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副业建场初期,本场曾提出过在搞好农业生产的前题下,要抓好副业生产,但由于没有引起们的重视,发展一直缓慢,副业产值只占总产值的0.3%。当时的副业生产主要是在冬季,由于本场与通北林业局的群力,卫东林场及北安市林业局的幸福,三○三等林场较近,每年冬季抽部分人员到山上采伐、装车、运输木材。冬季狩猎、割条、铆条编织筐篓等增加副业收入。1980年后,开始种植经济作物。1982年成立多种经营科,进一步发展经济作物的种植,由于没有引起墓层领导的重视,此工作抓的不实,发展缓慢。1984年,多种经营科解散,各种经济作物的种植归林场管理,几年来经营的副业项目很多,但没有发展起来,经济效益不大,近几年对山野菜、食用菌的采集工作抓的较好但因数量有限,
一、经济作物的种植
人参:1960年,农场园艺队种植人参1 × 4米苗床20床,后因大跃进运动的影响,抓以粮为纲,种植的人参无人过问,被野生动物、家类吃掉,所剩无几,没有收获。
平贝:1983年,林场从吉林省引进平贝种子,到1985年扩大面积9亩,现在尚未受益,予计到1988年可受益。
黑豆果:1981年二分场十队种植黑豆果 亩。1982年移交给林林场,现已发展到45亩,并育种苗床20床,可插条300亩,黑豆果的种植已经五年,现在尚未受益。
二、山产品的采集及收购
蕨菜。本场从1982年与北安农管局外贸处签订采集蕨菜合同,设收购点三处,四年共上交山蕨菜16.4吨,收入3.4万元。1983~1985年连续三年超额完成任务,受到管局外贸处的物资奖励。
橡子:1972年,场区附近的山里橡子大丰收,当年上交橡子30余吨,收入1万元,近几年因橡子产量低,没有收购。
猴头:1982年开始收购当年上交猴头800斤到1985年共上交猴头4.8万斤,收入2.4万元。
蘑茹:1982年开始收购,到1985年,由于共上交各种山蘑茹1900斤,收入5,000余元。
白瓜籽:1982年至1985年共收购上交白瓜籽9.8吨,收入1.3万元。
1982年冬,开始收购熊,野猪、狍子、野鸡、榛鸡、飞龙、兔子等野生动物,到198年共上交各种野生动物50余吨,收入8万余元。
三、其它
养蜂:本场从1964年开始养蜂,当年养蜂53箱,上交蜂密0.3吨。1968年发展到280箱,上交蜂密8.9吨,1980年由公养逐渐发展到个体养蜂20余户,共养蜂]24箱,上交蜂密 24吨。1964~1985年共上交国家蜂密45吨,收入十万元。
养蚕:1970年,本场在现十二队的南山造柞树蚕厂300亩,开始养蚕业,1972年发展到1,800亩,上交蚕茧1.8吨。1974年上交蚕茧1.5吨,后因管理不当,蚕茧产量下降到0.3吨1977年停止养蚕,五年共上交蚕茧3.5吨。
绣花:1982年9月,多种经营科开始筹建绣花厂,由李敏、刘丽霞2人负责,组织待业青年、家属学习绣花技术,经二龙山农场绣花厂介绍一名山东某县的个体绣花技术人员来我场传授绣花技术,11月学员发展到60人,共学习四个月,后因没有找到销路。1982年1月绣花解散,没有经济收入。
冬季采伐、运输
1957年冬,由队长李德洪率200余人的采伐大队到北安林业局腰店林场进行冬季采伐、运输。人工采伐、牛马车运输,仅四个月收入5万余元,由于收入可观,既解决了冬闲人员的劳动、工资问题,又增加了场内的收入。此后每年冬季都组织一支200余人的采伐队到附近林场参加冬季采伐、运输。1966年文革开始后,再无人组织,冬季采伐停止。
1970年,六十八团成立后,重新组织采伐队进山采伐运输,增加副业收入,到1985年止,共收入180万元。
豆腐坊
1983年开始兴办个体豆腐坊,到1985年止,全场共兴办豆腐坊场20余家,每块豆腐8分钱,现已长1角5分,每板豆腐割7刀64块,每斤黄豆可换2块豆腐,20家豆腐坊用副产品豆楂养猪,平均每户4头,平均收入3千余元。
编织
1957年在305成立编织组,共7人,就地取材,用条、柳条、苇子等原料编织的筐、篓、炕席除自用外,部分出售除近林场,年产值1万余元。1956年改为季节性编织,1963年停止生产。1964年后,农用的筐篓等由家属工编织,按规定价格收购。
主 要 产 品 产 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