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其他建设

第五节 其他建设


一、晒场建设
  六十年代以前,晒场都是土场面,以小麦种植面积的4‰,的比例修建面积,因土晒场每年需要耗用大批人工和畜力整修和辗压场面,对粮食的干燥处理时间也较长,在阴天和连雨的自然条件下,很难避免粮食的塔底、生芽和霉烂变质。
  六十年代后,国民经济逐步好转的情况下,于1962年开始在9、11、12三个生产建筑水泥场面的晒场以来,到1985年全场20农业生产单位。已经有95%的晒场面建筑了水泥地面的晒场了,据统计:
  一分场有水泥地面的晒场4.6万平米。
  二分场有水泥地面的晒场4.8万平米。
  三分场有水泥地面的晒场3.9万平米。
  实验站有水泥地面的晒场2.4千平米。
  二、水井建设
  六十年代以前,全场各单位全都是以笨井汲水的,当时全场有居民点19处,畜牧点3个,笨井33个,供水情况比较紧张,有的居民点常年靠河沟水供应(如一分场部、13、18、19、20队)、水质差,每到冬季便吃冰水,牲畜一到冬季因供水不足,便大量死亡,加之多数居民区在地势较高处居住,地下水位一般在30米以下,有的在40米左右。提汲井水必须用强壮劳力才能担任,在居民较多的单位,因井少用户多,还要排号担水,特别是井水,属于地表水、有害物质含量高,不适宜饮用标准,地方病在儿童中发病率达70%左石,有的达到终身致残程度,严重影响了人民的身体健康。
  鉴于上述问题,于1965年建设农场在场部(修造厂门前)打了第一口机电井。七十年后相继在场部,分场部人品较多的居民区打了3个机电井,八十年代后又打了11个机电井,供水情况有了初步好转,地方病(如大骨节)开始下降。但很多机电井、深度仍然不足(百米左右),出水量一般在20吨/小时左右。
  目前在人口较多的总场部和分场部已经用上了机电井,在20个农牧生产队中,有9个生产队用上了机电井,尚有11个生产队和3个小单位还在饮用笨井水,总场部现在正在建筑100吨自来水塔,计划向居民和10队、实验站、林场等各直属单位供水。
              历年房舍建设面积统计
                                   单位: 平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