羊标准头2万只,采集到植物有139种,其中禾本科24种,菊科20种,兰科八种,沙草科七种,另为蔷薇科,百合科等十一种(上有三十余种我们分不出科),除个别区段有有毒植物—鸟头、藜芦、毒芹七种外,绝大部分草质优良,适于发展畜牧业,尤其是发展草食兽。
  建场初期1956~1958年,随着农场垦荒事业的发展,迫于生产运输的需要,积极发展大牡畜以供使役。为满足职工生活的需求,适当发展了猪的饲养量,建立了畜牧队,之后随着农场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畜牧生产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在畜牧业走过的历程中,各类家畜均从无到有,由少至多,有兴旺发达时,更遇到凋落无闻的衰期,呈波浪式几起几落的形势。
  猪:1959年猪年末存栏1086头,成活仔猪1898头,平均窝活八点三头的好成绩。由 1960年严重自然灾害及浮夸风的影响,养猪小高潮平息了。从1962年开始贯彻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农业生产复兴,以养猪为主的畜牧业也相应得到发展,尤其是1963年农场贯彻“以农为主、农牧结合、多种经营”的方针,在技术上执行黑龙江省农垦厅“国营农场畜牧兽医工作手册”规定,头几年以等比级数向前发展。 1976年恢复农场后畜牧业发展速度更快,1978年掀起养猪的第二高潮,当时繁殖母畜基地两个,养猪饲养点20个,基本母猪974头,产仔成活9040头,全场平均活八点二头,个别连队高达九点七头,年末存栏6652头,出栏肥猪4318头,年上交肥猪1050头,盛期保持3年,之后由于猪滞销,超产加价百分之四十收购指令的撤销,尤其是1981年大豆的提价,饲料豆并相应涨价(原八分提到一角六分五厘斤)生产队种苞米工时、价值低饲料面积大减,因而造成养猪赔钱局面,生产队及个人都不愿养猪,养猪数再次下降,1982年末达到最低潮。1985年农场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兴办家庭畜牧场27个,畜牧专业户34个,养猪业有所抬头,从1982年年末存栏二千三百三十二头提高到1985年年末存栏3257头。
  马:从1956年建场时42匹,两年中有一个小飞跃,1958年黑龙江省农垦厅统一从外蒙购马,我场分得40匹。1958~1964年始终保坚在160至200匹之间。(场社合一又分开影响数字变动)1965年秋从红色草原红骥马场调入黑龙江挽马基母50匹,得到了迅速发展,全场在全配、全准、全改良的口号下马匹素质显著提高。1977年又从逊克农场调入“爱国马”182匹。(其中有二十二匹骡)当时有繁殖马队一个,繁殖马点一个,年末存栏918匹,幼驹成活180匹,成活率百分之八十八点九。1978年黑龙江省国营农场会议提出:压马增牛、以机代畜的思想指导下,大量购入机械动力,马匹尽力出售,到1981年已剩225匹,1985年末降到179匹。
  黄牛:建场时仅有3头而为役用,1957年从原通北农场分来黄牛67头,其中大母牛24头。当时认为养牛是生产的累赘,不久转卖通北西石华大队,由钱款托欠,于1959年春原数赶回。1964年从和平牧场引进黄牛104头,又接收国防科委零六八二部队农场一部分组成二个牛群,1965年接收省商业厅所属的克山畜牧场牛点与三○五区域组建涌泉农场又合并黄牛一群。1970年生产建设兵团时将建设、双丰、涌泉三分场又归一统一建设农场。该年黄牛达到高峰年末存栏达947头,之后由于管理不当,遭塌庄稼,再无销路,生产队饲牛如负债,管理进一步放松、丢失、死亡惨重,啖肉盛行,1978年已降到412头,1979年开始外贸出口,下降趋势逐渐缓解1985年兴办家庭农场后,自发养牛高潮再次掀起,年末又复回升到785头。
  奶牛:1961年以前仅有五头奶牛,照顾婴儿病残者,1962年春从红色草原牧场购入大小奶牛117头,1963年末奶牛达209头,基本母牛70头,日产奶1200余斤,送往通北车站路遥泥泞,奶值低于耗费,夏季就地酸败,养奶牛得不偿失。1964年秋省国营农场管理厅撤销建奶粉厂计划,决定将建设农场奶母牛132头(基本及育成母牛)调给原通北农场奶牛队,(现赵光农场)其余公牛犊打入黄牛群饲养。1982年以后个体户有少数量饲养,1985年末只有45头。而母牛仅有18头。
  羊:1964年秋从庆安农场调入东北细毛羊1300只,其中:母羊1千只,公羊300只。由场区多雨潮湿,圈舍不良以及饲养管理欠佳,蹄蚁腐烂、下痢白肌病等多发。从1965~1967年发展缓慢从1969~1970年有一个正常发展阶段,出现百母百羔有二群。工970年末存栏达到2941只,其中包括一分场引进内蒙皮用羊300只(原为一营)但是由于单纯重视麦麦豆生产大量开荒,饲草收集抓的不紧,饲草饮水逐渐困难再加羊价贬值,羊毛销滞。丧失了养羊信心,管理放松,死亡、屠杀、销售风行一时,羊肉成为会餐佳肴到1980年仅剩146只。1984年,兴办家庭农场后,羊毛、皮张、羊肉提价,在农场扶持下,个体养羊再次发展。1985年末羊存栏1270只(其中包括奶羊62只)。
  其他畜禽:1983年以场区为中心的掀起养兔热,年末存栏达到1026只,因无销路逐渐平息下来,列1985年末只剩134只种兔了。
  禽1959~1965年附属畜牧队饲养来航蛋用鸡300只,解决产妇、病号之急需,1966~1973年增群到3000只。1974~1977年鸡群被淘汰。1985年由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了白洛克、AA品种肉用种鸡3千只,承包到组。
  建场头四年户养鸡在万只以下,1960~1965年户养鸡在2万只以下,1970年以后户养鸡都在3万只上下。
  兴办家庭农场后禽类有所发展,1984年禽总数达33899只,其中:鸡28875只,鸭320只,鹅1823只。  、
  详见历年畜牧生产统计表一附表(一)
  鹿:原幸福林场为我场所属时自促野马鹿四只,又于1968年从绥棱林业局购入马鹿25只,从幸福林场购5只,计34只,饲养在十三队北山,其中:公鹿小公鹿3只,小母鹿10只,1975年四月从二龙山农场调入梅花鹿43只养在原老牛点。1979年畜牧调整,将梅花鹿也调到十三队北山一起分再次整群淘汰,目的是为了扭转亏损,便于承包以利再发展。
  养鹿失败原因:1、受虐待维持饲养繁殖率低,产品量少质劣。2、管理不当死亡率高(1965~1980年总计死亡118只,跑掉8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