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述
第九章 交通运输
第一节 概述
本场距通北火车站东三十公里处,与铁路交通线较远,没有水运和航运,以陆路交通为主,运输工具全部是机动车辆,有三台客车负责场内至通北的客运,场部及一、二分场的人员外出还可借助通北林业局森林小火车之便,货物的运输较为不便,每年在麦收季节,由于运距较远,路质较差,碰上连雨天,经常造成粮食的大量积压。
建设初期,本场仅有一条和平场部至通北的路基,路面高低不平,桥梁残缺泞、行车不便,运输工具以马为主,仅有的几台机动车辆只能在封冻后参加运输常不便。
1960年后,场部至通北、赵光的公路先后建成通车,赵光农垦局的客车开始定期通往本场。通北林业局的森铁客车经造木厂,305等地通往南北河。交通工具逐步改为机动车辆,扭转了最初的交通局面,到1967年,场内的主要公路场已建成通车,交通管理良好,运输畅通无阻。
兵团时期,大量的购进机动车辆,以畜力为主的运输方式已被淘汰,全部改为机械运输,并另开始了场部至通北的客运,成立了装备股,道路维修连等管理部门,在管理机构和运输工具上向前迈了一步,但管理制度不严,道路损坏严重,使交通受到了一定影响,客货混载,洒后驾车的现象较多,恢复农场体制后,交通业逐步走上正规,建立了各管理机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各行业的发展,交通业的局面又进一步的好转,建全了各种管理制度,交通科负责安全,车辆管理,道路队负责道路维修桥梁建造,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到现在止,全场共有运输车辆一百五十余台,年运载能力十五万吨,有各种公路十四条,以场部转盘道为中心,南通海伦县、北通赵光农场、西至通北镇的交通运输网遍布全场,场汽车队从1979~1983年,连续五年安全行驶六百万公里无事故,1982~1983两年被评为北安农场局交通安全先进单位,整个交通向前迈进了一步。