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交通道路
第三节 交通道路
一、道路建设
公路建设是我场建设中首位工程,到现在共完成砂石路面主干公路建筑137公里后完成工程是:
1956~1957年,完成第六生产队通往赵光农场第三分场的公路35公里。
1957~1958年,完成建设农场场部通往第三生产队和第九生产队公路35公里。
1959~1961年,完成建设农场场部通往第八生产队(原来的1号地)和第十一生产第十二生产队的公路共20公里,(以上公路都是人工挖土方和挑土篮运土完成的)。 1964~1965年,完成第十二生产队通往第十七生产队和通往青石岭的公路40公里。这些公路除十道河、十一道河低洼地段用人工修筑外,其余各段都是用机械修筑完成的。
1964年,通北林业局通往南北河的森林铁路修筑竣工,1965年该局将1959~1961年新修的从通北(林业局开始)至我场第三生产队止(其中原十四连大北山公路交叉处至第三生产队止约15公里的一段公路,是我场修建的,后来林业局又在原路基上加高路基的),约40公里的公路移交给我场管理和使用。从此以后建设农场通往各生产队和北到赵光车站西到通北站形成了公路纲,当前除了主干公路外,通往各个田间都修有田间运输道。
二、公路的护养管理
农场历来把交通事业看成是改善职工生活和构通经济的重要建设,从建厂一开始便把修路当作多买车,而北安地区土质疏松又粘重抗压和抗剪系数差,四季自然变化大,春季常反浆、秋季多雨水、道路泥泞。夏季干旱多大风,常起暴土,大风暴雨常使路面土石大量流失,特别是陷车打误破坏道路严重。农场每年各主干路都要补填砂石一次,成立管理站,设拦路杆、雨后24小时才准通车,现在通往通北的道路管理站就有五处,每年道路护养和管理费多达三十万元左右。
近几年来,场内外来单位(如增加了六五、四三、二四部队农场、群力、幸福林场等单位)和运输车辆越来越多,车辆昼夜络绎不绝,路面平整度下降,给农场公路管理带来很大压力,有时还造成友邻关系失欢,目前通往赵光的公路已经不能保证正常通车,其他公路也有过去汽车平均速40公里。下降到平均时速30公里。
三、桥涵建设
建设农场公路线路长、河沟多,桥涵密度大,主干公路就有河沟水线。
(二)、二分场涝区的治理
1976~1981年,先后在15(8队)、18(10队)、22、24(13队)连和西九道沟东岸以机械拉沟排涝、治理面积达四万亩左右(重点排除22、24两个连队的涝区)。
1982~1984年,利用联合国开发银行的贷款,在十三队西北山脚以截山洪为主兼修田间道路6公里,并进行大量排水工程建设。
(三)、三分场涝区的治理
1974~1984年,先后在通肯河北岸、十道河南岸、十一道河下游以机械拉沟排涝重点治理16、17、18三个队的低洼地,全分场排水面积在四万五千亩左右。
四、水库、圹坝建设
(一)水库建设
从1966年开始,建设农场共修筑水库两个。
l、建设水库:位于10队正南方三百米处,库容面积180万立方米,工程竣工后可贮水100万立方。该水库是从1966年冬开始修建的。因当时机械少、全靠人工挖土方挑土篮的办法施工的、一到农忙季节便停止修建。当时正处于动乱时期,停工停产现象正常发生,到1971才合拢贮水,由于开始建设时没有经过科学的勘测和认真的设计、便匆忙动工了,结果坝基过陡过窄,没有用石头护坡等原因,至今只能贮水30万立方米。是个半截工程的水库,目前只能放养鱼苗十几万尾。
2、青石岭水库:位于三分场东北方位8公里处的通肯河上游是在1971年经兵团第一师部勘测设计后于1972年动工修建的,计划库容面积1600万立方米、贮水1445万立方,工程竣工后,可灌溉农田四万五千多亩,年发电108万度,放养鱼苗100万尾。30多处,一分场轱辘滚河三千米跨度就架有桥梁6座,九道沟支流多六千米跨长就架设桥涵8座(个)。全场原有木桥15座、大中型涵洞17个。因单位和车辆增加,木头桥涵逐渐损伤和腐烂。从1973年开始建造窑营。八道沟(原先是木桥)石桥以来。到1985年已改建石桥6座,涵洞一多半改建成单、双孔水泥筒,这些桥涵都是本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其中有灌注桩R、C石桥4座。1982年农场桥梁队还承包了红色边疆农场R、C式石桥1座 (跨长22米),得到总局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