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生产经营

第三节 生产经营


一、生产经营方式:农场长期受“以粮为纲”方针和“大谷物农场”模式约束,畜牧业只是为农业提供畜力,有机肥料与解决职工生活为宗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认识到各业协调按比例搞商品性生产是农场的发展方向。统观农场三十年历程,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在生产经营方式上可分为两阶段,1978年以前为第一阶段,除少部分育肥猪及鸡由户分散一定数量饲养外,大、中家畜皆为公养,基本上是公有公养,满足自需。少量上交的单一式经营方式。1979年以后为第二阶段,随着全国经济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实行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落实以后,精缩、调整了公养比例,发展了集体饲养户、畜牧专业户及个体户,到1985年末场备建种畜基地四处、集体饲养户7户,畜牧专业户37户,个体及兼养户2146户,形成了公养、集体、个体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方式,初步奠定了商品化生产体系。
  二、生产设备:在调整产业结构动力的鼓舞下,场党委及领导为解决各业间的失调,使我场经济得到理顺,为发展养殖业予以重视,打下了一定设备基础。
  1、饲料加工设备:场现有饲料加工厂一座,直接受畜牧科领导配备山西大同农牧机械厂产—1000型配合饲料粉碎精混机一台。年加工能力3千吨。养畜重点连队具备六二零型锤式粉碎机6台台年粉碎能力800吨。非养畜重点队尚有四四型粉碎机12台,台年加工能力30吨。以单班效能计算,全场总加工能力为8160吨。此外养畜重点队均配备打浆机。
  2、孵化设备:在畜牧科直接领导下具孵化厂一处。该厂具备自制I型孵化器1台,入卵量6000枚,北京孵化器厂产E4320型孵化器7台,台入卵量4300枚。延长季度孵雏10万只。
  3、现有畜禽舍设备:



  按畜禽发展数字远远满足不了要求,在建筑结构、面积仍改长栋大面积大群饲养舍为适应专业户、饲养户小群小面积的砖瓦结构通风保温舍。
  4、冷冻设备:为适应畜产品贮存及外销保鲜,场于1985年已建成冷库一栋。型号为哈尔滨制冷机厂出品ZLK一250A型二百五十立方米装配式冷库,贮存量为一百吨。
  三、畜群结构:我场现有家畜五类———猪、马、牛、奶牛及羊、其中大家畜1060匹(头),中家畜4527头,家禽三类共24042只。此外,尚有少许肉用兔及野生驯养鹿等。
  马为黑龙江挽马及黑本杂。肉牛为荷本杂、西本杂及新购五分之一本地牛。奶牛为荷兰、西门达尔及荷本杂、西本杂第一、二代。猪在二十八头种公中,十一头为长白,十五头苏白、二头长苏杂,母猪二百一十七头中,长白十四头,长苏杂七十八头苏本杂一百三十二头。蛋用鸡有二八八、五七九及本地,肉用鸡有白洛克及AA鸡。鸭有康贝尔及本地鸭。鹿为马鹿及梅花鹿。
  从劳动组织。畜群组成上看,1978年以前公有公养阶段,以原黑龙江省农垦厅下发的国营农场畜牧兽医工作手册为依据,从生产组织、饲养管理、放牧、配种繁育、使役、记录统计等严格按操作规程执行。1979年以后,除公养、集体养种畜禽按原组群外。专业户及个体饲养户,因地制宜,便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为准则,合理自由组群(除羊禽外,种畜均控制在种畜点及集体饲养户)。
  四、饲养管理:在饲养管理上,我们贯彻黑龙江省1956年制定的“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畜牧兽医工作规程制度汇编”规定实施在各类畜禽中,饲养方式方法变动最大的是养猪业,其他不加赘述六十年代中期以前,饲喂方法是从大锅煮到蒸煮罐汽蒸稀料,春、夏、秋三次,冬二次大槽饲喂,后改变为大槽隔栏猪食堂式饲喂,七十年代初随着饲养量的增大,粉碎机械能力的进步、逐渐过渡到生干料、发酵饲料平面饲喂,自由饮水饲养方法,消灭了扁担实现了车子化春夏放牧嫩草,秋及早冬放麦豆茬,冬季种畜适当运动等饲管办法。
  学习外地经验,掌握母猪发性规律,在配种上实行晚早二次重配法,提高受胎产仔数,产仔前20天定圈,产仔后仔猪固定奶头。出圈补饲铜铁焙黄土,早期补料,生后补硒等取得了提产、增重快、多活效果。助理畜牧师王喜林同志以十二队为基点,与连队饲养组密切配合,采用畜仔促情,维持母猪瞟度,加强对仔猪的训练和护理三要素使母猪在哺乳期配种,可使母猪秋产仔时间提前一个月左右,年平均节余四十六天,年产仔达二、二九窝的好成绩,在实际生产中,提高了母猪繁殖窝数及仔猪总数,该成果受到局科协奖励。
  仔猪断乳在七十年代前采用一刀切,摘奶嘴、仔猪集中法,给仔猪造成想母嘶叫,奶食突变导致消化不良等疾病发生,损失较大,七十年代后采用离母不动仔,三日昼离夜宿法最后拔出母猪,仔猪逐渐在饲喂中合群,提高了断乳中仔猪成活率。
  兽医师王万友同志摸索出一套适当“小群、增喂次、八成饱、综合防治、观天放牧”实用现场生产的养猪可贵经验,指导了全场养猪业的生产。
  在五十年代育肥猪采用断乳优饲,架子猪催体格,出栏前加料地三阶段育肥法,延长了育肥时间,压占畜舍,饲料消耗大。七十年代后采用直线育肥法,克服了上述弊病,提高了经济效益。在畜舍利用上采用阎家岗农场经验,冬季密闭、保温、睡大炕方法,解决了昔日畜舍“入冬四壁霜经常卧冷炕、早起似蒸笼、食后仍筛糠”的状态,疾病显著减少,提高了冬季成活及日增重。
  五、畜群繁育与改良:从建场始,对家畜人工改良工作颇为重视取得了较好成绩,曾受到原赵光农垦局的表彰。
  1、马的人工改良:1958年利用从勃利种马场调入苏重54~1号对50余匹母马进行人工受精及本交相结合的改良工作,1962年正式成立人工配种点,全面开展马匹人工受精工作。1965年从红色草原红骥马场调近黑龙江马五十二匹(种公二匹、繁母五十匹)建立养马队一个,除本队人工受精外,还负责各生产队母马配种工作,1970年养马队扩大到二个,繁母达110匹。1971年又引进黑河马场黑河公马2匹。1977年全场有马918匹,其中黑龙江马346匹,改良一代265匹,改良二代307匹,全场马匹达到优质化全改良的既定目标。
  由于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以机代马搞运输,马匹大量出售,1980年马的人工受精工作宣告终止。
  2、黄牛的人工改良:黄牛的人工改良工作经历三步骤:1958—1965年八年中,以改良成役用牛为目的,故尔从北河引进短角种公牛二头,从延边引进朝鲜公牛2头,先是放入牛群中本交,后改为单独人工选配。改良效果不显著。
  1966年从九三局引进西门达尔种公牛3头,母牛2头,向役肉兼用型培育,以人工选配进行改良,改良效果显著,达到了体型大,力足,出肉多的目的。
  种改良奶用牛群,全部采用人工受精。
  1980年采用冷冻精液人工受精,精源来自北安农垦局冷冻精液站。在人工配种工作中,配种技术员徐阿利同志总结出“隐性发情牛触摸卵巢午夜输精”等配种法,使全群母牛受胎率达到百分之九十六点四,犊成活八点九成,是局黄牛改良人工冷冻精液配种先进点。在北四省黄牛改良会议上介绍了经验,得到予会者的好评。本项获北安局1982年三等科技成果奖。
  3、羊的人工改良:1964年从宁安农场引进东北细毛羊1300支,由饲养粗放,体型、毛质显退。1978年从内蒙引进美利奴细毛种公羊13支改良羊群。1964年进羊开始即搞人工受精,到1970年把羊群分散到各个连队饲养为止。随着羊数的骤减羊的人工受精工作也随之而停止。从1984年兴办家庭农场开始,羊肉贵而缺乏价高又快,养羊由最低潮1981年的 113只复升到1985年的1270只,但品种较杂,以本交方法繁殖。  
  4、猪的繁育改良:建场初期基本母猪为本地种,种公猪为巴克夏后裔,逐年培育提纯,1960年的严重自然灾害,使养猪业受到严重摧残,仅保住母猪40头。为适应养猪业的发展,按黑龙江省农垦厅及赵光农垦局见母就留的指示精神,取得了数量上的大发展,质量上的削弱,尤期是1962年提出“促性配种、一母百仔”给基础畜群造成莫大混乱——体形大小不一,毛色掺差不齐,结构宽、窄、尖园都有,不堪入目。
  1964年根据农垦厅畜牧会议“加强畜群整顿工作”指示精神,对猪群进行调查,着手猪的品种改良工作,1964年从香坊农场引进哈白后备公猪10头,后备母猪20头,1965年从齐齐哈尔猪场引进克米洛夫公猪3头,母猪5头,1974年从双阳河种畜场引进苏白公20头,母20头。1978年从海伦引进二民公猪3头,母猪37头,1981年从克山引进长白后备公 12头,后备母18头。
  经农场内六组杂交组合,选育出最适应本地气候条件,抗力强,发育快、耐粗饲、成活率高的是以苏民杂为母系,长(苏)为父系杂交猪为优势,在饲料非恒定情况下,窝产仔十一点九头,窝成活八点二头,断乳育肥六个月180斤,平均日增重零点八六斤,但是从1982年以后由产品滞销,饲料提价,猪群压缩育种及三元杂交育肥工作放松,从猪群体质、增重等方面显著退化。1958~1960、1963~1986年两段搞过猪的人工受精工作,仅在畜牧队开展。
  六、生产经营成果:我场畜牧业始终处于不景气地位,前二十五年统计总支出772万元,总收入1911000元。平均每年亏损202360元,(其中包括不合理的亏空冤枉帐)
  但就其事业,壮大了畜群,建筑了畜舍,饲料加工设备,孵化设备等物质基础而且培养出一批饲养业人才。此外,畜牧业在农场除提供畜力耕运输外,为职工生活提供了奶、肉、蛋类食品,更为重要的是三十年共向国家提供牛奶34201斤,上缴肥猪14376头,菜牛 140头,菜羊546只,羊毛五十三点七五吨,鲜蛋28400斤,大家畜皮张699张,鹿茸4577两,活鸡鸭3万余只。此外,支援其他兄弟单位黑龙江挽马育成公39匹,种母马42匹,役马745匹;荷兰育成公牛27头,成母育成母158头,朝鲜公牛3头,西门达尔育成公牛6头;东北细毛种公35只,母羊360只,皮用羊220只,种猪20头,后备种猪1,235头,为国家做出一些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