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工业

第七章 工副业

第一节 工业


一、概况
  建场初期,为了解决生产和职工的生活需要建起了小型的发电厂、修理所、制砖厂、制酒厂、锯材厂、面粉厂、粮油加工厂,条件很差,设备简陋。制酒、粮油加工、锯材业的产品基本满足需要,红砖的生产不能满足基本建设的需要,部分红砖靠外地购买,价格很高,农机修理是以修为主,没有制造能力逐步发展到制造一些简单零件。1964年是农场各业较发达的时期,工业各厂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196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在农场的兴起,使农场工业的发展受到影响,一个飞跃发展的大好局面变为停滞不前的状态。
  七十年代,国营农场改为兵团,由于大量的投资,使部分陈旧的设备被淘汰。扩建场房,充实技术人员,使本场的工业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原来笨重落后的手工,半手工操作的劳动方式改为半机械、机械化作业,由人工锯材发展到火锯、人工榨油,制砖被机器所代替,整个工业行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经营的方针仍保持在自给自足之上。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本场的各项工业生产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各种工业生产 的产品基本满足农业生产、基本建设和职工生活的需要,经营的方针由自给性生产向着商品生 产转化,但由于起步较晚,到1985年止还没有几种产品能打入市场。
  二、修造业
  本场的修造业始于1956年,修造厂是本场最大的工业单位。当时只有一个设备陈旧。条件简陋的小型修理所,所址在老场部305,厂房面积200平方米,五名技术工人,一名技术监定员。一台手摇车床,一盘炉,一台电焊机,主要的任务是对全场的机车、机具的维修和保养,没有制造能力,只能加工些简单的零件。
  1959年,建设、和平两场合并后,修理所搬迁至新场部现修造厂的位置。同年成立翻砂组,开始铸造些简单农机配件。随着规模的扩大,人员的增加,到1964年改为修理厂,并成立修理厂党支部,设书记一人,厂长一人,全厂共有职工62人。
  1970年六十八团组建后,原修理厂改名修理连。增加北京、天津、上海、哈尔滨等下乡知识青年30余人,增建机修厂房一栋,年共有职工干部94人,各种机床6台,年产值 25万元、1974年开始引进各种新设备,增建机加,铸造车间两幢大厂房。对原有的铸造设备进行了改进,充实技术人员。具备了一定的铸造能力。1978年改名为建设农场修造厂。到1984年止本场共有修理所二人,中型修造厂一个。各种机床44台,从业人员200余人。
  修造厂共分机修、机加、铸造、锻工四个车间和一个改装组。
  机修车间:1957年,机修车间只有一名技术工人徐连山。1959年增至三人,有不足300平方米的修理间一栋,对全场的三十余台各种车辆进行修理保养。每年冬季在各生产队抽部分技术人员参加冬检,由于机械磨损严重,每年冬季有90%的车辆需要大修,机械的拆装全靠手工操作,人员少、设备落后,工作量非常大,每天要干十几个小时的工作。
  1962年,人员增至7人,年修理、保养拖拉机、胶轮、康拜因等各种车辆100台次,年产值6万元,大修车40台。
  1968年,机修人员增至16人,大修车达60台,1970年增建450平方米机修厂房一栋,人员增加到20人,其中技术工人4人直至1974年机器的拆装完全是手工操。1974年后修造厂成立改装革新小组,对机修车间陈旧落后的设备进行改进。先后研制成功了行走液压拆装台,后桥液压拆装台等机器,改变了部份手工操作拆装机器的劳动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4~5倍。1978年后进一步改革操作方法,增加修理设备马力试验台,油泵试验台各一台又砖制成了液压铆枪,电铆钉洗瓦机加热器等修理工具,修理技术和工作效率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年产值9万余元。到1983年止,机修车间共有人员22人大修车辆80台次。年产值11万元。
  机加车间:
  机加车间最初仅有一台日本产小型车床,一名技术工人只能加工一些最简单的零件摇工1960年,人员增至5人,构进赵光农扬制皮带式车床2台。设备陈旧落后,没电时靠人床车件,操作非常不便,加工能力有限,只能加工简单的铜套、铸铁套、活塞、轴承、螺丝等部件,人员少,但效率很高,人均日生产个种螺丝100余个。年加工各种部件1万件,年产值2万余元。
  1961年至1969年设备未增,人员保持在6人以上,年加工量和产值有增,但幅度不大。1974年增建新450平方米机加厂房一栋,车床增至5台,磨床2台,钻床一台。创床 2台,人员增至20人,其中技术工人7人,提高了加工能力,年加工,制造各种轴类、套类、螺丝等部件8万余件,年产值13万元。
  1983年,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精减人员,剩技术熟练工人14名,各种机床16台。实行流水作业,能加工制做各种标准件。年加工制造各种零件10万余件,年产值15万元,具备了一定的制造能力。
  铸造车间:铸造车间的前身是一个工人的翻沙小组,成立于1969年当时只有一个小型的炉和一些简单的零件模型,一间不足50平方米的草房。人员少、设备不全、又没有经验,只能铸造五华犁套、连节回套、康拜因皮带轮,轴承座等最简单的零件。由于炉小,几乎每周开一炉,每炉投料一吨左右。年投料40余吨,制成品6千余件,年产值3万余元,整个六十年代铸造能力提高不大,保持在铸造农机配件范围之内,年产值增加幅度不大。
  1971年,第一次成功地铸造了五台榨油机。从此,铸造水平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开始起步发展。
  1974年,增建450平方米铸造车间一栋。人员增至20人,改制容量万吨的暖风炉一座。改革了模具,天车一台,当时的暖风机炉在北安地区等先进设备,修造厂准备铸造万能铣、车床等大型的机床,因当时的加工能力差,使这一大胆的设想被迫停止,该年铸造电影院用翻板椅子腿350件,各种轴承,齿轮6千余件,年产值10万余元。
  1975年,铸台钻20台,是该厂铸造史上最大的一次成功铸造。1983铸造暖气片加工床 2台,开始铸造大六○型暖气片,并批量生产,现在,修造厂的铸造车间能铸造各种机车,机具的标准件,具备了一定的铸造能力,年可铸造各种部件7万余件,年产值10万元左右。
  造车间:锻工车间是从一个小铁匠炉发展起来的。1956年,铁匠炉只有一个风匣。一盘筒易炉,4名工人,负责全扬各种机车、机具零件的造及牛马挂掌。当时,由于机加车间设备缺,许多机械配件不能加工,又买不到,而生产上又急需,只有靠工人的一双手,一把钳子,一把锤子来铸造一些难度较大的机械配件。一个小小的铁匠炉,在农扬的初建阶段,困难时期为农场的生产和建设解决了大量的实际问题。
  1962年,新盖100平方米造车间一栋,人员未增。准备扩大和发展造车间,增加设备。但因财力不足没能如愿。
  1965年,由工作量的不断增加,工人的劳动强度过重,一些较大的工作很难用手工劳动来完成,被迫购进一台150公斤空气锤,从此,较大工件不再用手工劳动,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也提高工效几倍,年产值2万元。
  1969年,造车间增加自制床一台,徒工5人(知青1972年修理厂成立改装革新小组,到1980年,为造车间研制成统床,30吨液压机各一台,又进一步的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到1983年止,造车间共有各种机床4台,技术3人,年产值3万元在农场的修造业上同样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改装组:改装组正式成立于1974年,为了解决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临时在各车间抽调部分骨干和厂里的技术员组成一个改装革新小组对一部分不适应生产的机车,机具进行研制改进。在技术水平低,设备简陋的情况下,领导亲自带头,组织技术人员,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创造性,不分昼夜,加班加点,不断的摸索经验,首先对厂内陈旧落后的设备进行改造,先后研制成了液压行走拆装台,后桥液拆装台,液压铆枪,电铆订加热器,暖风炉筹修理,铸造用设备。
  1975年,成功的研制成了二十台钻床。到1981年先后研制了砖机、铲运斗、铡草机,离心式水泵,409收割台,牵引杆,东风收割台、捆草机、拖车、E5l2小拾禾器,E512半链轨改装等机具87台,为国家创造产值100万元。
  1982年3月至8月末,又自制了大六○型暖气行模具,碾沙机、铛孔床和改丝床等一套完整的生产机具,经多次试验,大六○型暖气片终于研制成功并批量生产,为农场公共场所的取暖和职工取暖提供了方便。
  1983年,落实生产责任制后,改革之年,干劲倍增。2个多月的时间就测绘、研制1台清粮机的样机,五个月制造清粮机15台。
  三、锯材生产
  建设农场现有中型制材厂一个,隶属总场基建公司,小型制材厂二个隶属一分,三分场。一、三分场的制材厂建于1970年,随着六十八团组建与一、三营同时成立,当时的名称是制材连。主要的任务是为本营内的基本建设进行自给自足的加工,能制做门窗和家庭用具,加工板材、方材。各有人员30余人,大小园盘锯两台,年锯材600立方米左右。
  场直制材厂正式成立于1976年,1956年仅有固定锯材工人张程礼、宋万材、都万材3人,每年在锯材季节顾用临时工3~4人。当时由于基本建设任务不大,完全是人工锯材,年锯材只在50立方米左右,只能制做简单的门窗和畜力木板车,部分木材从总场赵光运往本场。
  1966年,由于基本建设面积不断扩大,人工锯材供不应求,迫使基建队成立大锯,人员增至10人,大锯负责人宋万材。由于锯材方法的改变,年锯材增至200立方米,基本满足需要。
  1968年,兵团组建后,大搞房屋建设,年锯材增至1000立方米。同时成立木工班,能制做门窗,桌椅和各种难度较大家具。
  1970年成锯材车间,隶属工程连,人员增至40人,有大小园盘锯各一台,占地面积 7000平方米,车间面积400平方米,年锯材1300立方米。
  1976年恢复农场体制后,场直制材厂成立。
  建立财会机构、经营独立,人员增至52人,年锯材1500立方米,锯材量虽有增加,仍不能满足基本建设需要,由于加工程序安排不当,造成连年亏损,房屋建设也经常处于停工待料状态。
  1978年,锯材厂迁至工程队西200米处,重新盖房建厂。增设带锯一台,可加工直径在2米以内的木材年加工木材2000立方米。
  1985年止,制材厂共有人员62人,厂长丁跃凡。有带锯一台园盘锯二台,200平方米木工车间一栋,120平方米修理间,发电室一栋,一台瓦备用电机组,占地面积44880平方米,厂房面积1156平方米,年锯料2796平方米,年产值40万元。
  四、红砖生产
  建设农场的制砖业始于1958年,当时,为解决基本建设用砖,曾在原和平农场场部 305(现一分场六队)盖砖窑一座,计划年烧砖30万块,砖窑建成后,因场部失火被烧,被迫搬至九道沟重建场部,砖窑还未正式投产而被遗弃作废。
  1959年,农场总支决定在现场直中学的东南角处重建一座砖窑,1960年正式投产,年产红砖40万块,当时,仅有固定工13人,负责人每年在烧砖季节到外地或附公社顾临时工,最多达300余人,还有少数家属,因没有砖机,制砖完全用手工操作,砖的质量一般,硬度不够,人工制脱坯最多日产1000块,烧砖用的沙子靠牛马车从十几里外的南河运往场部。
  1963年,年产红砖高达90万块,后因砂子运输困难,供应不上,红砖产量逐年下降,加之文革的影响,迫使红砖生产在1966年停止生产。 1968年,兵团成立后,重新恢复红砖生产。1969年生产红砖25块,引进小型制砖机—台,由人工制砖改为机器制砖。
  1971年,在现制材厂的北角处盖土窑2座,成立六十八团第一砖厂,厂长李树义,职工40余人,砖机一台,技术力量较低,砖的质量较差,年产红砖700万块,1971~1973年团里大搞房屋建设,红砖需要量很大,到外地购买价格高,运输困难,为解决用砖问题,掀起一股自己烧砖的热潮,各生产队纷纷建立砖窑,全团共建砖窑近30座,后因产量低,质量差、各自下马,造成损失浪费30万元。
  1975年,第一砖厂建20门轮窑一座,计划年产红砖200万块,由于砖厂位置选择不当,土沙不足,完不成生产任务,被迫停产,同年,在三营三十一连20门轮窑一座。
  1976年,在十二队的西南处,十道河北岸重建砖厂,建小窑两座,将第一砖厂的全班人马、设备调入新砖厂,年产红砖200万块,班产砖坯2万块,由于技术水平低,砖的质量较差,红砖的生产量也满足不了基本建设的需要。1980年,场党委决定建24门轮窑一座,由修造厂研制大砖机一台,取替了原来的小砖机,班效提高一倍,年产砖坯400万块,产红砖200万块到1983年止,全场共有砖厂两处,24门大轮窑2座,从业工人100人,年产红砖750万块,除满足基本建设需要外,部分红砖对外出售,年产值近40万元。
  五、粮油生产
  (1)豆油生产:1956~1960年,本场没有油厂,食用油由赵光农场供应,由于运输不便应,不及时,本场于1961年在老基建队(现中心校)的位置成立一个小型的豆油加工厂,一栋200平方米草木结构的临时厂房,工人13人,组长马德山,一台螺旋式四个榨眼,人工操作的自制榨油机,日产豆油250斤,由于冬季室内温度不够,出油率低,只能在春、夏、秋三季加工,年加工豆油15吨左右,1963年在现饲料加工厂的位置盖一栋200平方米的粮油加工厂厂房,豆油加工厂搬到新厂房,将榨油机改为电动、半机械化生产,人员增至16人,负责人马德山,仍属季节性生产班产油280斤,年产油20吨左右。1964年,赵光农垦局粮油加工厂投产,1965年本场油厂停止生产。
  1971年在面粉楼的后面100米处重新建立200平方米厂房一栋,购进一套十一眼油压电动榨油机,工人增至25人,油厂隶属面粉加工厂领导,由副厂长马德山负责。两班作业,长年生产,班产豆油300斤,年产豆油60吨,1976年后,由于当时机械庞大,人员多,经营连年亏损,北安农场局决定在赵光农场建立一个日产面粉100吨的大型粮油加工厂,隶属北安局粮食处,采取统一加工的方法,加工厂建成后,本场于1980年停止生产,开始由局直赵光加工厂供应豆油。由于本场距赵光农场较远,运输不变,雨季全场职工的食用油不能及时供应,加之运费较高,1983年重复油厂,承包给马明武等十人。1984年正式投产,两班作业,日产豆油280斤,年加工豆油45吨,1985年2~3月加工豆油16吨,后因原料不足,4月停止生产。
  (2)面粉生产:1957年,在老场部305成立一个小型面粉加工厂,一台天津产的小铜磨,一台粉碎机,一个综筒,工人4名,组长刘振国。两班作业,日产面粉500余斤,长年加工,有料生产,无料停产,年加工面粉30余吨。1958年,建设和平两场分开后,本场在现饲料加工厂前面的草房成立一个小型面粉厂,五名工人,组长曾宪文一台日产柳兀式小磨,一台日产串麦机,日产面粉400余斤。1959年从天津购进5台150型面粉机,人员增至13人,两班作业日产面粉4吨,1963年,建一栋200平方米的面粉加工楼,面粉厂搬至新厂房。1964年,赵光农垦局面粉厂成立后,所属各场的面粉厂均停止生产,从赵光加工厂运进面粉。
  1970年,六十八团组建后,面粉厂随之成立,厂长张继元,书记柴玉祥,副厂长马德山,工人58名(包括油厂)日产面粉4吨,年加工面粉500吨。1971年一、三营由于运输不便,加之团直面粉厂的产量不能满足全团职工的口粮供应,一、三营成立面粉厂,解决自给自足问题。1980年北安局赵光粮油加工厂成立后,本场的三个面粉厂均停止生产由局直粮油加工厂供应面粉和豆油。
  六、白酒生产
  1956年,在老场部305成立一个小型酒厂,进行自给性生产,有7名工人,负责人李德洪,有料加工、无料停产,日产白酒300余斤。
  1959年两场合并后,在现十队酒厂的位置为发展养殖业盖猪舍的同时成立一个小型洒厂,有工人4名,负责人杨正清,日产白酒300斤,季节性生产。同年在四队(现十二队)成立一个酒厂(隶属生产队)五名工人,组长王云亭,日产白酒100斤,1960年四队酒厂解散,1967年场部酒厂由于文革的影响停止生产。
  1968年改为兵团体制,酒厂重新生产,工人10名,1979年购进一台新烧锅,安装一套锅炉,日产白酒500余斤,由于原料不足,不能长年生产。1979年1月,由于暖气管道跑气,造成一起人身伤亡事故,锅炉工段臣福被热气死,1973年,年产白酒高达150吨产值八万元,现继续生产。  
  1978年在三分场建立养猪基地的同时成立一个小型酒厂,引进一套较先进的制酒设备,有工人5名,负责人魏德富,计划长年生产,由于原料不足生产断断续续。1985年落实承包责任制,由于酒的质量不过关,销售困难,加之原料供应有问题,无人承包而停止生产。
  七、糕点生产
  1975年本场商店成立糕点厂,厂址在商店后院的砖瓦仓库,一台土制烤炉,一名技术人员,5名学员,日产糕点90余斤,年产2.5吨,每年的八月十五、元旦、春节等三个节日的加工量产全年的50%,1976年阳历八月十四日凌晨加工糕点时不堪失火。糕点厂,部分糕点、商品被烧、损失5万余元。1  971年厂房修复后重新生产。1981年人员增至10人,购进一台紫外线烤炉,口产糕点 180斤,1984年糕点厂归经销公司1985年承包给陈彦平盈利1800元,同年成立个体加工点两处各年产糕点3吨左右。
  八、酱油:酱莱生产
  1956年在305成立小型酱油厂,兼生产酱菜,共有工人4名,负责人马德山采用硫酸配制法制做。日产250斤,原计划长年生产因有时原料供应不及时而停止生产。1959年酱油厂搬至新场部,人员增至6人,日产酱油300斤。1966年,文革开始后酱油厂停止生产。
  1970年,六十八团组建后,酱油厂两次生产,隶属面粉厂,人员增至8人。负责人马德山,两班作业,制做方法改为发酵法,日产酱油400斤,除厂内供应外,部分产品销售附近林场,部队,1980年面粉停产后,酱油厂随之停产,再未生产,农场职工的食用酱油 1980~1985年由小商贩从外地购进,高价出售给农民职工,但不能保证经常供应,时有时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